【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那些書法家們~第353篇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王文治的祖父壯年早卒,他的祖母吳氏年方二十三歲,帶著五歲的兒子王士閎開始守節。王家很貧窮,沒有親朋伸好相助,全憑寡母吳氏撫養孤兒於席門蓬巷之中。王士閎就是王文治的父親,好在王士閎至孝,吳氏享壽八十七歲而卒。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王士閎是獨子,與母親相依為命,終生與母親無須臾分離。每有時物上市,寧可自己不得食,也要先進奉母親。寧可自己破衣爛縷,也要使母衣能夠穿著整齊。母親死後,家境貧寒使喪殯羞澀,但是,當時已年逾六十的王士閎卻極其哀悼。雍正三年,江西金溪縣詞源人馮詠為丹徒知縣時,續修府志,書已告成。王士閎登門,匍匐在地,涕泣傾訴母親守節撫養孤兒的艱難,乞求馮詠表彰其母完節之德。馮詠為之感動,仍將吳氏事蹟增補入府志。

王文治幼年很貧苦,他在送給戴震的詩中寫道:

我生不識字,

亦復墮憂惱。

寒愁衣履穿,

飢畏糠覆少。

讀書灶觚下,

爨塵落如攪。

他過著“貧無買書錢,見書空慕羨”的可憐生活。及使他生能早慧,貧窮限制了他更多的空間。王文治十二歲便能詩文,也打下了紮實的書法基本功。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乾隆十八年,二十四歲的王文治就獲得了拔貢,得到了入京參加廷試的機會。拔貢,是在舉人中優選參加國家級的貢試,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為逢酉一選,也就是十二年考一次。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縣或教職。時武進劉星煒任翰林院侍講,他跟從劉星煒繼續學習。同時,為了生計,他被湖廣道監察御史蔣和寧聘至家中,教他的孩子讀書。王文治北上入都。不但打開了眼界,還迎來了改變了他一生的機會,重要的是他認識了終身至交姚鼐和朱孝純。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乾隆十九年十月,琉球國中山王崩逝,世子尚穆遣使上表請求襲封。清廷派翰林院侍講全魁、編修周煌充正副使,前往琉球宣詔冊封。當時,王文治的文采、書法都已在京城小有聲名,經人推薦,全魁聘王文治入幕同行。王文治的朋友勸他海上風險太大,不要出行。可王文治為貧困所累,迫切需要全魁的這筆千兩禮金。當然,落榜的失意,青春的好奇也是重要原因。於是,他力排眾議,接受了全魁的聘請。他回到丹徒處理家事,等候使團經過江南時再一同前往。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鄭板橋聽說王文治即將遠行,於二月初三,在揚州宴請了他。與會的人有黃慎、金兆燕等,一共八人,鄭燮畫蘭八枝,以應時景。誰料想,多畫了一撇,鄭板橋自嘲道:“難道還有不請自到的客人?”臨開席了,鄭板橋的好友、書畫篆刻家濟南人朱文震不期而至,鄭燮大喜過望,特在《九畹芳蘭圖》上題詩一絕道:

天上文星與酒星,

一時歡聚竹西亭。

何勞芍藥繪金帶,

自是千秋九畹青。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六月二日,使團由福州南臺乘風出海,期間,海上遇大風巨浪,幾船毀人亡,歷盡千辛萬苦,於六月廿四日到達琉球。王文治被臨時起用為讀詔官,八月廿一日宣讀詔敕,正式冊封世子為中山王。等了三個多月,到十一月初七日出海回國。那知風暴又起,只好回返琉球再行候風。直到乾隆廿二年正月三十日,才等來了好風,航行十三晝夜,於二月十三日順利返抵達福州五虎門。此行耗時十一個多月,滯留琉球二百二十九日之多。滯留期間,王文治的書法受到了琉球人的高度評價,為了答謝他,中山王特贈寶刀一把作為紀念。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這次海外歷險,王文治留下了兩卷《海天遊草》詩集,以紀此行艱難。王文治善治印,特意自刻了一方"曾經滄海”印,紀念在萬里大海上,幾乎送掉性命的往事。海外歸來的王文治,繼續追隨丁憂在家的劉星煒,安心繼續學習。乾隆二十三年十月,劉星煒服滿,復補原職。王文治隨劉星煒入都,準備參加第二年的順天鄉試。結果,鄉試中式。乾隆二十五年四月會試,王文治高中,五月殿試,王文治又以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及第,例授編修。在翰林院供職期間,因為王文治的人緣極好,又性情隨和。被同事們調侃為“王饅頭”。當時流行傳奇《翡翠圍》,裡面有句話“饅頭是好人”,故被同事們引用。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中國人有貼春聯的傳統習慣,京官們貼的春聯,首先表明對皇權的尊重,無外乎"聖恩天廣大,文治日光華”、"皇恩春浩蕩,文治日光華”之類的對聯。翰詹科道,六部九卿,家家都差不多,內中必有“文治”。但是,王文治不能用,一是諱自己名字;二是如此有自大之嫌。同館的翰林們都拿這事打趣王文治,稱他為光華夫人,一時傳為笑談。

乾隆二十八年五月,在翰詹大考中,王文治被定為第一,擢升為侍讀,署日講官。隨即,被乾隆欽點為雲南臨安知府。到達臨安府治時,已經是入冬了,王文治決定,從整治錫都箇舊入手。他親自到箇舊調查瞭解,發現箇舊貧富差距太大。富者錦衣玉食,貧者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地方更是被挖得支離破碎,令人觸目驚心。就在他準備著手整頓時,緬甸北部的“莽子”開始侵擾雲南士司。雲南總督劉藻遣兵征討,可是遭到敗北。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乾隆三十一年正月,清廷派楊應據自陝甘移雲南。三月,劉藻自殺。楊應據很快收復失地,擊退進犯緬軍。楊應據傲慢輕敵,戰事再起,袖緬軍所敗,緬軍乘機進擾雲南,整個雲南成了軍事前線。地方官被臨時徵調,或參謀,或嚮導,或押運糧草。王文治濟世一方的想法也只得暫且放下,奉命押糧至永昌軍營。

就在這時,王文治被解職了。臨安屬縣嶍峨知縣顧銓解職時,作為直接長官的王文治,派遣通海縣令何泰前去監交錢糧事項,發現虧缺庫項。何泰礙於情面,沒有向王文治彙報,接任縣令的歐陽飛一見虧空,沒有檢舉揭發,也沒有接手官印,直接嚇走了。又來個接任的縣令裴瓚竟自認補虧,清廷對虧空有要求,必須釐清才能走。事情最後還是敗露了,雲南巡撫湯聘上了奏本,奉旨將顧銓、何泰革職。徇情不舉的歐陽飛和失察的王文治交吏部嚴加議處。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乾隆三十三年(1768)春,王文治失職回至丹徒,失去了正常的經濟來源的王文治,又過上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的生活。王文治幾次被吏部起復,都被他拒絕了。他甘願終老林下,寫詩畫畫書法篆刻成了他最好的夥伴。

王文治以書法著名於世,他從笪重光入手,楷書習褚遂良,行草書學二王,也有趙孟頫和董其昌的痕跡。他用筆飄逸婉柔,點畫嫵媚勻淨。他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如同秋娘傅粉。他秉承帖意,用筆果斷有致,乾淨利落。於瘦硬中見圓轉,嫵媚動人處,又不失俊爽豪逸。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號夢樓,江蘇丹徒人。

盧秀輝原創作品,歡迎轉發共享,切莫用於商業,違者必究!

【原創】探花郎又過起了“一枝斑管且醫貧,也似昌黎諛墓文”!

盧秀輝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