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作者/韓樹傑


最近應邀做的幾次直播分享中,不止一個人問我:韓老師,今年我還要不要創業?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創業的話題廣泛而多元,有很多的緊要問題,例如:你為什麼要創業?這不是本文探討的主題,各位就去捫心自問吧。

本文僅就受疫情影響之下的2020年,分析兩個問題:(1)當下適合創業嗎?(2)你適合創業嗎?

1、創業環境:當下適合創業嗎?

那麼,當下的商業環境適合創業嗎?

影響創業的商業環境因素有很多,例如:政治、經濟、文化、風俗、法律、地域等等,韓老師還曾經專門給商學院學生開過一門《商業環境》課程。

這裡我們只重點說一說疫情影響下的商業形勢。

在疫情之前,中國經濟的下行壓力就很大,按韓老師的說法,近年來中國經濟處於典型的“青黃不接、進退兩難”的境地。

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時間裡,前30多年年均GDP增速超過10%,而從2015年開始,GDP增速進入“保6”時代。

原因在於,隨著經濟體的逐漸成長和成熟,傳統支撐貧弱落後經濟體的發展動能,如人口紅利、房地產、基礎設施等大規模投資等,在不斷衰減;同時也積累了許多深層次矛盾,如收入分配、產業結構、城鄉結構、產能相對過剩、金融槓桿、環境汙染、腐敗等。

而以創新驅動為代表的新的發展動能還沒有大規模成長起來,無法擔當起“新動能”應有的支柱重任。

傳統方式帶來的問題突顯,“刺激”經濟陷入兩難。就像“抽大煙”,戒還是不戒?這是個問題。不戒將持續惡化崩壞,後果不堪設想;戒,一把鼻涕一把淚,痛苦萬分,雖然對長期有利,但就怕短期挺不過去。

這就叫:青黃不接,進退兩難。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在此背景下,近幾年中小微初企業生存環境並不樂觀,生存壓力已經越來越大。在經歷了“雙創”三年的火熱之後,過去兩年,進入了所謂的“資本寒冬”。

而一場突發重大疫情,對宏觀經濟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對許多中小微初企業來說,也成為壓死他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尤其是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線下經濟形態損失慘重,“倒閉潮”、“裁員潮”等問題突顯。疫情給許多已經維持不下去的企業“就坡下驢”的機會;同時也讓一大批還能維持下去的企業維持不下去了。

這場疫情總體上會極大的抑制傳統意義上的創業。

但受疫情倒逼,也產生了一些明顯的商業趨勢和機會。(1)一些線上經濟業態逆勢爆發,如在線教育、在線醫療、在線購物、遠程辦公、在線娛樂等,呈現幾倍增長;(2)線下經濟則存在大規模轉型升級趨勢。總體上說,整個商業形態呈現出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無人化、分佈式等趨勢。(更多內容點擊閱讀2篇文章: ; )

同時,一些更輕便、更靈活、更小團隊甚至個體化的創業形態蓬勃發展起來(例如自媒體、短視頻、直播帶貨);自由職業、靈活就業的規模也大幅擴張。

所有危機都是契機,所有倒逼都是轉機。

在任何一個風口行業,都有無數的企業死掉;在任何一個看上去糟糕的行業,也都有企業活的很好。

如何轉型升級,如何抓住機會,這完全取決於創業者自身的創業認知和創業能力。

創業者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就別創業了。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2、創業能力:你適合創業嗎?

創業就是解決社會問題。

要解決的問題規模越大、難度越大、需求越強烈,那麼這個創業方向就越有想象空間。

但是,正如本·霍洛維茨在《創業維艱》一書中所說:創業是一件比難更難的事!

創業失敗在全球範圍內都是普遍的大概率事件。

Barringer等(2005)的調查顯示,美國每年成立的約70萬家新企業中,只有3.5%實現了快速成長併成為大企業;Song等(2008)發現,美國技術性新企業在5年後存活率僅為21.9%。

由於發展階段、商業環境和支持系統成熟度等方面的差異,我國的創業失敗率可能比歐美國家更高。

《科學時報》2006年8月7日報道,我國70%的企業存活時間低於1年,平均企業壽命不足3年……

國內通常認為,初創公司三年之內死亡概率在95%以上,我稱之為創業的“死亡之谷”。

近幾年,我在一些演講中一再強調創業者必備的三大素養:創新能力、創業方法、創業精神。

要想提升創業成功概率,三者缺一不可。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1)創新能力

創新是永恆主題,是創業題中應有之義。

整個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讓創業者在競爭壓力中不斷創新,去構建暫時的領先優勢,永不停歇。不具備創新能力就不具備競爭優勢,就不能在高知、豐裕時代的一片紅海中衝出重圍。

不要把創新想的遙不可及,無論是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還是創業模式、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創新,生意不在大小,創新隨處可見,用心、動腦、差異化就是創新。

(2)創業認知與創業方法論

創業有其科學規律,是門技術活,一定要講方法。

埃裡克在《精益創業》一書中,開篇即提出“創業即管理”的理念,我深以為然。

創業是“知行合一”的過程,兩者不可偏廢,“幹中學”、“幹中練”很重要,但“幹前學”、“幹前練”也很重要。不存在不試錯、不走彎路的創業,講方法意味著科學試錯、少走彎路,意味著效率和成敗。

當代創業已不同於二三十年以前。

在一個稀缺經濟時代,缺乏創業理論和方法論指導,缺乏完善的政策法律環境,老一輩的創業家,在一片荒蕪之中,沒有太多可借鑑的東西,冒著極大的風險,摸著石頭過河,在摸爬滾打中迭代,所謂“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假冒偽劣、打擦邊球甚至越界,都賺錢了。

在當下豐裕經濟時代,任何一個領域都有無數創業者削尖腦袋去做,政策法律環境越來越規範,創業者需要系統的提升創業認知和創業方法。

這個時代,容易賺的錢已經沒有了。過去靠運氣賺的錢,現在憑本事都虧了。

今日頭條張一鳴曾跟同事分享2012年創業之初寫的PPT。團隊成員認為,今日頭條現在的發展,跟當時的預估基本吻合,所做的事情正如當初設計。

當代的創業,已從“先幹再說”,走向“先勝後戰”。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3)創業精神

創業失敗是大概率事件。沒有創業精神,很難在挫折和失敗中站起來繼續前行。

我曾提出創業精神五力模型:心力(迎接挑戰)、智力(創新突破)、內力(激發潛能)、外力(調動資源)、合力(解決問題)。(點擊閱讀: )

沒有點創業精神,創業之路是很難走下去的。

因為,在創業者的整個創業生涯中,可能要面對許多超乎想象的難題:大量負債包括個人負債及擔保;官司纏身及處理各種糾紛;發不出工資;借不到錢,融不到資;工作繁忙及經濟壓力導致家庭關係危機;面對許多負面評論;列為“老賴”,限制高消費;身體消耗及精神壓力巨大;異常孤獨……現實中,創業者羈押入獄、過勞猝死、甚至自殺等也時有發生。

捫心自問,你能否扛住這一切,還能繼續前行?


2020年,還要不要創業?

作為創業者,千萬不要樂觀的以為這些都離你很遠,與你無關。這一切,在許多的知名企業家、創業者身上都發生過。就連昔日首富也發不出工資;國民老公也被限制消費;情懷手機也要揹負鉅額債務、“賣藝”還債;創業明星也會自殺……

是否具備抗壓、抗挫折、強執行、百折不撓的精神,成為影響創業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綜上,在大疫影響之下的2020年,看清楚當下的創業環境,審視自己的創業能力,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創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