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龍鳳集團董事長劉合伍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裴仁華

序言

經朋友推薦,2016年11月,與龍鳳集團董事長劉合伍首次相見,地點是在他的團城山白馬路的“土菜館”內,他給我的第一印象 :極其普通的一個人,沒有絲毫大老闆的派頭,言談舉止也很隨和。

龍鳳山風景區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不多時就到午餐時間了,我與他一起吃了工作餐,爾後,他派了一輛車對我說:你先去公司看看,什麼工作適合你,你自已決定好了,倏時,我對劉合伍產生了‘有些特別’的感覺:用人還有自己決定的?我首次來到龍鳳山莊,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這裡山青水秀,花木蔥悠,土地均打理得整整齊齊,尤為美麗,猶如軍人作派。夜裡,劉合伍陪我共進晚餐。餐後他問我今天看了山莊有什麼想法。我說:從外觀看,環境很好,但整體表現出的美還顯得有些原始,我個人認為,應該賦予一些新意,增添一種新鮮感,會更加美麗。

龍鳳山董事長劉合伍向省文化和旅遊廳長介紹龍鳳山有機蔬菜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劉合伍說:你說的不錯,從我個人來講,已經從感覺到知覺了。我們正在逐步完善,逐步昇華外部環境。你看到的,時下我們還有多處景點建築還沒有完成,企業內部建設,尤其是文化建設有待完善。所以今天邀請你來是加強提升這方面的工作的。

省地市鎮領導觀看龍鳳山黑五類產品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隨後他接著說:我基本上了解你的情況,文化人吧,先試著做二個月如何?我應允後,他與我講了創辦龍鳳集團的設想和下步的運作方向,以利我今後好按他的思維方式去運作。

劉合伍接著說:農鳳山的土地是有限的,生產的糧食也是有限的,在龍鳳山光靠種地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很難致富!我想,農民不僅要種糧食,還要種文化。

我一聽到“種文化”這個新鮮詞兒,便傾心聽著他往下講,看你這文化能賣多少錢一斤!

遊客購買龍鳳山的土特產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劉合伍似乎明白我的好奇想法,好似解釋語意:把土地種出糧食這是傳統收入,把土地再種出景區,這就是新生的收入了,而這種收入是無限的。

倏時,我對劉合伍產生了敬佩之情: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人,思想意識何其深邃,難怪龍鳳山有如此發展!

劉合伍再給我打了個比方:同樣是種樹,但佈局不同,效益就不一樣了,種樹賣樹不需文化,種成搖錢樹就需要藝術了,這就是文化!

聽罷劉合伍這番話,我在想:為什麼說沒文化的企業走不遠,與企業主的思想意識悉悉相關!

龍鳳山土特產印子粑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最後,劉合伍告訴我龍鳳山地域的文化情況:大自然給予了我們無盡的寶藏,就看你如何去挖掘,我們這裡有多種文化,如,生態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和歷代相傳的龍鳳文化。這些都是大自然恩賜給我們的寶啊!將文化轉化為商業運作,只需一個轉換方式。這個方式就是通過載體,通過活動來實現的。

首次交談,使我認識了又一個劉合伍:原來龍鳳山十年的發展,是沿著這條路線走下來的,並且它將繼續走下去!

龍鳳山風景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本書編者原本想寫一部長篇神話故事《龍鳳情緣》神話故事,只要服合邏輯,可以海闊天空去編。經過深思後,感覺寫龍鳳山的“龍鳳”更具現實意義,在中國文化界有種說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那麼,越是地域的也就越是民族的了。故而,我就編撰了這本書。

龍鳳山玻璃橋

《綠韻》一一龍鳳文化十年彙編

特別申明:美篇中歌曲《祖國頌》歌唱者黃石市新下陸《銅都藝術團》歌手米慧英,有些照片是週刊記者鄭志友拍攝,如有侵權請聯繫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