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被打哭時,還要讓媽媽抱

在孩子被打哭時,還要讓媽媽抱呢?這其實是出於三種心理。

第一種,孩子缺乏安全感

一個人是否過得幸福,跟內心裡的安全感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安全感的缺失,會讓人們整日提心吊膽,精神緊繃。

孩子更是這樣,他們從小就缺乏安全感,需要有人給他支撐,而能夠給孩子足夠安全感的只有他們的父母。就算是被媽媽教訓了,他第一個想要擁抱的仍然是媽媽。因為媽媽是他最親近的人,他最信任的人是媽媽,媽媽給予他們安全感,他相信媽媽愛他,所以當孩子無論遇到什麼,他都想要得到父母的關心。因此,當孩子需要擁抱的時候,家長們不要拒絕孩子的要求。

第二種,害怕媽媽不要自己,希望媽媽平息怒火

孩子們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卻很黏媽媽,在他們眼裡媽媽是最親最近的人,他們在和媽媽相處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和媽媽建立成了信任的關係,孩子們也感覺到,就算是自己調皮,媽媽依然會原諒他的。

相信好多家長在面對不聽話的孩子都會很生氣的說道:“你再不聽話,就不要你了”。小孩子聽得到了,往往很害怕,擔心媽媽真的就不要他了,父母發怒的時候令孩子感到害怕,對孩子來說,這是一種威脅,也是蓋過疼痛所帶來被拋棄的恐懼,所以,孩子會本能地要“媽媽抱”安撫自己的內心。

第三種,認錯的一種方式

有些孩子做錯事後,會不肯承認,反問家長“幹嘛要打我”。孩子只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會覺得理所當然。而且孩子往往還小,分辨不清做事的正確與否。可是,家長卻認為孩子做錯了就要懲罰,他就要知道避讓。而孩子被打後,想要保住媽媽,讓媽媽不再憤怒,也讓自己少捱打。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還會犯錯,我們教育孩子要避免用暴力的方式,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問題,他們需要被引導和實踐。

然而在教育過程當中,媽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們更有親和力、更耐心。尤其是“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媽媽的責任更加重大,適當的懲罰孩子,並且給孩子臺階下,孩子才能在張弛有度的生活與學習中更快樂,更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