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這不是習慣,是病

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這不是習慣,是病

“晚上不想睡覺,早上不想起床”——我不是晚睡,我只是睡的時區不對。這病叫:延遲睡眠時相綜合徵,英文縮寫DSPS。該症男女不拘,通常在幼兒到青春期間發生,如果到了成年仍未“痊癒”,就可能和你終身相伴。發病率大概千分之1.5。青少年裡發病率則高達7%。

1. 睡眠究竟是什麼?

有這麼件每天必做之事,馬需要三小時,貓需要十五小時,海豚需要七小時,嬰兒需要十六小時而成人需要八小時……對,說的就是睡眠。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通常衡量睡得好不好,就看睡眠過程中這幾個階段時長各幾何,倘若能很快進入深度睡眠,那麼一覺醒來自然神清氣爽,反之,則不免頭昏身沉。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2.一夜好眠可遇不可求

不是每個人都能不受干擾地倒頭睡去,又生龍活虎地醒將過來。哈佛醫學院曾找來健康志願者,在他們床頭擺上環繞立體聲,然後播放各種噪聲直到睡眠中斷。實驗證明,部分人的確天賦異稟,他們處在重要的入睡階段時腦波圖上睡眠紡錘波更多,而他們的大腦也特別擅長隔絕噪聲

。至於為什麼存在這種差別?研究者也只能攤手說,目前還未可知。

這樣的幸運兒並不太多,大部分人還是認床認枕頭,有人身下不是高支棉床單就要輾轉反側。據統計,人口裡一半的人遭受過失眠的痛苦,十分之一是慢性失眠。失眠者有進入睡眠障礙(DIS),有維持睡眠障礙(DMS),兩類失眠的後果有一點是相同的——都嚴重干擾了白天效率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有研究者通過一些強制手段迫使大鼠長期保持醒覺,然後通過微電極測量局部神經電活動。他們發現大腦中的神經元開始隨機關閉。倘若把皮層中處於“關閉”狀態的神經元標記為銀色,那麼

整個大腦看上去會像星空一樣閃爍。而此時“睜著眼睡覺”大鼠認知能力低下,如果需要進行諸如走迷宮、辨認新舊物件之類的複雜任務,表現就會不佳。換言之,疲勞不堪的大腦會用輪班的方式進行局部睡眠,事實上,海豚就總是這樣半睡半醒地邊換氣邊酣眠,而這種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人們在睡眠不佳時的遲鈍狀態——部分的大腦正睡著呢。

3.晚睡族?還是DSPS患者?

讀文獻的一大好處是發現吾道不孤,不論多麼莫名其妙的怪毛病都有同病相憐者,甚至還有個正兒八經的病名術語:延遲睡眠時相綜合徵,英文縮寫DSPS。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前一秒是自甘墮落的晚睡晚起族,下一秒就成了無奈病魔纏身的DSPS患者。患者的最大特徵就是“正常作息”總是天塹:睡意總在午夜後好幾小時才姍姍來遲,早起也因而成了絕無可能的任務。不過如果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生物鐘安排睡眠——半夜四點也好,清晨七點也罷,因人而異。那麼他們倒能做到一闔眼就不間斷睡足八小時,在白天也不會覺得疲倦嗜睡。

相比之下,慢性失眠患者則沒有一定的“入睡時分”,不管幾點都不容易睡著,睡著了也更容易醒來。

4.如何擺脫DSPS

除了褪黑素和強力安眠藥,有沒有別的什麼法子可以幫助睡眠?西方還流行數羊,但是據說數羊的魔力緣於sleep和sheep發音接近,重複數羊於是類似一種自我催眠。而中文母語者只好去數“睡覺”的近音詞“水餃”,不過據實踐顯示,往往數著數著雙目有綠意,腹中如鼓鳴,生生把自己數餓了。不得不爬起來找點能助眠的夜宵,一杯熱牛奶是傳統藥方,但研究證明牛奶的催眠效果還不如一包餅乾。另一個傳統辦法是一杯

美酒下肚,然後便是我醉欲眠。不過這種方法後遺症很不美妙,酒精作為利尿劑會使得腦組織脫水而輕微收縮,導致劇烈頭痛。等到補充水分時,恢復中的感覺中樞又會對光亮和聲響極度敏感,宿醉後的種種不適大多因此而來。比較靠譜的辦法是一個熱水浴,可以讓皮膚溫度上升,從而加快入睡速率。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5.黑甜夢鄉話好眠

說了半天睡眠,

“人為什麼需要睡眠”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至今在學界依然假說紛紜。睡眠界的研究者不辭辛苦藉助一系列近乎刑求的的實驗,來驗證一些令旁觀者覺得“這還用說”的常識。最著名也最廣為接受的假說是,“睡眠是為了讓疲勞的大腦得到休息”;證據大多來自睡眠剝奪的可憐被試者,他們的判斷力、記憶力,乃至情緒上的自制力全部顯著下降。

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这不是习惯,是病

說到底,我們的大腦有多複雜,意識就有多曲折。而與之息息相關的睡眠一事,研究者也不過揭開冰山一角,待探之處仍多。莊周耶?蝴蝶耶?都無所謂,在河傾月落之前,且放現實世界的遊子墮入平等的黑甜鄉。拋卻身意智識,換得一夜好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