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至此,自1869年明治建軍起已有77年曆史的舊日本帝國海軍宣告正式終結,而曾建造出海軍史上第一艘真正航母"鳳翔"號的日本海上力量也由此告別了自己的第一個航母時代。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不過,儘管那支曾位居世界三甲的舊日本海軍已不復存在,但根植於日本人骨子裡的那種海洋意識讓日本幾乎是從聯合艦隊覆滅的那一天就開始計劃重建海軍。1948年5月,日本設立海上保安廳,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海上保安廳在1個月後即藉機增員8千人。到了1952年,海上保安廳又搖身一變成為了海上警備隊,而也就是在這一年,曾參與警備隊籌建工作的原日本海軍少將山本善雄和原日本海軍軍務局長保科善四郎海軍中將就聯手炮製了一部名為《新日本海軍再建案》的研究報告,並試圖以此作為戰後日本海軍的重建藍圖,而在這個所謂的《新日本海軍再建案》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4艘護航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當時計劃引進的是護航航空母艦4艘共24000噸,即平均一艘6000噸,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海自在戰後重新擁有航母的第一次嘗試,但很快就胎死腹中。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麥克阿瑟治下的日本,在戰後迅速恢復,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放棄拆毀日本工業基礎的方案。按照原先的計劃,日本的重工業將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造船業被列入不允許進行發展的行業。隨著冷戰的深入和駐日美國海軍維護和補給的需要,日本逐漸重獲先進造船技術和修理先進武器系統的經驗,這是日本在以後逐步追求海上力量的工業基礎。而戰後日本的第二次航母計劃則啟動於7年之後的1959年。1958年,美國開始逐步削弱自己在日本的軍事存在,而日本亦在同年啟動了歷時3年,簡稱為"一次防"的第一次防衛力整備計劃,以填補美軍撤離後的防務真空。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作為"一次防"中的一個隱秘部分,從1959年起,日本海上幕僚部中的部分人員開始秘密進行航空母艦的相關研究,並初步形成了2萬噸級的CVHA和1萬噸級CVHB兩套設計方案,反覆對比後,CVHB方案中選。1959年8月,由技術研究所完成了該方案的草案配備圖,並正式將其提交給日本防衛廳,請求將其列入從1962年度至1966年度的第二次防衛力整備計劃,但和7年前的首度出擊一樣,該計劃提出後不久就石沉大海。而日本人的航母夢想則由此又推遲了1O餘年。

直到1970年,時任日本防衛廳長官的中曾根康弘提出了"航路帶"的設想,而防衛廳隨即在第四次防衛力量整備計劃期間提出了建造2艘排水量8700噸、可搭載6架直升機的直升機型航母的構想。但由於70年代爆發的全球石油危機和來自政界、民間的反對聲浪,使得日本海自被迫放棄了費效比不高直升機航母計劃。必須提及的是,在日本人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航母計劃之間,即1967至1971年度之間的"三次防"計劃時,海自成功地將2艘直升機驅逐艦(DDH)正式納入了造艦規劃的,這就是戰後日本的第一型具備搭載有人駕駛直升機能力的作戰艦艇"榛名"級。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此後,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防衛廳曾從提高國土防空能力的角度出發,以攔截"對象勢力假想敵的委婉說法"的陸基轟炸機為目的,提出了建造一艘"作為核心的可以搭載垂直起降截擊機和反潛直升機等等的大型護衛艦"的設計方案,即DDV案。但在強烈的反對聲浪下最終還是以新型的"宙斯盾"驅逐艦取而代之。順帶說一句,在20世紀70年代天折的直升機航母計劃和80年代的DDV之間,海自還建造了兩艘改進自"榛名"級的直升機驅逐艦——"白根"級。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而日本人的第五次擁有航母的努力則要等到新千年到來之際的2000年,在這年,日本內閣會議正式批准了日本防衛廳提交的2001至2005年度《新中期防衛力整備計劃》。在這份歷時5年的"新中期防衛計劃"的海軍部分裡,赫然出現了一款名為"13500噸型直升機搭載衛艦(DDH)的新型直升機航母。和此前的三次折戟沉沙不同,這一次,日本海自終於完成了自己擁有航空母艦的夢想,這便是2009年3月18日正式成軍服役的"日向"號直升機航母,即大家耳熟能詳的16DDH。

處心積慮,二戰後日本為重獲航母使了哪些手段?一步步突破限制


總而言之,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時光裡,日本人的航母之路可謂是步履維艱,命運多舛。無論是從造船工業的能力而言還是從國家經濟實力的角度出發,日本在建造航空母艦上都基本不存在無法克服的障礙。

喜歡的朋友歡迎加關注或在下方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