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德國空軍點歪科技樹,最終成長為對地支援的戰術空軍

對二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未來這個小小的頭條號會成為頭條裡面二戰資料最詳細的資料庫。

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飛機這一新式武器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但較之幾乎與人類文明史一樣久遠的陸軍和海軍,這些翱翔於天際的空中武裝力量,此時還遠未達到成為一個單獨軍種的水準,至二戰爆發前,仍然有許多國家的空中力量被陸軍和海軍分散把持,即使是將空軍作為獨立軍種的國家,也要隨時警惕陸軍和海軍隨時想要將空軍瓜分的行為。因此在組織架構建設上,所有的國家都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供參考,只能在實踐之中進行摸索。

二戰前德國空軍點歪科技樹,最終成長為對地支援的戰術空軍

位於德國柏林萊比錫大街的帝國航空部

德國作為一個素有軍國主義傳統的國家,在軍事建設上深受集中優勢力量對敵打擊的原則,開創性的為陸軍組建了專門的裝甲部隊,為海軍設立了單獨的艦種司令。而在空中力量的使用上,德國人首先想到的也是集中原則,並很快將這種想法應用於實踐,建立起了由航空領域專業人才領導,頗有集權色彩的組織架構。從1933年開始,第三帝國的民用航空和軍用航空,全部歸屬到了赫爾曼·戈林把持下的帝國航空部,雖然各類資料都對戈林的能力持有強烈質疑和否定的態度,但被視作第三帝國二號人物的角色,自然有其不俗之處,在戈林的運作之下,德國空軍獲得了比德國陸軍和海軍多得多的優質資源,而德國空軍也在其帶領下,很快就成長為世界上一支不容小覷的空中力量。

二戰前德國空軍點歪科技樹,最終成長為對地支援的戰術空軍

1937年正在接受檢閱的德國空軍飛機編隊

德國空軍這種集權式的組織架構雖然能夠快速有效的建立起強大的空中武裝,但同樣也由於這種集權式的管理,使得德國空軍在發展上很容易被到領導者軍事理念和軍事素養所左右,將成敗集於領導者的能力之上,1936年,力主將德國空軍建設成為戰略空軍的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瓦爾特·韋佛死於空難,其繼任者恩斯特·烏德特,更加傾向於將德國空軍建設成為一支適應閃電戰的支援性空中力量,德國的空軍建設方略開始發生重大改變,並最終發展成為了一支戰術空軍而非戰略空軍。

二戰前德國空軍點歪科技樹,最終成長為對地支援的戰術空軍

力主將德國空軍建設成為戰略空軍的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瓦爾特·韋佛

為了更好的適應自己戰術支援性的角色,更加有效的對各種各樣陸軍戰術集群進行支援,德國國防軍空軍在組織架構上,以地理區域為基準,將整個空軍劃分為若干獨立的空軍指揮司令部,這些獨立的指揮司令部要對該區域內空軍相關所有業務負責。在編制上,這些司令部麾下的部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數支可靈活分配,擁有較高自主權限的不同作戰單元組成,這些作戰單元會根據實際作戰需要,靈活的組成若干戰術集群,以便更好的承擔對地支援攻擊的任務。

二戰前德國空軍點歪科技樹,最終成長為對地支援的戰術空軍

1939年3月1日,帝國航空部門前,德國國防軍空軍正在慶祝自己的建軍節

在最一開始,德國共計設立有4個被稱為Luftflotte的空軍指揮司令部,而關於該單詞,國內資料並沒有一個統一的譯法,但根據英文轉譯之後,可以理解為航空艦隊。這些航空艦隊是德國空軍最大規模的編制,直接對德國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負責。至戰爭結束,納粹德國共成立了10個航空艦隊。受限於篇幅,關於這些航空艦隊所對應的地理區域咱們另文闡述。下期文章預告《二戰德國國防軍空軍軍用車輛號牌數字所隱藏的秘密》


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二戰資料局,更多二戰資料持續歸納、整理和放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