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人物——張良》第1章,《史記》包含多少真實的歷史?

各位頭條的朋友,你們好!我是“桃源遲萌”,這是我在頭條“正式”發的第一篇文章,題目姑且叫做《史記人物——張良》吧。這是我根據《史記》的記載,結合其他歷史知識,以及合乎歷史的情理思考,綜合寫出來的,文章有點長,兩萬多字,準備分數次上傳,不知道有沒有人有耐心從頭到腳瞧一遍?姑且先在這裡把章節發出來,然後先發第1章的內容吧。

第1章,《史記》包含多少真實的歷史?

第2章,張良的才能有多大?

第3章,張良的才能從哪裡來?

第4章,張良那麼有才能,他為什麼不給自己打天下?

第5章,張良為什麼選擇劉邦?

第6章,張良怎麼讓劉邦成為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

第7章,張良為什麼從漢初政治舞臺上一步一步地隱退?

第1章, 《史記》包含多少真實的歷史?

《史記》包含多少真實的歷史?

讀書的時候,我比較喜歡歷史課,是純粹的喜歡,純粹把歷史課本當故事書來讀,以為書裡說的都是真實的故事,讀了也沒有什麼想法。

後來,我有好長一段時間很不願意讀歷史書,大概是自己懂得了一點思考,有了一些想法,覺得以前被太多的歷史故事矇騙了,因為歷史書裡的記載,大都是後來的人寫的,他們不在歷史的現場,又怎麼知道當時發生了什麼?他們所寫的,怎麼會是真實的歷史呢?把不真實的歷史當成真實的歷史,有什麼意思嗎?

但後來,我又喜歡讀歷史書了,因為我對“真實的歷史”這幾個字,多了一些理解,以前我簡單地認為真實的歷史,就是當時真實地發生過的事情,後來我意識到,有的事情,在當時沒有真實地發生,但到後來,就變成了一種真實發生的事情。比如《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和有關他的故事,在玄奘(唐僧)西方取經的時候,並沒有真實地發生過,但他的故事被廣泛流傳,卻是真實地發生了,所以,他的故事的流傳,是一種真實的歷史。

我還意識到,沒有時光機器可以讓誰重返歷史,看到完全真實的歷史,人們只能憑藉文字記載、口口相傳的傳說、歷史遺物等途徑來了解歷史,並通過普遍的道理來思考,判斷哪些記載、傳說是真實的歷史。

我還意識到,通過文字記載、口口相傳的傳說、歷史遺物等途徑,經過自己的思考,可以窺探很多真實的歷史。

《史記》是一部宏大的史書。

我還沒能通讀《史記》,但通過它的部分記載,經過自己的思考,我發現它包含了太多沒有記載的真實歷史。

《史記》的記載有多少真實性?我對此沒有太多的糾結。

《史記》是一個叫“太史公”,也就是司馬遷的人寫的,這個司馬遷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這是歷來公認的,應該是有很多直接證據可以證明的,我沒有什麼理由懷疑其真實性。

《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但司馬遷只活了幾十年,即使在他活著的時候,也不可能經歷當時所有發生的事情。他在《史記》裡說,他擁有非常豐富的歷史資料,他還到過很多地方做實地考察,親自向當地的老人瞭解他們所知道的歷史故事、傳說,他就根據這些,做了系統的整理。

那麼,司馬遷有沒有在整理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加入自己的杜撰呢?這一點,他沒有說明。我不排除有這種可能。但我相信,即使難免有這種可能,真實發生的也應該不多。為什麼呢?因為杜撰是一種寫作,有點寫作經驗的人都知道,寫作要比整理資料費時費力得多,何況在司馬遷那個時代,沒有電腦,僅靠雙手翻閱堆積如山的資料,手寫堆積如山的書簡,可以想象得到,那是多麼的繁忙勞累,司馬遷應該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去做太多的杜撰。

所以,我認為司馬遷在很大程度上,真實地整理、記錄了他所掌握的歷史資料。

至於他所整理、記錄的歷史資料本身,有多少的真實性,就只能根據相關的資料,根據普遍的道理來判斷了。

比如,秦始皇在沙丘行宮病逝前後這段歷史,《史記》的《李斯列傳》裡記載得很詳細:

(原文摘選)

始皇三十七年十月,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抵琅邪。丞相斯、中車府令趙高兼行符璽令事,皆從。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書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書及璽皆在趙高所,獨子胡亥、丞相李斯、趙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餘群臣皆莫知也……

趙高因留所賜扶蘇璽書,而謂公子胡亥曰……

胡亥既然高之言,高曰:“不與丞相謀,恐事不能成,臣請為子與丞相謀之。”高乃謂丞相斯曰……於是斯乃聽高。高乃報胡亥曰:“臣請奉太子之明命以報丞相,丞相斯敢不奉令!”

於是乃相與謀,詐為受始皇詔丞相,立子胡亥為太子。更為書賜長子扶蘇曰……扶蘇泣……即自殺……

使者還報,胡亥,斯,高大喜。至咸陽,發喪,太子立為二世皇帝。以趙高為郎中令,常侍中用事。

(原文翻譯白話)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他巡行出遊到會稽山,沿海北上,到達琅邪山。丞相李斯和中車府令兼符璽令趙高都隨同前往。秦始皇有二十多個兒子,長子扶蘇因多次直言勸諫皇帝,始皇派他到上郡監督軍隊,蒙恬任將軍。小兒子胡亥很受寵愛,要求隨行,始皇答應了。其他的兒子都沒跟著去。

這一年七月,秦始皇達到沙丘,病的非常嚴重,命令趙高寫好詔書給公子扶蘇說:“把軍隊交給蒙恬,趕快到咸陽參加葬禮,然後安葬。”書信都已封好,但還沒交給使者,秦始皇就去世了。書信和印璽都在趙高手裡,只有小兒子胡亥,丞相李斯和趙高以及五六個親信宦官知道始皇去世,其餘群臣都不知道……

趙高因此扣留了始皇賜給扶蘇的詔書,而對公子胡亥說……

胡亥同意了趙高的話以後,趙高說:“不和丞相商議,恐怕事情還不能成功,我希望能替你與丞相商議。”趙高就對丞相李斯說道……於是李斯就依從了趙高。趙高便回報胡亥說:“我是奉太子您的命令去通知丞相李斯的,他怎麼敢不服從命令呢!”

於是他們就一同商議,偽造了秦始皇給丞相李斯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份賜給長子扶蘇的詔書說……扶蘇就哭泣起來……立刻自殺而死……

使者回來彙報,胡亥、李斯、趙高都非常高興。到咸陽後發佈喪事,太子胡亥立為二世皇帝。任命趙高擔任郎中令,常在宮中服侍皇帝,掌握大權。

——《史記》的這段記載,是真實歷史的記載嗎?

我是這樣思考的:

有很多證據證明,秦始皇渴望且相信長生不老。

因此,即使秦始皇忽然病重,也不太可能認為自己快要死了,因此不太可能在臨終前留下安排後事的遺詔。即使他的臣子們認為他快不行了,也不太可能有膽子跟他說出來,請他安排後事。

當然,也不能完全排除有這樣的可能,秦始皇強烈地預感到自己的時日不多了,不得不留下遺詔,安排後事。如果是這樣,那麼遺詔的內容就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秦始皇真的讓胡亥繼承皇位,他有二十多個孩子,只帶胡亥在身邊,說明他偏愛胡亥,他擔心扶蘇和手握重兵的蒙恬不服胡亥,發動叛亂,所以賜死他們。如果是這樣,那麼就不存在趙高和李斯合謀假造遺詔的事了。

但另一種可能是,秦始皇真的命扶蘇返回咸陽主持自己的後事,趙高和李斯因此合謀假造遺詔,逼死扶蘇和蒙恬。但如果是這樣,那麼,趙高和胡亥、李斯的談話、合謀,是怎麼傳揚出來,成為司馬遷手裡的歷史資料,然後記載在《史記》裡?

對此,有兩種比較合理的解釋,一種是,趙高、胡亥和李斯的所作所為,當時沒人知道,但後來他們得意忘形,或者不小心自己說了出來,被聽到的人傳揚出去。

另一種解釋是,秦始皇死後,趙高和李斯擁有最大的權力,加上手裡有偽造的遺詔,他們有恃無恐,當著他們手下的面,做什麼都無所顧忌,他們倒臺後,他們的手下就把他們所作所為全都抖出來了。

我想,秦始皇從來不是一個人在行動,他在沙丘行宮病逝前後這段時間,前呼後擁的千萬隨從是現場目擊者,趙高、胡亥和李斯也沒有隱形術,他們的所作所為,多少也有現場目擊者,從秦始皇病死到李斯被族滅,再到趙高被族滅、秦王子嬰投降劉邦,不過短短几年,應當有眾多的目擊者活到了後來,他們有的投靠劉邦,他們已經無所顧忌,難免會訴說自己曾經目睹的一切,他們的訴說,口口相傳,最後成為司馬遷手裡的歷史資料……

我粗略地閱讀了《史記》的部分內容,個人比較喜歡其中的秦始皇橫掃六國,統一天下,以及楚漢戰爭,天下歸漢這一部分。尤其喜歡欣賞、探究、理解其中的風雲人物,諸如秦始皇、李斯、趙高……劉邦、項羽……呂雉……張良、范增……韓信……

從這些人物的事蹟裡,我看到了真實的豐富多面的人性……

我最先關注的是傳奇人物張良……

《史記人物——張良》第1章,《史記》包含多少真實的歷史?

少年張良(網絡圖片)

張良那麼聰明,他為什麼不獨樹一幟,與群雄爭霸天下?天下英雄豪傑如雲,他為什麼甘願追隨、輔助出身卑賤、沒有背景、沒有勢力、粗俗不堪的劉邦?他最後為什麼隱匿山野,消失無蹤?

下一章,我將根據《史記》的記載,開始暢談張良這個風雲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