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前段時間微博熱搜榜上靜悄悄的出現了個話題——“你目前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是什麼?

我看到這個的第一反應就想到了我的高考,想的是如果那個時候我去復讀,會不會現在的人生會有些許不一樣。這肯定是一個無解命題了。翻進去看評論,果不其然,發現一半以上的小夥伴都寫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工作後發現很多家長的焦慮都來源於對孩子教育的焦慮,無數家長想盡辦法搶購學區房,辭去工作盡心陪讀,窮盡所有想把孩子送到國外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是中國各個階層共同焦慮的話題。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他鄉的童年

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最近看到的一個高分紀錄片,叫《他鄉的童年》。2018年11月,周軼君及團隊開始了為期十個月的六國教育之旅—— 從崇尚平等的芬蘭開始,到集團主義的日本,貧富差距大的印度,追求創業的以色列及貴族精英式的英國,最後視角重新回到中國。這段跨越6國的教育之旅,目前我看了其中的兩集,也是我接觸最多的兩國教育——芬蘭和日本。

首先是芬蘭。這個只有500萬人的國家,多次被聯合國評為最幸福的國家,教育也一直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一直是世界人民嚮往的教育“理想國”。

成年人的童年“烏托邦”

因為會有治癒感,甚至能看哭。

看了芬蘭的這一集,感覺那個曾被打擊、被否定的小小的我,在多年後終於被治癒了。從小到大,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從來都是說你不可能做這個,你不可能做那個,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你不用成為最優秀的,你只用成為你自己”。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你不用成為最優秀的,你只用成為你自己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芬蘭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芬蘭人貌似全民“社交恐懼症”,個人主義無處不在:這個國家的國民特別在意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極其注重私人空間。

網上之前流行過芬蘭的段子:芬蘭人等排隊,人與人之間的間距甚至能到1m…提到芬蘭,大家一下能想到的標籤就是距離和冷漠。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排隊的芬蘭人

家長和孩子間也會注重“邊界感”,甚至有個芬蘭父親在節目中表示:

家長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不應該讓孩子隨意打破邊界”。

這好像跟我們從小被灌輸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朋友”這類論調背道而馳。

看上去這個國家貌似沒什麼人情味,略顯冷漠,但芬蘭被聯合國《世界幸福報告》評為全球最幸福國家。

這個國家的孩子沒有太大壓力,因為學校會有意識的避免競爭。

老師間也不存在多大的競爭關係——他們不需要評職,所有老師都是平級。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可與人情味淡薄這一點相比,在教育這一方面芬蘭卻號稱最強國,不要忘了,這個國家的人口才僅僅只有500萬。如果你去問芬蘭人,哪所學校是最好的學校,他們甚至會回答你:就是離家最近的那一所,不正是因為他們國家的學校都擁有一般高的質量麼。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因此芬蘭家長不需要去追求“學區房”——反正把孩子送到離家最近的學校準沒錯。

所以對於未來,孩子們不會有太大生存壓力。

“每個人都一樣好,如果你有一份工作,有一個妻子,有點錢,你已經算是成功。”

——芬蘭某小學生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比起分數,芬蘭的教育更重視學生能否把學到的知識應用於實踐。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因此芬蘭相當重視常識教育,最典型的就是他們的“現象教學”。

在這裡上學的孩子們都擁有你想象不到的自由,我們跟隨著記錄片導演周軼君來到芬蘭的學校的時候,你說看到的不是教室裡老師講,學生認真聽的常規景象,反而在這裡,你不僅能夠看到打遊戲,玩桌遊的學生,你甚至隨處可見翻跟斗和跳舞的人,沒錯,他們的學校就是這樣堪比遊樂場的存在。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也不是說,他們就完全不需要課堂。但當你走進他們的課堂的時候,你會發現,吃東西可以光明正大,服裝不需要都是校服。學生們擁有的高度自由卻正和老師們的兢兢業業形成鮮明對比。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這位拉妮老師為準備一堂《時間、年齡、我》的課,要在其中體現藝術作品、數學、生物、芬蘭語言文學等等,這些足夠她要提前做很久的準備工作。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儘管老師們會為課程煞費苦心,可最終目的卻不是為了提高學生們的成績,要知道,三年級的他們是不需要參加任何考試的,他們之間沒有形式的競爭。而對於老師的評估,也並不是能夠傳授學生東西,而是是否有教會他們如何去學習。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生在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芬蘭的教育理念卻並不是教會孩子們如何才能不被時代所拋棄,反而是如何讓他們慢下來,體會如何靜下來看書,儘管孩子們又在看書時才用了自己“自由”的方式,但也希望他們能夠真正愛上閱讀。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芬蘭這個國家的現代主義設計雖然也追求簡潔,但相當具有人文主義的色彩。

現代主義設計的奠基人之一、芬蘭的著名設計家阿爾瓦·阿爾託,相當熱衷於使用木料,他將冷冰冰的國際主義風格的進行了人情化改良。

“設計師的任務是在地球上創造一個天堂。”

——阿爾瓦·阿爾託

芬蘭地區的設計理念:風格簡樸、典雅、溫情脈脈,擅長運用自然材料、並突出材料自身的特點。

藝術的學習過程有時可以很簡單,就是有意無意間的觀察和感受。

話說芬蘭學校不會隨意在牆上貼標語的,因為建築本身就是個藝術品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潛移默化之間,就培養了孩子們對美學的感受力。

在芬蘭,財富不是衡量一個人的重要指標,大家更在意一個人的品味和教養這種內在美。

芬蘭是個安靜的社會,居民比較“佛系”——沒什麼競爭,也不怎麼會去攀比。

“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是最好的。”

——芬蘭某小學生

看到的另外一篇是日本篇,與芬蘭之間完全是天差地別,教育觀念完全相反也正是給與我們更多的思考。

日本的學校裡會有金字塔式的等級分化。在日本,幾乎不存在沒有經歷過霸凌環境的孩子。

童年的美好各不相同,“大人”的苦惱總是相通。

《他鄉的童年》深入日本幼兒園,給我們呈現了不同的幼兒啟蒙教育。

日本的孩子很注重培養集體意識,比如說幼兒園的門無法輕易關閉,這就需要孩子們注重隨手關門。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把洗手池設計成沒有水槽的,這樣就會促使孩子們及時關上水龍頭。‍‍‍‍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幼兒園內的某些設計上的“不方便”,會促使孩子們體諒其他的成員的感受,不給別人添麻煩。

但這種“集體主義”,和我們一直被灌輸的“孔融讓梨”不同:日本的孩子會被培養“在爭搶時保護好自己的東西”。

出鏡的幼兒園園長就給我們演示了一番:他佯裝要和孩子們搶奪食物,但沒一個小孩願意和他分享。

雖然這些學生年紀很小,面對的是園內最有權威的成年人(幼兒園園長),但他們很堅定的“護食”。

那日本教育是怎樣培養分享精神的?其實‍孩子們會和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事物;

但分享的是分享的,但自己的,不能被搶奪。

日本給了我們很多很多可以被借鑑的經驗,但羊注意到了一些細節——他們

教育方式略微帶有一些雄性氣質。

比如老師會會訓練孩子們學生們大聲喊叫呼喝。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日本是一個極重團體和規則的國家,他們對個人的儀表規範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那些幼兒園孩子們的一舉一動都好像是被複制粘貼過的一樣。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這些幼兒園的孩子們更是從一開始就被教育,必須遵守並維護團體的秩序和規則。

東京有一家很出門的藤幼兒園,自來以其圓形的設計著稱,據瞭解,設計師的理念是為了讓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各個教室,體會到自由和隨心所欲。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可細細觀察下來,就會發現,初衷是讓孩子們體驗自由的設計,卻處處都是“枷鎖”。

譬如在教室門口的地板上就繪有拖鞋圖案,以便孩子們在進門脫鞋都整齊擺放自己的脫鞋。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教室的推拉門更是設計的別有心機,讓孩子無法在第一次關門時就將門完全的嚴絲合縫,還需要進行第二次的返工,如果個別孩子忘記了,就會讓靠近門口的孩子感覺冷,這樣的設計教育孩子們要及時關門,以免為別人造成困擾。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再看水龍頭,你會覺得沒有水槽的水龍頭一定很奇怪,但其實這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及時關水,以免弄溼自己的腳。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些都在不停地教育孩子:如果你一件事沒有做完整,就會有人因為你的失誤而受傷。

從教育觀未來,想必這就是為什麼日本人給世界的代名詞就是做事嚴謹,追求完美了。他們的追求完美,是為了讓團隊更好,是為了不給別人添麻煩。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日本教育對“集體主義”的側重有非常好的部分,但是也有它的反面。

比如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本的學生間會產生“社會分層”。

此時,學校內就會出現金字塔式的等級分層,由此就會孕育出霸凌。

甚至,有些孩子的裸照會被霸凌者傳到網絡上,這種行為甚至是“非常常見的”。

於此同時,日本人那種被培養後的“不給別人添麻煩”的特質,又使人感到很壓抑。

“感到壓抑和艱辛的時候太多,確實會感受到生存不易。”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紀錄片中的日本的幼兒園老師,有時候會讓羊感覺她們很累。

每個老師的表情和動作都相當統一:時刻保持情緒高度飽滿、笑容要扯的大大的。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童年的美好回憶也許不相同,但成年人的疲憊是類似的。

理論上“沒有競爭”的芬蘭,也有他們的“不得已”。

就像紀錄片跟拍的老師,天不亮就要趕火車去學校上課。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原因很現實:芬蘭首都的房價高,所以有些老師甚至會住在其他城市,每天坐火車上班。

而學校每天早上8點上課。

對於芬蘭的孩子而言,最好的學校就是離家最近的學校;但對於芬蘭的成年人來說,最好的工作不一定離家近。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芬蘭的老師的確沒有評職稱的苦惱,他們的工資會按照教書年限自動漲薪,這的確相當公平。

可是這對於一些做出突出貢獻的新晉老師,是不是就不太公平了?

芬蘭的確在“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位列過第一。

可是近幾年芬蘭等北歐高福利國家的Pisa排名迅速下滑。

作為芬蘭的高福利代表之一的醫保系統,在今年宣佈破產。

日本的教育有其優點,也有它的問題,日本各界也在反省和改善。

豆瓣知乎雙評9.2,他鄉的童年,成長,從來不只是一個樣子

芬蘭那種幾乎完全沒有競爭的教育模式,其實也被有識之士所擔憂。

芬蘭的家長的確顯得“佛系”,但也不能說沒有功利性。

比如說有些家長就會有意識讓孩子學習中文,因為他們覺得“中國大有前途”,“(學好了中文)未來能和中國合作”。

這部紀錄片給我們展現了不同國家的優秀經驗,但我們不能照抄某個國家的教育模式,更不能妄自菲薄。

一代總會比一代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