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叫賣,是走街串巷的小商小販必備的技能。在過去的歲月裡,商品的銷售雖然有酒好不怕巷子深的說法,但是吆喝還是必不可少。北京人的吆喝,天津人的吆喝,在相聲演員的提煉下被表演出來,非常有趣,即便你不是那個地方的人,也能身臨其境。

雖然沽酒客不是民國時期的瀘州人,但是聽老一輩說,瀘州過去很多叫賣吆喝聲也很有特色。小販有的嗓子特別好,還能聽出川劇高腔的感覺。吃和用之類的沿街叫賣,久而久之就成了老一輩人的兒時記憶。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作為八零後,沽酒客還有幸經歷了這種叫賣方式的最後歲月。老一輩的那些叫賣我是不清楚,雖然請教了一部分,但是今天不寫,我為大家講講我小時候的那些記憶中的叫賣聲吧。雖然有點李伯清散打評書的感覺,但是本來就是碎片化的東西,說不定哪一段就有你的共鳴呢?

八十年代的瀘州,基本住樓房的不多,平房小院連通各種小巷,不像今天的高樓大廈,小區綠化環境都不錯,而且商店大小充裕,選購各類東西,基本都能滿足。在三十多年前,大型百貨公司和商店全城就那幾個,小賣部也不多,當然更沒有什麼商超的說法。

這就使得走街串巷的小商販們有了生存的空間。這類小商販,嚴格來說是不用辦什麼營業執照的,他們也不用租賃門面,只需要把賣的東西挑在身上就可以了。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挑擔子一般有賣豆花、豆腐腦、涼麵、麻糖、擔擔麵,也有收廢品的,反正日常能夠挑著賣的都可以。

那個時候小院自己點豆花沒有老家方便,瀘州人又愛吃豆花,打現成的非常撇脫(方便),打一碗才五毛或一元,一家人就解決了,我們瀘州人喊大一點的碗叫二碗或者品碗,打豆花也叫端豆花。中午十一點左右,下午四五點左右,當時南城那條街的基本是一個帶點富順口音的老幾(比老者年輕的多,就大概三十歲左右,瀘州人喊老幾),用捲舌的富順話喊:“打——豆——花——簍哦。”每個字都拖音,然後“簍哦”連在一起。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當時賣全城,反正這條街他包圓了。

我媽就叫我拿著一個二碗打五毛錢,這個富順老幾,先用鍋鏟舀點“窖水”(煮豆花的水我們讀告水),再舀五、六塊嫩豆花給你,他的豆花用兩個大盆子裝著,問你要嫩點還是老點的,我家一直愛吃嫩豆花。富順人的豆花其實精華在佐料,但是每次我們家都不要佐料,自己弄。另外這個賣豆花的老幾是個沙喉嚨,就是今天說的菸酒桑,其實喊起很辛苦。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然後就打(敲)麻糖(麥芽糖)的,麻糖有伴奏樂器,打麻糖的嗓子不用好,最不費勁,只需要用敲到麻糖的器具敲出叮咚的聲音,我們就曉得了。我家買麻糖用來做泡菜,雖然我也吃點,但是麻糖硬又粘連牙齒,小時候不能多吃。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我個人最興奮的收廢品的,他一到了就喊:有廢書、廢報紙拿來賣,反覆就是這一句。其實他收的東西很多,家裡不要的桌子板凳,破銅爛鐵,甚至牙膏皮都要收,還有朔料和玻璃瓶。反正家裡有的積累起來總能換上幾毛。後來發覺如果直接去廢品回收站價格要高許多,有的家庭會精打細算的,也不怕路遠一點的,就自己打包好拿去,這個不管是賣給他,還是賣給廢品回收站,沽酒客覺得都很正常。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除此之外打爆米花,彈棉花,賣豆腐腦的叫賣也各具特色。而當時也有賣耗兒藥(老鼠藥)的還有意思:“耗兒藥,耗兒藥,耗兒吃了跑不脫。”今天也有,不過用錄音機循環播放了。

印象最深的還是經常在今天摩爾後面的鐘鼓樓附近,一個買打藥的江湖老者,我估計他可能已經不在了。因為感覺八九十年代的時候,他就有四五十歲了。而這種傳統江湖賣藝的,就八九十年代還能見到。估計是他們最後的輝煌了。包括河南來耍猴戲的。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猴戲我一直不喜歡,我覺得人類馴養家禽跟野生動物是兩個概念。我個人不認可雖然這種馬戲在中國也是傳統的東西,但是依然今天都不喜歡。猴子本來在應該在它們熟悉的環境生長終老,不過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被人強行弄來成了賺錢的工具,雖然耍猴戲是餬口,也不能大富大貴,但是終究還是慢慢被淘汰,這也算是好事。

而那種個人賣藝的,我覺得只要不是低俗、惡俗也還可以,憑本事吃飯,不丟人,人家也沒有傷害其他。當然隨便買點狗皮膏藥,其實也沒有什麼療效。跟過去買大力丸,金剛丸一樣,都是把戲。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今天依稀記得那個老者留著長長的頭髮,瘦瘦的,地下襬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然後把上衣一脫,沒有任何肌肉,倒是如同個排骨,曬的黢麻達黑的皮膚,開始說話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大家盯鬥起、鎖到起(都是要人觀看的意思),一邊說一邊用手拍打自己的前胸,一趟開場白說完,前胸也拍紅了,像是刮痧一樣。(他一吆喝就圍上好奇的人了,一會成了個圈子,小孩子總是艱難的擠進去看稀奇)

兄弟我早年在青城山、峨眉山、還有蜀中眾仙山,師父看我有機緣,傳我醫方保平安。也超過編掛(習武),雖然看起來吃也吃不得、穿也穿不得、用也用不得的(武術,說完都會比幾個動作,其實也不太像樣),後來師父歸來天,我就跑灘在人間,今天初到貴鄉寶地,來得慌,去得忙,未帶單張草字,草字單張。問候各位鄉親父老,須念兄弟多在山岡,少在書房,只知地方貴重(豎出大拇指),不知江湖禮儀(拱手)。哪裡言語不周,腳步不到,就事不得過,拈不得錯。篾絲兒做燈籠——原(圓)諒(亮)原諒!

記憶裡瀘州那些叫賣聲,今天再也聽不到人間音符

這一套說辭,其實在過去民國時期,王永梭的諧劇《賣膏藥》有更完整的表現。但是八九十年代,已經不是民國時期,有些江湖言語不太實用,但是也不是完全聽不懂。他就要扯一些當時流行的東西。我記得這個人經常表演一個指頭粗的剛條敲到自己的腦頂,然後讓人拔出來,結果沒人拔得動,最後他用鉗子拔出來,然後買點藥什麼的。今天看來不知道是一種江湖騙術還是真的自殘。反正覺得不可思議。

到了九十年代末期,這些叫賣慢慢少了,有了錄音喇叭,大家也曉得省事了,錄好循環播放,卻少了一種味道。再後來就徹底沒有了。

今天去一些農村趕場或者菜市場還能聽到一些用錄音喇叭播放的,城裡是基本看不見了,城市市容市貌就不允許他們的存在,平房小院的消失,住家戶進入了樓房小區,買什麼都開始點外賣,現在的騎手們可不需要吆喝叫賣了。你說這些怎麼還會保留呢。

歲月總能留下一些記憶,卻帶走大多數曾經,這大概就是一種自然規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