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安縣(吉林省長春市下轄縣)

農安縣隸屬吉林省長春市,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東經124°31′―125°45′,北緯43°55′―44°55′。東臨德惠市,南接省城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松原市接壤。農安古城始建於古夫餘(扶餘)國,古稱黃龍府,為北方重鎮,境內平原遼闊,工農業發達。全縣幅員面積5400平方公里,轄4個街道、22個鄉鎮,包括3個省級工業園區,3個市級工業園區,377個行政村,總人口120萬(2013年)。農安縣位於吉林省將西部生態經濟,在大長春都市圈一小時經濟圈內,是長吉圖國家戰略向西延伸的重要支點,是哈長城市群、長東北及長春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的交集地區。農安縣是國家級衛生城,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首個縣級優質肉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級低碳經濟示範縣,中國新能源產業百強縣,連續四年進入全國經濟百強縣並晉位升級。農安縣發展基礎和潛力明顯,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豐富的物產資源、完善的產業體系、堅實的發展基礎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農安縣有醫藥化工業、建材加工業、服裝包裝產業、畜牧產品加工業、機械加工業等五大主導產業。2015年,農安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0億元。著名景點有農安遼塔、金剛寺等。農安縣是金代黃龍府所在地。遼金時代是這裡歷史上最繁榮的時期,留下諸多歷史遺蹟。國務院批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15年12月升級為省直管縣賦予部分地級市管理權限。2017年12月2日,榮獲“中國最佳運動休閒旅遊名縣”。


地理環境


位置

農安縣隸屬吉林省長春市,位於松遼平原腹地,東經124°31′~125°45′,北緯43°55′~44°55′。東臨德惠市,南接吉林省城長春市,西以公主嶺市和長嶺縣為鄰,北與松原市接壤。

氣候

農安縣年均氣溫4.7度,無霜期145天,降水量507.7毫米,有效積溫2800度。地勢平坦,四季分明,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地貌

農安縣地貌為沖積湖積平原區,主要地貌類型有臺地、盆地、河谷平原、坨地。臺地主要分佈在縣內西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在伏龍泉、永安等6個鄉鎮。一般海拔為250—270米。盆地主要分佈在波羅湖、莫波泡子、老雁坑一帶閉流區,該區四周為臺地環繞,中心形成閉流盆地,地勢低平,排水不暢,土壤鹽鹼化較重。河谷平原分佈在松花江、伊通河、新開河兩岸的十餘個鄉鎮,面積較大。主要由河床、河漫灘、陸地組成。坨地分佈在縣內西北,以固定沙土為主,以楊樹林、哈拉海等鄉鎮為主。

土壤

農安縣土壤共分10個土類、20個亞類,50個土屬和111個土種,地帶性土壤為黑土、黑鈣土。地方性土壤有草甸土、沖積土、鹽鹼土、沼澤土、風沙土。

河流

農安縣境內松花江、伊通河、新開河穿境而過;波羅湖是吉林省的第三大泡塘,是長春市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吉林省中部的溼地。


人口


2016年末,農安縣總人口達到114.7萬人,同比下降0.43‰。戶數為381442戶,同比下降0.12%。全縣人口出生率5.44‰,人口死亡率4.30‰,人口自然增長率1.14‰。


經濟


綜述

2016年,農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7億元,同比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生產總值為90.6億元,同比下降4.3%;第二產業生產總值為123.7億元,同比增長5.1%;第三產業生產總值為216.4億元,同比增長12.6%。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1.0:28.7:50.3,被確定為國家三產融合試點縣。

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21.6億元,同比增長61.5% 。其中:工業投資271.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64.4%。全年新建項目完成投資106.1億元,比上年增長29.1%;擴建項目完成投資126.9億元,增長43.1%;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完成投資161.4億元,增長96.6%。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1.8億元,增長8.8%;全口徑、地方級財政收入分別達到24.9億元和14.3億元,增長1.6%和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58.6億元,增長10.3%;城鄉居民收入分別達到25100元和13429元,增長6.7%和7%。

第一產業

2017年,農安縣糧食產量301萬噸,同比上漲4.5%。其中:玉米產量284萬噸,同比上漲3.6%;大豆產量2.2萬噸,同比增長29.4%;水稻產量7.05萬噸,同比下降38.7%。全年糧食播種面積35.16萬公頃,其中:玉米播種面積31.4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4.4萬公頃。全年油料總產量4.2萬噸,其中:葵花籽產量2.3萬噸。蔬菜產量81.5萬噸;瓜果產量28.5萬噸。

積極探索智慧農業物聯網建設,購置農機智能裝備57臺(套),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完成土地增減掛鉤試點60公頃,流轉土地17萬公頃。投資4.5億元實施河湖連通工程,成功實現“引松入湖”;完成農防林更新改造607公頃,清收還林2100多公頃;持續發力狠抓秸稈綜合利用,發展專業合作社18個,打包機增加到 678臺。、

第二產業

2016年,農安縣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81億元,同比增長1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92.4億元。至年末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共有206戶,比2015年增加40戶。其中,農副食品加工業總產值1389847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9%;醫藥製造業總產值80114.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3%;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總產值305409.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6.6%,汽車製造業總產值15849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用電量69497.1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3%。

第三產業

2016年,農安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9億元,同比增長10%。

2016年,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131,65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2,487萬元,同比增長10.0%;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245,52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8,854萬元,同比增長3.7%。

分部門看:國稅部門完成128,06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6,243萬元, 同比增長5.1%;地稅部門完成86,155萬元,比上年同期減收3,088萬元,同比下降3.5%;財政部門完成31,30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5,699萬元, 同比增長22.3%。

從主要稅種收入完成情況看:增值稅(100%部分)完成54,712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1,509萬元,同比增長26.6%。營業稅(100%部分)完成22,02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2,068萬元,同比增長10.4%。企業所得稅(100%部分)完成24,47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1,201萬元,同比增長84.4%。個人所得稅(100%部分)完成4,915萬元,比上年同期增收1,355萬元,同比增長38.1%。消費稅完成50,905萬元,比上年同期減收15,250萬元,同比下降23.1%。

2016年,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總計完成568,051萬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480萬元,同比增長2.8%。

金融:全縣年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332.1億元,同比增長23.9%;城鄉居民儲蓄存款246.7億元,同比增長15.2%。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366.1億元,同比增29.0%;其中,住戶貸款餘額53.0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13.1億元。


地方文化


戲劇

黃龍戲

黃龍戲,

農安縣(吉林省長春市下轄縣)

龍府廣場吉林省地方劇種,是農安縣創作的地方戲曲新劇種,因農安曾是遼代有名的黃龍府而得名,黃龍戲產生之初,只有小生、小丑、小旦三行。後在實踐中,充實了刀馬旦、老生和老旦。音樂主要分生、旦、醜行當唱腔、表演及化妝、服裝等基本上依照京劇的路子。黃龍戲誕生於1959年,以東北皮影戲音樂為基調,並吸收民間音樂而形成的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群眾基礎的新劇種。1959年1月編演了大型劇目《樊梨花》,次年9月公演時獲好評,1960年9月命名黃龍戲。

黃龍戲屬地方戲劇種,因產生於古城黃龍府而得名。它的唱腔音樂以當地流行的“本地皮影”為基調,吸收了東北大鼓、太平鼓和民間小調的精華,融為一家,形成了獨具特色和唱腔。黃龍戲四大劇目《魂系黃龍府》、《大漠鐘聲》、《聖明樓》、《摩托格夫人》曾多次在全國獲大獎,也是其代表作。

二人轉

二人轉劇團連出好戲,多次在全省會演中獲獎,吉林省首屆二人轉新劇目推廣會在農安召開。1990年該團受省委宣傳部、省計生委的委託,帶著《盼兒》、《這事怨誰》等劇目到全省各地巡迴演出,歷時7個月,行程萬里,演出185場,觀眾達35萬人之多。

民俗

農安一帶的習俗,既有關東的共性(關內漢族習俗與東北少數民族習俗的融合),又有當地的特點。東北地區流傳一首“關東城,三宗寶,人參、貂皮、靰鞡草”的民謠。關東除有“三寶”之外,還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十七八的姑娘叼個大煙袋,生個孩子吊起來”。

在飲食上,農安盛產穀子,當地人喜歡吃小米飯,尤喜用大白菜葉包“飯包”,也稱“捧包”。農忙季節和臘月,家家淘黃米,蒸豆包。

在居住上,因當地多大風,又有滲水性能差的鹼土,故民戶多建土平房,春季用鹼土抹房蓋不漏雨,不怕風剝。1978年以後,部分土平房逐漸改成磚瓦平房。

在語言上,農安一帶土話較多,“嗯哪”(是)、“不遠遐”(近),被外地人稱為“農安縣三大乏”。

農安有一種較獨特的活動,俗稱“打單鼓”,也叫“燒香”。因為有病“還願”叫“還願香”;慶祝豐收叫燒“太平香”,迷信色彩很濃。解放後,這種活動基本杜絕,但單鼓有多種鼓舞形式,音樂“九腔十八調”,為群眾所喜聞樂見,解放後文藝工作者利用單鼓有唱有舞的形式,編寫新詞,做為群眾一種文娛活動,稱作“太平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