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震獲評“十堰好人”!


龔震獲評“十堰好人”!

龔震,男,33歲,房縣人民醫院主治醫師。歷任房縣人民醫院神經內科醫師、消化科住院醫師、胃腸鏡室負責人。2020年1月31日任醫院廣濟發熱病區主任。

在醫院他是一名合格的醫生,在家他是妻子稱職的丈夫、父母孝順的兒子、女兒慈祥的父親。在院他救治病人,到家他享受天倫,一家人樂融融,小日子過得也是有滋有味。但是2020年新春,一場突如其來的病毒疫情將這溫情和諧的畫面統統打碎。丈夫、兒子、父親這些考題上他都交上的是白卷,僅僅在卷面上寫了一個名字。但是作為醫者他始終如一,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逆風而行舍小家顧大家,無懼病魔,用對生命的大愛, 格守著希波克拉底誓言。用醫者初心與使命、傾力踐行“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崇高精神,交上了為房縣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的完美答卷。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警報拉響,他是第一批支援發熱門診的醫生,曾在發熱門診連續工作長達12個小時。發熱門診是做為抗疫最前沿的第一道屏障,他一天接診100多位患者。因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的來勢洶洶,加之春節、所有物流停運,醫療防護用品緊缺。新冠肺炎強烈的傳染性,一步小心就會被它擊中,保護好自己才能救治病人。每一次的門診工作期間,渴了他不敢喝水,餓了不能吃飯、更不去上廁所,就是為省下一套防護服,為後面的兄弟姐妹都能披上一件戰衣。

新冠肺炎的特殊性,發熱病人一湧而來,本部病區病床緊張,需要立即建立新的發熱隔離病房。1月31日醫院決定成立第二發熱病區,主要收治全縣所有與疫區相關的發熱患者。使命非比尋常,從醫9年的他深知此次任務責任重大,但職責使然,使命在肩。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八零後疫情的最前線年輕人不上誰上?他接到命令,奔赴醫院廣濟發熱病區,以最快的速度和同事們組建病區,迅速收治病人。從接到命令到發熱病區可以開展工作,僅僅用了一天一夜的時間,當天晚上,14名醫護人員收治43名發熱患者。在隔離病區裡沒有對講機,沒有呼叫器,更沒有手機聯繫,裡外溝通全靠醫護人員大聲喊,凌晨5點,情況稍微穩定,他嗓子都啞了,但是沒有人叫苦也沒有人喊累,第二天繼續戰鬥。

發熱病人逐漸增多,他又依次開闢新的戰場,負責發熱住院部七個病區140張床位的醫療救治和統籌協調工作,成為這場戰役中的最高“指揮官”。他是發熱病區的神經中樞,保證了各個病區的高效運轉。冬末春初,正是流感高發期,加上疫情防控,這就考驗發熱病區“指揮官”對新冠疫情的敏感度。在核酸檢測能力有限的時期,只有練具一雙慧眼通過流行病學史、影像資料、血液指標進行判斷,發熱病區成立的兩個星期內,從發熱病區轉入感染病區的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有22例。

目前發熱病區已累計接診患者400餘人次,治癒出院300餘人次。發熱病區最小收治的患者48天,最大收治的患者90歲。病種涉及全身各個系統。20多個鄉鎮衛生院及發熱門診收治的患者都要通過他來合理的調配,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不同的病區,他同時還要根據每個醫生的專業和年齡合理的安排各個病區醫生的排班及醫療救治工作。除了繁重的醫療救治任務,還要儘量滿足所有病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他是行動者也是傾聽者。對於危重患者他要親自參加患者的救治,還要組織病區會診,把病人診治情況整理後上報院專家組,部分疑難患者還要聯繫市專家組會診。病區成立以來組織病區會診85次,組織院級專家組會診65次,申請市級專家組會診8次。對於每一位出院患者他要一一翻閱患者病歷,嚴把出院關,並且還要聯繫各個鄉鎮衛生院將患者安全接回家及安排後續的健康教育。

疫情的嚴重程度,讓他不得不從“死神”手中搶人,時間對於他來說,每一秒都彌足珍貴。發熱病區病人數量多,信息量大。在疫情信息上報工作中,為了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他認真彙總各個病區的數據和報告,嚴格審核把關、親自調查核準,堅持每天準時準確向主管部門上報。吃住在科室,全身心投入到這場戰鬥當中。忙時兩天一夜不睡覺,餓了就啃一口餅乾,吃一碗泡麵。一有情況一躍而出,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從發現疫情到連續在發熱病區工作的這40多天裡,他沒有回過一次家,沒有請過一次假,更沒有一句牢騷話。父親也是奮戰在一線的一名基層公務員,疫情一開始就離開了家,參加了疫情的防控戰鬥。留下家中妻子獨自照顧年邁的母親和兩個幼小的孩子。對於家人他唯一可做的就是能取得他們更多的寬容、理解和支持。想她們的時候,也只能用微信視頻看上一眼。近在咫尺的家成了想回又不該回的地方。這個平常看上去充滿活力、堅強自信的八零後私下裡也是雙面含淚,鈴聲一響擦乾眼淚繼續笑臉相迎面對病人。他知道在這非常時期,作為科室帶頭人,一個眼神一句話都會影響全病區所以的人。他積極關心科室每一位戰友,為抗疫一線的同事做好後勤保障工作、心理疏導、個人防護工作,帶領全科勇往直前,從疫情開始到現在發熱病區沒有一人埋怨,沒有一人掉隊,更沒有一人當逃兵。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不想當烈士,也不想當英雄,我只想帶領我的兄弟姐妹,儘自己一個醫生的本分,早日驅散病魔,讓病人平安回家。

疫情在戰鬥中,他是無懼無畏的“逆行者”,既是指揮官更是一名身穿白衣的戰士。

該同志自參加工作以來,善於學習,勤於總結,不斷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始終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差錯和糾紛。在該同志主導下首次在我縣推廣的單人結腸鏡檢查、內鏡下染色、內鏡下異物取出術、內鏡下黏膜切除術等新業務、新技術,大幅提高了腸鏡檢查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為本地區消化道腫瘤的診斷治療工作做出了貢獻,大幅減輕了患者的醫療負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