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無論是2011年的“佛山小悅悅”,還是前幾年的“摔倒老人無人扶”,公民對這些社會熱點的關注,讓社會心理學中的一些相關理論開始在國內普及。相信對兩個社會熱點事件有了解的人,都曾聽說過這兩個社會心理學名詞: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和責任擴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正是由於這兩個社會心理學的名詞,讓全國人民對群體中人們行為產生的心理機制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不是一味用道德去評判或者盲目的給社會群體下標籤。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後來,科學家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得出了一個“助人模型(Latane&Darley,1970)”。該模型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理性客觀的分析不助人行為。也能更好的避免由此帶來的傷害。

該模型將社會中助人行為的產生分為六個步驟,在每兩個步驟之間,都會有一些影響因素,導致助人行為的中斷:

緊急事件的發生——注意到事件

分心:注意力並不在突發事件上。

自我關注:關注自己的事情。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注意到事件——將事件知覺為緊急事件

情境模糊性:他們可能是在開玩笑。

知覺到攻擊者和受害者的關係:可能情人鬧彆扭。

眾人致誤:沒有人看起來是緊張的。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將事件知覺為緊急事件——助人責任

責任擴散:他人可能報警了。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助人責任——知道怎麼幫助

缺乏能力:我不會游泳/空手奪白刃。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知道怎麼幫助——實施幫助

觀眾抑制:我這樣做看起來很蠢。

收益和代價:ta可能會訛詐我。(參考社會事件:摔倒老人不敢扶)

心理學家:公共場合的不助人,不是因為社會冷漠!

以上的這些原因,任何一步出了問題,都會導致不助人行為的出現!不助人不一定是社會冷漠,可能是情景因素阻礙。

那麼,當我們遇到緊急事件情況下,如何避免周圍人們產生不助人行為呢?答案是消除每一步阻礙因素。第一步,大聲叫喊或發出聲響,使他人不得不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 這裡;第二步,簡短的語言描述清楚這不是在開玩笑;第三步,明確有能力幫助你的求助對象。

我聽過很多人還提到的一種避免遭受"不助人行為"的方法是:破壞他人財務。在極度危急的情況下,這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辦法,既能引起他人注意又能讓他明白你不是在開玩笑,為了他自身的利益他一定會採取行動。


但仍然要視情況而定,希望大家都能夠提高警惕意識,日常多瞭解些心理學知識,儘可能避免自己遭受已經發生過了的類似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