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導語

在歷朝歷代中,邊疆問題一直是一個國家主要關心的問題,因為這關乎到國家勢局的穩定。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統治進而統一天下,建立明朝以後雲南的問題也擺在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眼前。畢竟雲南是我國曆史發展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版圖,那既然雲南之前是元朝的一部分,現今也就屬於明朝的一部分。

既然是明朝的疆域,在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批軍隊向南征討,憑著銳不可當之勢平定了雲南。穩定了雲南的局勢以後,明朝制定的“治滇觀”也開始一步一步地實施。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明太祖

朱元璋如何實現雲南的真正統一?

畢竟明朝剛建立沒多久,還殘留有部分元朝勢力挑動局勢。朱元璋將“君權神授”和大一統思想有效結合,強調明朝統一雲南的合理性。並且想要試圖在雲南形成永遠不會背叛明朝的的治理方案。

明朝建立以後,大家都十分在意朱元璋對雲南領土的看法。畢竟雲南這片地方還殘留了大量的元朝勢力,主要分成兩塊:以梁王為首的元朝勢力和控制雲南西部的大理段氏。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態度:“雲南地方的全部土地人民們,本來就歸屬於大理王。雲南自從漢朝開始就向中原俯首稱臣,持續不斷地向中原獻上貢品,既然從那個時候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就應該永永遠遠屬於我們國家。”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明朝版圖

朱元璋上位以後,有著很多的新統治政策,他制定的特別的民族政策也算是一大特色。在治理雲南時,朱元璋提出了一個核心的治理觀念:想要雲南人民不叛變,就要使雲南人民沒有叛變的心。為什麼要努力做到讓雲南人民心服口服地向著明朝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點就是雲南這個地方離明朝中央十分遙遠,且地勢偏僻。古代的交通也沒有現在這麼便利,一般都是步行或者馬車,這加大了統治者對雲南人民的管理的難度。如果中央強行管理,百姓們肯定要反抗,效果不夠理想。表面上治理成功是不夠的,朱元璋要從根上面治理。

第二點則是因為雲南不像明朝本土人民,民族較為單一。雲南的土地上混雜著各種民族,人們的習俗文化也都不盡相同。而且因為其地方偏僻又偏遠,經濟文化又比較落後,這樣就根不能採用政治上強行壓制的政策。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上巳節體現雲南民俗

第三點是因為雲南窮鄉僻壤,文化程度不高,整個民族的民風較為野蠻。如果明朝還是選擇用武力鎮壓的話,各種起義自然是少不了的,周邊地區不夠安定,這也不利於明朝的統治。

其實在整個明朝時期,雲南地區都不太穩定,統治者則在雲南地區設置了三大司法部門:都指揮司、布政使司和按察司,後期還多增加了一個巡撫。

在朱元璋準備收服雲南的時候,按著“治根”的原則,多次派使者前往雲南與元朝殘留勢力的統領梁王溝通,但梁王從來不給情面,甚至多次刺殺使者。這惹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一怒之下,下令用武力將雲南收復,實現我國領土的大統一。最後,無論是以梁王為首留下來的元朝勢力還是西部的大理段氏,都被明朝軍隊收拾的地乾乾淨淨。但根據各種史料記載的數據,可以看到雲南自漢朝以來就動盪不堪。在漢朝時期,即便雲南每到固定時間就會上交貢品,但也叛變過不少次數。朱元璋開始思考怎樣改良雲南當地不良的風氣,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明朝集市

朱元璋首先考慮到的就是讓雲南當地人民與我們中原的生活接軌,將雲南區域落下來的經濟適當的補一些回去。並且向雲南當地遷入了部分中原地區的人口,使整個民族的關係更加的融合。

治滇觀轉變為現在的“徵於不徵”

明朝收復雲南以後,思氏首領開始歸順。但隨著思氏勢力逐漸地積累,雲南的大部分土地被吞噬。思氏時而依附明朝,時而又發動叛變。在明朝中期又出現了麓川問題,加大了明朝對其的管理難度。

在這樣的危急情況下,明朝不得不轉變對雲南的治理政策。由一開始從根開始治理的治滇觀轉變為現在的“徵於不徵”。

明朝發動統一戰爭,將雲南收復以後,思氏首領也表明要歸順於明朝。統治者一開心,決定在雲南建立一個平緬宣慰使司,並且讓思氏的首領來管理。這樣一來,明朝交給思氏的權利就略微有些多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思氏掌握的權利越來越大,逐漸吞噬了整個雲南。當一個地方的勢力過大,就容易開始叛變。思氏的叛變之心也慢慢顯現出來,時不時地跑去騷擾一下雲南的周邊人民,明朝統治者注意到以後,多次派軍隊去抗壓,卻都以失敗告終。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徵於不徵

當時不僅僅是雲南問題多多,明朝內部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明宣宗去世,皇位交給誰,由誰掌握政權都夠明朝內部爭論不休了。而麓川的問題又一日比一日緊迫,各位大臣們都憂心忡忡。根據大臣們不同的意見,我們把他們分成兩個派別。認為需要征討麓川的派別曾給皇帝上書:“麓川的情況十分危險,路途遙遠又曲折,我們必須分派不少於十二萬人的士兵強行將麓川攻佔下來。分別從湖廣、四川、貴州四處分別委派三路戰隊,從灣甸、芒市、騰衝三路開始進攻,直接進入剿匪的內部,將其一併抓獲。”

但是另一個派別的大臣們卻反對征討麓川,他們認為麓川畢竟只是一個小地方,面積又小,人口也少,經濟發展的也一般般,沒有必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那上面,建議統治者不要發起那麼多的軍隊去征討。他們認為,與其去征討麓川這個小地方,不如將明朝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西北地區。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麓川王國

他們這樣的想法是十分不合理的,可以說是思考的過於片面。麓川地方雖小,人口也不多,但對於明朝來說,是一塊不可丟棄的地方。因為還不徵用兵對去討伐他們,思氏會愈加放肆,各個地區的各個民族也會躁動起來,這對明朝的統治會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明朝末年的“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

思氏勢力在叛變過程中,被緬甸所擊捕,兩者結下樑子。當思氏勢力再次龐大起來後,找緬甸復仇。而此時的明朝的實力大不如從前,沒有功夫再花心思對雲南進行管理。對雲南的政策轉變為了“以夷制夷”和“治以不治”

“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明朝統一雲南後統治態度為何轉變

土木堡之變

當時明朝有派兵征討麓川,削弱了部分思氏勢力,思氏首領在逃跑過程中卻被緬甸宣慰司抓捕,最終被殺。可見思氏對緬甸的恨意,有句古話叫做“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當思氏勢力再次崛起時,便立馬去找緬甸宣慰司,實施自己制定的復仇計劃。當明朝朝廷得知這一消息時,不是不想管,是實在管不了。思氏勢力十分膨脹,完全不顧及朝廷的警告,一心一意只想著復仇。其實,在征討麓川以後,沒隔多久,明朝又經歷了一次土木堡之變,這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實力,根本無力再管理雲南了。

雖然明朝初期對收復雲南有著很大的積極性,但是在明朝末年,自身都難保的狀態下,只好將政策轉變為“治以不治”和“以夷制夷”了。明朝後期的政策正是明朝政府開始腐敗的象徵。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太祖實錄》

《明英宗實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