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懂POS抵押挖礦嗎?本該屬於你的數字貨幣正在溜走


還不懂POS抵押挖礦嗎?本該屬於你的數字貨幣正在溜走


今年的紐約共識大會現場人數明顯比去年少了很多,但其中有一場分論壇當時吸引了很多人參加,它的主題是關於POS權益質押經濟(Staking)的。

其實這是個與每個人都有關係的話題,大家非常有必要去了解 Staking 所帶來的利弊得失,以便決定要不要去質押自己的代幣實現“持幣挖礦”。

隨著市值第二大的以太坊將把共識機制從POW(工作量證明)轉向POS(權益證明),再加上Cosmos等幾個明星項目也都採用了POS機制,POS質押經濟儼然已經成為了一股洶湧而來的新趨勢。

圈內不少人斷言,2019將成為POS質押經濟元年,市場規模有望迎來爆發性增長達到數百億美元的量級。


POW與POS


還不懂POS抵押挖礦嗎?本該屬於你的數字貨幣正在溜走

POW 和 POS 是區塊鏈世界中兩種最主流的共識算法。

比特幣網絡所採用的POW被稱為工作量證明機制,它也是區塊鏈世界最早出現的共識方式,POW以算力為網絡的共識基礎,因此,POW網絡的穩定運行需要依託強大算力,以巨大礦機硬件投入和能源消耗為代價,在算力數量足夠多分佈足夠廣的前提下,確實能非常有效的防止惡意攻擊保證整個網絡的安全性。

在我中心,POW是更純粹的區塊鏈,尤其對於比特幣這樣的價值存儲功能而言,POW依然會非常有價值和生命力。

但未來的區塊鏈世界,並不需要太多價值存儲的代幣,而更需要大量去中心化的應用運行在網絡中,此時POW機制的劣勢也就更多的顯現。

比如,POW網絡交易速度無法實現跨越式的拓展,未來難以支撐大量應用的落地。

此外,POW機制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持幣者並沒有網絡控制權,而越來越中心化的算力正主導著整個網絡的控制權。

除了POW之外,另外一種主流的共識機制是POS股權證明機制。POS機制核心的邏輯就是:由持幣者擁有網絡的控制權。

也就是說,POS機制下,挖礦不再需要依靠礦機,質押了自己代幣後就能成為礦工享受到挖礦收益。

POS的優點

之所以POS漸成主流,還要從它幾方面優勢說起。

POS交易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POS避免了POW出塊過程中大量的哈希運算過程,這就極大的縮短了出塊時間,可實現更高的網絡性能,利於DAPP應用落地。

POS更節能,易於部署

POS依靠權益來實現共識,比起用算力實現共識的POW機制,可以節省大量能源消耗也避免了需要大規模部署礦機的硬件投入。

POS天然的鎖倉機制

POS機制下,想要成為礦工享受挖礦收益,就必須要質押自己的代幣,因此很大比例的代幣處於鎖定狀態,利於幣價的穩定和上升。

POS持幣者控制決策權並享受挖礦收益

比起POW機制中挖幣收益和投票權被專業礦工所控制,POS機制中將由持幣者享受到決策權以及網絡通脹所產生的收益,這顯然更為合理。

當然,區塊鏈世界還不存在絕對完美的機制。POS機制也存在權益被少量節點或者早期持幣者所控制的中心化傾向,這與POW中算力資源越來越集中於大礦池的情況頗為類似。

但不容否認,POS機制更適合以應用落地為發展目標的現階段,已經成為最主流的共識機制。

近期已經上線或者即將上線的Cosmos、Polkadot(波卡)、Tezos等幾個知名度頗高項目也都是採用的POS機制。


還不懂POS抵押挖礦嗎?本該屬於你的數字貨幣正在溜走


我自己也對POS類共識機制的未來也更加看好,我們MC投資社區自己的Token也將是採用POS機制的。未來的區塊鏈世界,POS(含DPOS等)機制很可能會成為主流

除了已經形成高度共識的比特幣,其他POW類區塊鏈的生存空間可能會非常有限。

持幣生息

POS類項目,通常每年會通脹或者釋放出一定比例的新增代幣。

如果你的代幣是準備長期持有的,但你卻沒有去操作質押,就等同於代幣的總量在不斷通脹,而你自己的幣卻並沒有增加,在收益層面會受到一定的損失。

其實對於很多散戶並不擅長二級市場的操作,頻繁操作或者追漲殺跌很容易造成損失,而看準趨勢長期持有價值幣或者定投價值幣,是更穩妥和實用的投資策略。而這樣的投資者,就會非常適合質押自己的代幣去獲得收益。

Staking的收益狀況

在去中心化網絡中,一種共識機制能夠順暢運轉,最必不可少的是一套合理的經濟激勵模式。

正是由於存在著出塊獎勵,比特幣網絡才存在著越來越多的礦工,他們購買大量購買礦機,去承擔比特幣網絡日常的出塊和交易確認,實現了比特幣網絡的安全運轉。

在POS共識機制下,需要由符合持幣量標準的節點去負責打包交易信息、維護網絡運行、參與社區治理。

作為獎勵,節點可以獲得系統增發的代幣,這種通過運營節點獲得收益的方式就是Staking。

因節點的職責和作用與POW中的礦工很相似,所以Staking可以理解為是獲得挖礦獎勵。

我們通過數據來看看,運營節點大概可以獲得多少的獎勵。

據 Stakingrewards.com 數據顯示:

當前,POS質押收益類項目的平均質押比例約為30.91%,平均的質押收益是接近11%。

然後再扣減掉收益部分5%至20%的節點委託手續費,就是普通用戶的大體收益狀況

當然了,每個項目的收益狀差異是比較大的。


還不懂POS抵押挖礦嗎?本該屬於你的數字貨幣正在溜走


2019年5月23日統計數據(未扣減委託節點的手續費)顯示:

  • EOS的年化收益率僅為1.84%
  • Dash目前收益率是6.36%
  • Tezos為7.08%
  • Cosmos為12.69%
  • Iost為15.9%

可見,不同項目的年化收益率相差較大,很多項目的收益狀況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Staking中的幾個關鍵要素

在考慮是否質押我們的代幣時,有必要從下面這五個基本要素進行分析。


1. 通脹率

大家所言的「通脹」,其實指的就是項目代幣的增發,它也是 Staking 收益的根本來源。

如同央行每年都會加印鈔票,它們也就是貨幣的通脹增發。一個經濟體保持經濟活力和持續增長,就必然需要更多的貨幣作為經濟發展潤滑劑。

而代幣的通脹對於區塊鏈而言,也有類似的作用,可增加區塊鏈生態的活力。

近期新的POS 類項目也大多都選擇了通脹的經濟模型,會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規則隨著時間增加代幣的供應量。

這主要是因為當前業內普遍認為通脹更符合現實的經濟情況,通脹增發的那部分代幣可以很直觀的作為質押獎勵給到參與者(包括節點或持幣人),有利於整個項目生態的快速發展。

每個項目的通脹或增發模型都不盡相同,有如 EOS 及 Tezos 這樣固定的年增發模型,這些項目目前增發率通常在5%上下,具體數值可以通過社區治理而調整。

另外,也有如 Cosmos 、 Livepeer 以及未來的ETH,他們將隨著 Staking比例而調整增髮量,在這類項目中,影響通脹的重要參數將是持幣人參與 Staking 的比例。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POS項目都設計了通脹機制,比如Loom 和 WanChain 目前就是沒有通脹設計的,他們選擇了在總量中預留一部分代幣作為激勵池,後期逐漸釋放。


2. Staking 比例

請一定記住:雖然持幣人的收益來自於增發的代幣,但通脹率並不等同於持幣人的實際收益率。

為什麼?

因為Staking 是需要用戶主動參與的,如果不主動執行 Staking 就不能享有相應的收益。

上文中提到了,當前主流POS機制項目的平均質押比例只有大約30%。未來也總會有相當比例的代幣不會去Staking,也就無法分享增發的代幣。

所以,持幣人的實際收益率計算公式應該是:

收益率 = 通脹率 / staking比例

假設某個項目當前的通脹率為7%,如果Staking比例是50%的話,實際質押收益率應為14%。


3.節點收取的質押手續費率

絕大多數持幣人都需要通過將代幣委託給節點,再由節點替用戶參與出塊並獲得鏈上通脹獎勵。

由於節點的運行,需要承擔服務器及運營的相關開銷,因此節點會收取一部分手續費。

據瞭解,目前市場上節點收取的 Staking 手續費標準大概是用戶獲得抵押收益部分的 5%-20%

不同的項目和不同的節點,收費標準也不相同,這完全是由節點自己來確定的。

關於手續費,其實並非越低越好,這和我們生活中購物類似,往往商品的價格和品質也是成正比的,大家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出平衡選擇運行穩定,信譽良好的節點是很重要的。

有些節點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也會做一些促銷活動,比如在某個時間段內是0手續費或者手續費率降價促銷。

但大家要注意手續費的促銷或免費通常是針對特定時間段短期進行的,選擇節點時大家有必要了解清楚常態的手續費率。


4.贖回後鎖定期

目前,多數 POS 項目都會設置質押贖回後的鎖定期。

鎖定期是指,當持幣人的代幣參與 Staking 之後,如果決定不再參與質押(比如決定去二級市場出售自己的代幣時),用戶在贖回操作之後,必須要等待一段時間後代幣才能完成解鎖自由流通。

鎖定期並不是節點所設置的,而是由項目方制定的,之所以會有鎖定期,主要是為了避免節點作惡而設計的保障措施。

可以防止 POS「長程攻擊」問題,鎖定的代幣可以作為節點惡意攻擊時的懲罰。總之,鎖定期給了系統發現或是社區舉報惡意行為的觀察時間,

不僅於此,設定鎖定期也可以避免用戶集中贖回,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二級市場的幣價波動。

目前,每個項目鎖定期的長短不盡相同,通常項目方會把鎖定期設置在 20 天以上。

鎖定期內代幣是無法流通交易的,所以,用戶不得不在承擔鎖定期內價格波動的風險,這也就屏蔽了那部分喜歡頻繁交易的用戶


5.節點的技術穩定性

節點運行中如果穩定性不好,有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

  • 節點沒有參與共識中隨機數的產生
  • 節點沒有參與某個選舉週期出塊人的選舉
  • 被選中的節點,錯過了出塊

如果你所委託的節點出現了上面這些問題,都會導致節點的收益率下降。

另外,當出現節點作惡的情況時,某些項目僅僅處罰節點而不處罰託管用戶,但也有一些項目在處罰節點的同時也會處罰用戶。

據說有一些節點也會承諾客戶,可以負責賠償因運營失誤而造成的收益損失,我們自然可以優先考慮。


去哪操作Staking?

目前,用錢包來進行節點委託是比較方便的。

一般來說,每個POS項目都會推出自己的官方錢包來供投資者進行質押和節點委託,但相對而言,官方錢包操作上不一定方便。

現在很多工具類錢包也都已經推出了節點質押服務,比如說 Imtoken、Wetez、Cobo等等,大家可以把自己的幣放進這些錢包裡,然後再進行節點委託。

Staking是否安全?

在區塊鏈世界裡,幣的所有權是靠私鑰來確定的。任何時候,只要別人沒有拿到你的私鑰,幣就是安全的。

從原理來說,Staking只是把權益委託給節點,並不需要把私鑰給到節點,所以基本不用太擔心幣的安全問題

具體來說,質押操作會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如果你是通過官方錢包、Wetez、Imtoken等去中心化的錢包來Staking的。那麼,你其實只是把幣做了一個權益層面的鏈上委託。

在這過程中,你並不需要把錢包的私鑰交給節點,所以你依然很安全的擁有這個幣的所有權,而且所有委託、收益都是鏈上可查的,這種去中心化的操作方式是非常安全的。

另一種情況,如果你選擇把幣放到了中心化的錢包或礦池,比如:火幣礦池、Hashquark、Cobo 錢包等等。這類中心化方式就相當於把自己的幣先暫存給了對方代你保管,因此需要判斷對方可信度。

但上面說的這幾家也都是業內比較有信譽的機構,實際上來說也是非常安全的。這就類似於我們把幣放在幣安、火幣這樣的知名交易所,通常不用擔心太多。

但總之,通過中心化的方式進行委託,從原理上是存在風險的,所以有必要考慮對方的可信度問題。

如何選擇節點?

想要在 POS 鏈上成為一個節點,要先抵押一定數量的代幣,達到了系統要求的抵押門檻後才能成為一個節點。當節點正常運行出塊等各項功能後,系統就會給節點分發獎勵。

節點的加入,增加去中心化的程度,交易數據打包出塊,維護網絡的穩定性,完成這些節點的基本功能硬件方面只需要一臺符合標準的服務器就可以做到,硬件成本通常並不高昂。

但從技術上講,運營節點的技術門檻不低,對運營方的 IT 運維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並且需要 7*24 小時的在線並保持監控,能夠隨時對緊急情況做出應對。

在選擇委託節點時,我們肯定會考慮手續費是否合理,但更重要的是,務必把自己的幣委託給技術能力紮實,運維水平足夠的節點,以免因為節點的失誤而降低自己的收益。

創業風口上的節點經濟

節點運營是從去年EOS節點競選誕生的,曾經沉寂一段時間後,又站上了風口,最近非常受投資方的追捧。

隨著一系列重磅項目的上線,加上以太坊升級為POS共識算法,可以預見未來POS節點運營方面的需求會爆炸性增長,其中蘊含的創業機會已經被不少敏銳的創業者發現。

很多團隊現在已經把運營POS節點作為一個專業的項目來運作,同時運營若干個不同網絡的節點。只要項目的幣價有不錯的表現,基本能產生非常穩定而豐厚收益。

尤其目前節點運營還是一片藍海,大家都僅僅是剛起步而已,行業內並沒有形成很強的品牌效應,此刻基本在同一個起點起步未來都有機會脫穎而出。

但我覺得,現階段想運作做好一個節點運營類的項目,還是需要幾個必備條件的:

1.技術團隊需要是紮實技術背景,對POS有經驗有熱情有執著,才能真正把這件事運營好,這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2.擁有穩定的流量入口和社區,錢包和交易所來做這件事還是有天然優勢的。

3.較強的資金實力。因為很多項目成為節點都是需要抵押大量代幣的,團隊自有資金充足的話會更輕鬆。

如果能夠同時把這三塊原石湊齊,就可以打響指嘍。

我在國內的合夥人圖本一直都對運營節點這個方向非常感興趣,如果大家有其中某方面的資源可以和他多交流。


結 語

如果你很關注幣價的短期波動,隨時準備進行交易,就根本不用去考慮有Staking這件事,因為普遍20天以上的鎖定期,肯定是你無法接受的。

適合參與Staking的前提應該是對項目的未來真正看好,準備中長期持有,不會因為幾天內的漲跌就出手交易。這時候,代幣質押(Staking)將給你提供一個獲得額外收益的機會。

最近這一個多月來幣價的波動著實有點超出大家的判斷,顯然這樣的行情絕非散戶所推動的,很大程度上是機構資金進場的原因。

前段時間,不僅很多散戶在等回調,我身邊很多非常有經驗的機構其實也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踏空。

數字貨幣的體量還相對太小,華爾街的任何一家傳統投資機構進場數字貨幣,都會讓整體行情出現不可預測的劇烈變化,在這類特殊狀況下,其實任何技術分析都是失效的

大家也不用太糾結了,誰都不可能賺到每波行情的。

從3000到8000確實漲了不少,但拉長到一年或更長的維度去看,與真正的牛市相比,現在這點漲幅其實並不算什麼。

相比短期技術分析,我更關注大趨勢和人性。

回調確實隨時可能出現,但更可怕的是,牛都已經不遠了,自己還一直在執著的非要等到回調才出手。

如果自己的投資心態和經驗還沒那成熟,那就不如簡單點「寧可承受回調,也決不錯過大趨勢」,這不一定是完美的選擇,但一定會是最容易、最穩健的選擇。

在這個需要勇敢佈局的階段裡,對有長期價值的項目 Staking 似乎頗有幾分強制自己屯幣的意味,其實是個蠻好的選擇,你覺得呢?

行情進入了很有趣的階段,歡迎大家在留言區裡,一起聊聊對趨勢和行情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