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

看了這本書後才知道,過去二十多年的書。全白讀了。

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

從小到大,我一直很喜歡讀書。

或許是因為太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那句話,對外貌極度不自信的我把閱讀當作救贖方式。

我像是得了讀書渴症,到處找書看,只可惜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閱讀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於是我便把家裡發黃的舊報紙和雜誌看了個遍,連街頭標語、藥品說明書也沒有放過。

沒錢買書的我,只好到處去親戚朋友家借書看。

《紅樓夢》《白棉花》《紅高粱》《平凡的世界》《芊子》《白鹿原》……這些被我四處搜尋來的小說,讓我深深愛上了閱讀。

上了大學以後,我們學校擁有海南省最大的圖書館。

剛讀大一的某天下午,大學室友小晴一臉嚴肅地對我說,她來海南讀大學前的暑假裡,她那個年薪百萬舅舅幾乎每天都苦口婆心地叮囑她,在大學裡,課餘時間一定要儘可能的多看書,沒事就把自己泡圖書館裡,看各方面的書籍。等以後畢業以後,你會知道在校園裡安安靜靜看書是多麼難得可貴。

你要相信,你讀過的書一定會幫到你。

往近了說,它會讓你在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拿到獎學金。

往遠了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大量的閱讀會讓你談吐得體,氣質非凡,你會因此得到心儀的工作機會和更加優秀的結婚對象,從而過上理想的幸福生活。

總之,終有一天你會感謝自己看過的那些書。

不知道小晴有沒有聽進去舅舅的再三叮囑。

總之我聽進去了,並把它當做聖經。

我每天只要一有時間就往圖書館跑,待到晚上十點多閉館,臨走的時候還得借幾本書帶回宿舍看。

大學三年,我幾乎看遍了圖書館整整五層的書,涉及各個領域。

小晴舅舅說得對,大學畢業後,能靜下心來看書的時間幾乎少得可憐。

但我仍努力擠出時間來看書。

2016年,我在自媒體寫作群認識了專注寫書評的作者鼴鼠的土豆,並且加入了她的書評群。

她給我推薦的第一本書就是齋藤孝的《深閱讀》。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發現,我之前的書,全都白讀了。

因為我壓根不會深閱讀。

這本書刷新了我對讀書的認知。

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


《深閱讀》的副標題是: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如何讀書?

齋藤孝的答案是,信息爆炸時代,我們一定要讀經典名著。

信息爆炸時代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經在《河童》中寫道“必要的思想或許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窮盡,我們現在只是給舊柴添把新火罷了”。

是的!“經典”是時代、民族文化的結晶。人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過經典的閱讀而代代相傳的。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這是一個所有人都想成為“作家”的時代。

這是一個要想出版書籍,必須成為網絡紅人的時代。

依靠話題炒作的暢銷書和網絡爆文,讓文學森林日漸荒蕪。

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寫作者們已經失去了情懷和底線。

然而,寫作和閱讀是最不能趕時髦的。

我的師父王不了曾經說過:任何事情都可以趕時髦,惟獨閱讀不行。因為每一時代最流行的讀物正如啤酒的泡沫,看似豐厚,實則淺薄。過度沉浸在時髦讀物裡,只會導致智識上的平庸,縱使天資過人,也不過是精緻的平庸。這是閱讀不能時髦的原因。

他還曾說:“表現欲太盛,永遠寫不出真正的好東西。抱著取悅讀者的心態去寫作,就如同表演胸口碎大石一類的神技,一心要博得觀眾喝彩。這便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換句話說,就是聰明得太過愚蠢。”在這個“粉絲經濟”時代,許多有才華的人都被媚俗二字框住了,無法脫身。這是寫作不能時髦的原因。

作家和網絡紅人是毫不相干的。在這個紙醉金迷的社會,寫作者應該始終保持傲骨,勿忘初心。

我經常看到有作者朋友在朋友圈吐槽,討好式的寫作讓他們很焦慮。

在這種焦慮的心境下,討好式的作品在深度、表現力、洞察力等方面與經典名著相比明顯存在優劣之分。

齋藤孝在《深閱讀》之中曾明確指出:如果平庸的作品繼續得勢,人們花大量的時間閱讀這些書,就是精力的嚴重浪費。既然要讀書,就該選擇文化修養更加深厚的偉大人物的書。

放眼古今中外,無論是雨果、托爾斯泰還是孔子,都是功底深厚的文化大師,他們能讓其作品裡的人物針對社會或宗教含義侃侃而談,很多場景都展現出令人驚奇的深刻思想,他們不只是文筆好,或者會編故事這麼簡單。

齋藤孝甚至毫不客氣地說,連一千本書都沒有讀過的人想當作家,這本身就不可能。

日本作家山田詠美也曾直言不諱地說,寫小說應該在精讀世界文學以後再去嘗試。

很多人不願意讀經典名著,是因為很難讀懂。那麼如何把經典名著讀進去?齋騰孝在《深閱讀》對於“偷食古典”的技法做了簡單介紹。

一:如果覺得讀不懂,可以從解讀書籍入手。

閱讀經典著作,選擇是非常重要的。並非所有的作品都適合當代人讀。有些書從基礎上就很難理解,或者太古舊,以至於“過了期”與現實社會完全脫節。所以閱讀要把握好角度,選擇適合自己的。

閱讀古典著作也需要竅門。

1、暫且放下原書和譯本,先從針對其價值或當代意義的解讀書籍開始閱讀。

很多人都是從這些簡單易讀的解讀書籍入手,繼而沉浸在古典著作的世界裡不能自拔。若覺得把握不大可繼續閱讀一些其他解讀書。

古典著作的內涵極深,一旦迷上,智慧、認知力能讓我們的人生變成豐富充實。

2、“白話譯文”便於閱讀。

閱讀外國的經典作品,如何選擇譯本?

古典作品本身就很難讀懂,再加上語言的差異,翻譯會對作品形象造成很大影響。如果譯文距今已經超過幾十年,遣詞生硬,字體印的又老又小,的確很難閱讀。有的人可能本身對古典名著很感興趣,但是礙於門檻太高,不得不敬而遠之。因此選擇簡明易讀的白話翻譯最明智。

除此外,齋藤孝在《深閱讀》中還分享了持續讀書的五個好習慣。

一、邊問邊讀:

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擁有再優秀的頭腦,沒有發現問題也無濟於事。

讀書亦如此。養成邊提問邊閱讀的習慣,就能提高興趣和關注的持久力,從而更容易吸收書裡的內容。

認真思索作者拋出的每一個問題進行閱讀,這樣能更清楚的幫你把握全文脈絡。

二、多種感官參與閱讀:

1、光用眼睛看字不叫讀書。

對閱讀來說,參與的感官越多,記憶力就會越清晰,對書本身的內容理解的也就越透徹。

譬如,在教育中,並不是要學生默讀,而是提倡學生出聲朗讀。這是一種訓練,通過聲音來讓語言沁入身體,提高閱讀的趣味性。

2、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正因為在關鍵詞語下做標註,摺疊起關鍵頁的頁腳,書才能成為自己的一生財富。

俗話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邊讀書,邊做讀書筆記,不僅能夠加強記憶,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作品,而且能夠提高閱讀轉化率。簡而言之,只有邊讀,邊做讀書筆記,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才能有效的把我們讀過的書利用起來。從而實現閱讀轉化,把偉人的精髓消化成自己的。

3、有聲讀物,效果驚人。

耳朵裡聽到的話容易在大腦裡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會集中。所以在課堂上老師飽滿深情的朗讀時,平時鬧哄哄的學生會突然安靜下來,如果老師朗讀技巧高超,學生更容易沉浸其中,這樣的授課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享受。

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什麼一定要讀經典?


三、書架的驚人效用:

1、讓書脊時刻保持可見。

書架的好處,即易於整理,又便於查找。

在書架上讓書脊目錄露出來,能夠產生一定的壓力,時時提醒你進行閱讀。

書架如同自己的記憶裝置。光是目光掠過書脊就能回憶起書中內容、相關話題或閱讀時的自己。

2、要以藏書千冊為目標。

所謂有書生活,不能少於三百冊藏書,可能的話應該達到千冊才對。當然前提是,你得有一個書架。

相比起房子和金錢,書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這一千冊書能讓你得到豐富的知識和幸福的時光,還能成為你一生的朋友。

四、養成“一天讀一本書”的好習慣:

給自己設定讀書時間,學會跳讀,並養成隨時讀、順手讀的習慣。

五、輸出式閱讀:

有效讀書的標準之一就是能否把書的內容向別人說清楚。

將所讀內容向他人輸出,可以保證讀書質量。辦法比如,用2分鐘時間向他人概括章節內容、參加讀書會、寫讀書心得等。

笛卡爾曾經說過,閱讀好書,就好像和過去最優秀的人物對話一樣。請注意,前提是閱讀好書,經典好書。為什麼現在的人越來越焦慮?因為現在的寫作者本身就很焦慮,他們焦慮潛移默化的傳遞到自己的作品裡,傳染給讀者。所以這了一個全民焦慮的年代。難怪尼采會說,面向大眾的書常常散發著惡臭。

放下暢銷書,去閱讀經典名著吧!在經典作品裡與偉人深刻交流,跟隨偉人看透人生百態,褪去內心的浮躁與焦慮,從容淡定的過好這一生。

-END-


《深閱讀》給我的生活帶來哪些改變?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深閱讀會讓你更快更有效的實現自我價值。

我很感激2016年,我加入了樊登讀書會,認識了給我推薦《深閱讀》的鼴鼠的土豆,並且和專注深閱讀的王不了和李宏共事一年多。

《深閱讀》告訴我,要多感官參與閱讀、輸出式閱讀、立體式閱讀。

於是我跟著樊登老師聽書,跟著王不了和李宏老師學做讀書筆記,跟著鼴鼠的土豆寫書評,跟著意林雜誌去做公益演講,為了讓自己的寫作課更加有說服力,我開始跟著曾紹忠老師和吳春江老師研究怎樣能讓孩子們講出好故事。

一邊讀萬卷書,一邊行萬里路,一邊做各種各樣好玩的課題研究。

為了做好這些課題研究,2016年到2017年,我跑了200多公里,吃了十多管芥末,唱了無數首歌,研究了無數個綜藝節目,寫了很多篇樂評、影評和書評。

於是一年後便有了這本《你能寫好記敘文》。

請注意,我並不只是單純的教孩子寫高分作文,而是教給孩子如何提高講故事的能力,而這個能力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