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瀕死恐懼症”嗎?

死亡,一個多麼望而生畏的詞,它意味著你的生命的結束,意味著你將永遠離開你的家人,意味著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將與你無關,你將永遠感受不到這個世界......

生活中,不知你有沒有某時某刻突然感覺死亡馬上要降臨到你的頭上,也許是在擁擠的地鐵公交上,也許是獨自蝸居在剛剛打完遊戲的電腦旁,也許是......這種“瀕死恐懼“會愈發強烈,強烈到使你頭皮發麻,手腳抽搐,害怕到你必須馬上去做一些其他事情去轉移你的這種恐懼。與通常我們所說的過度勞累導致的瀕死狀態不同,這種瀕死體驗更像是莫名其妙的產生,而且是發生在大多數健康的人身上,這裡我們暫且稱之為'瀕死恐懼症"或者“死亡焦慮症”。

你有“瀕死恐懼症”嗎?

其實這種“瀕死焦慮”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

一、缺乏對死亡的認識

我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都是告訴我們怎麼活,卻很少告訴我們怎麼去正確的看待死,導致死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陌生而又恐懼的存在。生老病死其實是自然界的一個正常交替法則,是地球進行自我革新的一個正常狀態,無論動物植物都會經歷的一個過程。社會學家將死亡分為了幾個層次:第一是生物學上的死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臟的停止跳動,腦死亡狀態;第二是社會學上的死亡,也就是說你在這個社會上的所有關係都將與你無關,留下的只是親人朋友對你的思念;最後一個層次我們稱之為真正的死亡,那就是百年千年之後,這個地球上再也沒有人記得你。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身體上的死亡我們決定不了,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在第三層次,能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努力留下自己的名字,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

二、你該努力改變了.....

不知道你又沒有這種感覺,回首過往的一年,如果這一年中你做了很多很多事情,那麼你會覺得這一年特別漫長,相反,如果你這一年無所事事,就是在床上和遊戲旁邊度過,那這一年你覺得就跟昨天一樣。這種時間洞察力的錯覺不僅適用於過去,也適用於未來。存在主義學派大師 歐文.亞隆 在自己的書中曾經說過,"你這輩子活的不像你想象那樣,不是按照你自己的意願來活,你接下來在臨終之前的死亡焦慮就會越來越大”。向天再借五百年,多麼豪邁的一首歌,有時候人們焦慮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在有生之年沒有做好自己想做的,沒有完成自己想完成的。所以,趁年輕,多努力,要活的有意義!

三、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好好給自己放個假

跟第二種情況相反,另外有些人是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給自己設定太多的條件,不是說這種上進心不好,而是我們必須正視自己,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做到最好,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知足常樂。能夠正視自己,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你要相信真有別人比你強,要不然人人都會是馬雲,但馬雲真的只有一個。

結尾,推薦《直視驕陽》這本書,也許在你對於死的困惑道路上,能為你打開一盞燈!

你有“瀕死恐懼症”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