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文|武品文史

清末民初之時,奇事、怪事、荒唐事是層出不窮,比如1933年刊登在香港工商日報上一篇名叫

《孔明下降之乩語》的預言,他預言了民國之後100年的事情,雖然時至今日回看這篇預言也是多半虛假,但也稱是一件奇事了。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此外還有一件奇事也是發生在1933年,這一年有一份“快遞”從北京送出,直到1949年才送到目的地,只是這16年才完成的一單“快遞”,卻受到了廣泛的好評和讚譽。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這是我們的國寶

其實說是快遞也並不正確,畢竟那個時候還沒有快遞這個業務,但是這次的運送事件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雖然距今已經有著將近百年的歷史,但每每提起都會讓人泣下沾襟。

那麼到底是一件怎樣蕩氣迴腸的歷史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溥儀離開紫禁城的那一年。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溥儀照片

1924年,在紫禁城中生活了13年的溥儀被馮玉祥趕走,這也就意味著,這座有著幾百年歷史的皇城從私有財產變成了國有。

在國家的主持之下,紫禁城以及城中的文物逐步面向大眾開放,只要有錢買票,就可以進入紫禁城參觀欣賞。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但是紫禁城如果開放,那麼許多珍貴文物的安全就成了問題,在經過商議之後,一致決定讓曾經的副總統秘書易培基,來擔任故宮文物院的院長,讓他帶來文物專家們一起保護這些文物。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隨著時間的推移,日本侵略者的腳步逼近了北京城,此時的易培基提出一個想法,那就是把故宮中的文物南遷,來躲避戰爭可能帶來的文物損壞或者流失,“八國聯軍”的那一幕不能在重演了。

儘管有包括胡氏以及徐志摩等人的強烈反對,但易培基不能拿老祖宗留下的寶貝來冒險,他最終還是把這批寶物送上了旅途。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擺放在紫禁城內的文物

在運送之前,他帶領文物專家開始清點皇宮中的文物,最後共清點出3萬餘件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各種字畫、瓷器等,並詳細地記錄在案。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清點文物的忙碌場景

不僅如此,他給每箱文物和記錄的賬冊上都做了標記,方便日後放回它們原本的位置,最後在裝車的時候,也是整整的裝了近1.4萬箱。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故宮內準備清點的文物

民國政府也是全力配合這次運送,不僅派出了全城的警衛部隊以及警察,還騰出了一輛火車專列,此外奉系軍閥張學良也出面提供安保等各項工作,才使得這次的運輸工作得以安全的展開。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準備運輸的文物

然而日本的飛機經常轟炸我們的火車,為保證路途的安全,易培基先後改變了幾次行駛的路線,加上全體參與人員的嚴格保密,最終躲過了日軍的眼線和日軍飛機的轟炸,成功的到達了上海。

但是上海龍蛇混雜並不安全,因此在到達上海的20天后,又再次啟程前往南京,等最後一批文物到達南京之後,已經過去了3個多月的時間。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易培基照片(右)

就在易培基可以舒一口氣的時候,他被逮捕了,而理由卻是“倒賣文物”,這就讓他驚得半天說不出話來。

事後得知,舉報他的竟然是他最為信任的副院長,但易培基身正不怕影子歪,他沒有做過的事情怎麼會承認,所以警察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只能將他放回,但依舊追查他的“倒賣”案,而這一查就是三年。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他怎麼也不明白,自己一心守護國寶,怎麼就成了“倒賣”的賊人了?其實這件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這不是什麼“倒賣”文物,而是赤裸裸的派系鬥爭。

在這樣的誣陷和指責面前,他的精神漸漸崩潰,最終於1937年鬱鬱而終,而這一年他49歲。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馬衡照片

易培基倒下了,還有千千萬萬個易培基

易培基倒下了,但馬衡頂了上去,他繼續著易培基以及全國人民的意願,守護著這些國寶。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再次出庫準備運輸

然而讓他們沒想到的是,日本侵略者點燃的戰火馬上就要燒到南京城,緊急情況之下,馬衡決定把這些文物再次遷送到四川成都,但為了安全著想,他把文物分成三份,並分為北、中、南三個路線運輸,這樣可以保證最少一路文物可以安全抵達。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運輸示意圖

也正是在他的謀劃之下,這三路文物都是有驚無險地送達了成都,其中最為驚險的就是北路,他們的火車遭受了日軍的轟炸和掃射,許多人因此而喪命,所幸的是火車司機沒有犧牲,他拼盡全力駕駛火車,最終在援軍趕到之後脫離了危險。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運輸過程,汽車開不上就一起推

然而到了成都之後,這位幸運的司機留下了淚水,儘管他活了下來,但是他的妻兒老小全部死在了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他握緊拳頭狠狠地、瘋狂地砸向厚厚的石牆,儘管雙拳已經濺出鮮血,但他的恨意卻不能消除。

但讓他唯一感到安慰的,就是在自己的努力下,保護了這些珍貴的國寶的安全。

隨後院長開始清點文物數量,發現少了1000多箱,隨後才知道,這些文物還沒來得及運上火車,最後被日本人侵佔了。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文物的歸宿

1945年,日本的投降,抗戰的勝利讓所有人都為止振奮,然而這份喜悅沒有持續很久,馬上就爆發了內戰,而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

但面對這種局面,國民政府要求院長馬衡把已經運回的部分故宮文物帶走,但是馬衡堅決不從,他還給自己的學生莊尚嚴說,千萬不要把留在成都還沒來得及運回北京的文物帶走,那樣會成為千古罪人。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圖:莊尚嚴照片

然而他看錯了自己的學生,莊尚嚴最終還是把這些文物運走了,這也就氣的馬衡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但是當馬衡得知昔日的徒弟成為了那些文物的院長之後,他還是放下了尊嚴給他打了個電話,讓他盡全力保護這些文物。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在保護文物這一點,莊尚嚴還是有著責任心的,他也盡到了責任,把帶走的文物保護的很好。

只是他們曾經並肩作戰共同保護文物的傳奇故事,成為了他們以及我們心中永遠的紀念。

1933年的一份“快遞”,1949年才送到,雖相隔16年,卻得國人好評

小結

這次歷經16年的特殊“快遞”,給人們留下了太多的深思和慶幸,也得到了國人的高度評價和認可。

先輩們沒有個人私慾,沒有中飽私囊,只有民族大義和愛國精神,雖然我們現在的生活和諧安康,但是我們要居安思危,不能再讓歷史重演。

此外,首任院長易培基也在建國之後得到了平反,讓這位英雄可以瞑目安息,只是他再也看不到了。

參考資料:《民國往事》、《故宮》、《國寶奇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