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亮麗的風景線——西雙版納州持續推動河(湖)長制工作落地見效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3月4日,景洪市黎明社區聯合團市委開展“抗疫有我·衛生清理”志願服務活動,20多名志願者來到瀾滄江邊開展清河行動。這是我州持之以恆抓實河(湖)長制工作的一個縮影。據瞭解,僅2019年全州就有7.1萬人參加清河行動,清理整治面積538.36萬平方米,清理河道7177.38公里,清除垃圾3775.54噸。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2019年召開的州十三屆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19年主要任務時提出“嚴格落實河長制,實現河湖庫渠長治長清”。為了完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任務,全州2207名河(湖)長切實擔負起主體責任,履河(湖)長之職、盡河(湖)長之責,親力親為抓落實,相互配合增動力,認真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水生態問題。2019年共開展巡河巡查13169次,全年發佈州級總河長令3個、州級河長令5個、督辦通知8份,分辦督辦整改問題486個,受理群眾投訴5件,已完成投訴問題整改並回復舉報人。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水汙染防治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全州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各級河(湖)長清醒認識全州河(湖)水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保護治理修復的艱鉅任務,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對歷史和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堅決扛起河(湖)管理保護的政治責任,圍繞水災害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立足面源汙染治理,全面統籌左右岸、上下游、陸上水下、地表地下、河裡河外,統籌推進流域生態系統修復、農業面源汙染防治、入庫河道綜合整治、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突出治水的綜合性、整體性、協同性,壓實各級責任,落實落細落深工作措施,加強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涉河(湖)執法監管,嚴禁往河道亂扔動物屍體和將餐廚剩餘物直接排入河道,推進河湖水庫垃圾圍壩整治、固體廢物整治、河(湖)網箱養魚集中整治、涉河(湖)及各類保護區違規違法整治、河(湖)“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加強對河道周邊違法排汙、涉水違建、非法捕魚等違法行為的日常監管,對生態違法行為一律嚴處,對破壞生態的場所和設備一律拆除,對嚴重危害生態環境的項目一律取締,2019年全州共開展督察39次,拆除違規建築物1.91萬平方米;取締非法採砂點101處,整治非法種植作物面積11.78萬平方米,處置非法排汙口26起,整治非法網箱養魚、捕魚296起,恢復河道兩岸生態94.24萬平方米。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通過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和宣傳教育引導,河(湖)管理與保護深入人心,全州轄區江河、庫區內炸魚、電魚、毒魚等非法捕撈現象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水源地、魚類保護區、生態功能區內非法網箱養魚行為得到根除,河道沿岸亂建、亂佔、亂採、亂堆等“四亂”突出問題得到治理,全州江河庫渠基本面貌得到初步改善。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為實管理好、保護好、治理好轄區的江河湖泊,我州牢牢抓住水環境質量提升這個牛鼻子,積極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和知曉率,營造全民管水、治水、護水的濃厚氛圍,把群眾從旁觀者變成水環境治理的參與者、監督者,聘請214名社會監督員及1000餘名“河小青”志願者,對河庫渠進行監管保護。圍繞“河面無雜物、河中無障礙、河岸無垃圾”這一治理目標,清除河道水面的漂浮物和雜草,清除河岸的垃圾、雜樹、雜物。通過強化規劃引領、強化空間管控、強化依法治理、強化江河沿岸生態修復和植綠,努力把西雙版納的每一條水系、每一條河流都打造成為亮麗的風景線。景洪農場緊盯“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目標,全面落實河長制工作方案、河長巡河制度,10天一巡查、一月一清障,水資源保護、水汙染防治、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取得新成效。

讓每條水系河流都成為西雙版納亮麗的風景線

隨著責任更加明確、協調更加有序、監管更加嚴格、保護更加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的實施,西雙版納州轄區的水更清、河更暢、岸更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