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愛書之人自古有之,一開始買書是為了自己讀,後來不再純粹是為了自己看,而是因為喜歡它的版本、喜歡它的內容、喜歡它的精美、喜歡它的悠久,很多藏書家憑藉著對文化的敬畏、對書籍的痴迷,窮盡一生,不遺餘力地尋書、藏書。江蘇蘇州城西有一個小鎮,名叫藏書鎮。一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地方肯定與讀書人有關。事實也的確如此,它是為了紀念西漢名臣朱買臣發奮讀書而得名。藏書鎮的故事我們不多講。這裡我們說一下清末民國著名的四大藏書家之一的聊城楊氏海源閣。

聊城楊氏海源閣與江蘇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在當時有“南瞿北楊”之稱。而且它也是四大藏書樓中唯一在北方的。這樣一說,就知道它地位的重要性了。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四代藏書百代流芳

一、海源閣的淵源

海源閣的創始人可以追溯到楊兆煜(1768-1838),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居住在鄉里,因官職不高,交遊不廣,資力有限,所收藏圖書並不多。

而且此時還沒有用海源閣的名稱,只有一個“厚遺堂”的稱謂。海源閣大規模收書活動,是從楊以增開始的。並且海源閣也是楊以增在1840年建成,並專門用來藏書所用的。所以嚴格來說,海源閣的創始人是楊兆煜的兒子楊以增。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海源閣簡介

二、河道總督楊以增收書

1.開始收藏

楊以增(1787-1855),1822年考中進士,隨後出任貴州荔波縣知縣。收書生涯也從此時拉開帷幕。

在1822年至1840年間楊以增在貴州、廣西、湖北輾轉為官,貴陽與遵義一帶是王陽明講學之地,民間藏書很多,收書也便利。但此時收集的書籍,以普通及精刻本為主,珍本很少。

1838年楊以增因父親病故,回鄉丁憂。居家期間,為實現其父藏書遺願和自己大規模藏書理想,於1840年建一座二層的藏書樓,名曰“海源閣”。海源閣取自《禮記·學記》中的一句話:“先河後海”,意為:書就好比是是河流,河流盡頭必是大海,做學問不但要飽讀詩書,還要探究其源頭。此外還有人認為“海源閣”隱藏著楊以增藏書的“野心”,意為:他的這個藏書樓會成為天下古書的源頭。

由於珍本較少,大多是普通的書籍,所以海源閣這個包含著楊以增天下第一“野心”的藏書樓在當時的藏書界並沒有什麼名氣,而此時的鐵琴銅劍樓已經建立有四十多年了,規模和收藏都遠遠超過了當時的海源閣。

可以說,此時他的海源閣是很難與鐵琴銅劍樓並稱的。

路還很漫長。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楊以增


2. 有量無質

1840到1848年,楊以增服闕任職河南,其後升任陝甘總督。在這一時期,楊以增收書開始以精刻本、善本為主,兼收幷蓄,是海源閣藏書總量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是因為陝甘一帶藏書珍品較少,楊以增此時的財力也有限,因此楊氏收得的書數量雖不少,仍乏珍本。為楊氏一大遺憾。

轉折很快到來。

3.江南河道總督的收書之路

1848年,楊以增到“人文淵藪”的江南任江南河道總督,直至去世,在任上七年。正是這七年成為楊氏收書的關鍵階段。當時社會動盪不安,特別是三年後在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下,江浙一帶私家藏書很多不能自保。

江南藏書,一時俱出。

這正給當時身份要職的楊以增以機會。他憑藉自身聲望、地位和資財,廣收博取,因利乘便,蒐括了江南藏書精華。尤其是在咸豐初年(1852年左右),購進汪士鍾藝芸書舍的精品。

藝芸書舍的藏書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錢謙益(1582—1664年),說起錢謙益如果你不清楚,那明末秦淮八豔之首的柳如是你總該聽說過。柳如是後來就是嫁給了錢謙益為側室。娶了柳如是以後,他建了“絳雲樓”,也就是他的藏書樓,把平生所收的書籍統一重加分類編目,結果整整裝滿七十三大櫃,貯於樓中。不幸僅十多天之後,乳母不慎因剪燭落入紙堆中引起大火,絳雲樓全部藏書竟因此毀於一旦。錢氏絳雲樓失火後,燼餘之書,一部分送給錢曾,一部分為毛氏汲古閣收藏。錢曾的部分藏書賣給了季振宜、徐乾學等。而錢曾、汲古閣、季振宜、傳是樓等南方大藏書家的書散後,幾乎全部歸入黃丕烈,而黃氏晚年家事多艱、疾病纏身,無奈只好賣書為生,結果所藏圖書盡歸汪士鐘的藝芸書舍。

此時藝芸書舍書籍散出,大部分為楊以增的海源閣和瞿氏鐵琴銅劍樓所得。自此以後,海源閣成為晚清北方藏書的中心,也終於能夠和鐵琴銅劍樓一併稱雄於海內,形成了“南瞿北楊”並稱的地位。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南瞿北楊

4. 楊以增購書資金來源

在楊氏所藏善本中,有很多因版本價值極高,價格頗昂。如宋本《史記》,楊以增以三百八十兩白銀購之吳門。宋本《漢書》,以五百兩白銀購得之。

顯然,收藏這麼多的善本無疑是要花費鉅額資金的。因此,有不少人懷疑楊氏購書的巨資來源有問題,又因楊以增位居高位——江南河道總督,這可是一個從一品官的高官,而且此職也確是一個肥缺。不由得人們不想一想。

大致算來,楊以增的資金來源主要有三:

(1)工資。從一品官的高官工資本身也許不多,但清朝除了官職工資外還有一項巨大的附加工資——養廉銀。楊以增身為從一品高官,僅養廉銀一項,一年即一萬二千兩。

(2)書費。收購了珍本之後,楊氏還充分利用,用來刻書,他先後刻書四十餘種,不但多,且有不少精品書。如仿宋刻本《蔡中郎集》,被學者譽為自有《蔡集》以來最好的本子。張之洞評價“通行三本皆遜此本”,所以銷量很好,自然收入也很樂觀。這本書的質量好到什麼程度?舉個例子,直到2004年,北京嘉德拍賣行還曾經萬元高價拍出過。

(2)地主,還是個大地主。楊家隨著楊以增官職的升高,地產也增多,在聊城,楊家有十八頃良田,號稱“楊十八頃”。

想一想這十八頃田地每一年的租子,也是個不小的數目。

此外,因楊以增位居高官、交友甚廣、性情也豪爽,很有人緣,比如他與林則徐就是很好的朋友,林則徐還曾經贈於他一把寶劍,而且楊以增之子楊紹和還被林則徐收為弟子。楊以增愛書之名廣為人知,所以他的藏書中還有很多是朋友贈予的。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楊以增故居

三、辛酉政變下楊紹和的收書

楊紹和(1830-1875),楊以增次子,海源閣第二代主人。

1861年,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顧命八大臣,顧命八大臣之首怡親王載垣(1816-1861)被賜自盡。

怡親王封號始於康熙皇帝之子胤祥(1686-1730),就是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十三阿哥。雍正元年(1723年),胤祥被雍正帝封為和碩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是清朝第九位鐵帽子王。怡府藏書的地方叫做安樂堂,就其書籍源流而言,怡府藏書多得自徐乾學傳是樓、季滄葦靜思堂,而徐、季二氏的藏書又多來自清初毛氏汲古閣、錢氏述古堂,還有部分來自於汪士鐘的藝芸書舍。其藏書淵源久遠,許多為世人仰望之絕世秘本,數量和質量均屬上乘。

慈禧政變,王府敗落,此後府中藏書散出,流入北京隆福寺附近書肆,楊紹和因在北京之便,得機購得不少,使海源閣藏書日益豐富。

這樣南方的書從黃丕烈歸至汪士鍾,從汪士鍾處散出的珍本為海源閣楊以增收藏。北方的書經親王府散落,為楊紹和所收。可以說,楊氏父子將南北藏書的精華幾乎都囊囊括自己的手中。

自此海源閣達到鼎盛時期。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海源閣圖書目


四、盛極而衰——幾次劫難

整體來看,海源閣藏書十之七八來自於楊以增在南方的收穫,剩下的十之二三是楊紹和在北方所得。從比例上來看,海源閣書籍的來源重心在江南。而江南收書,又與時局的動亂有關。可以說,當時楊以增因時局和職務之便,才有了後來的海源閣。可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江南的動亂成就了它,幾十年後的動亂也使它走向衰落。

1.1861年,當時內憂外患,南北動亂,南有太平天國為禍為害江南,北方則有捻軍襲擾齊魯大地。捻軍進犯肥城時,佔據了“陶南山館”,並且在那裡住了一天一夜,焚燒掠奪尤為慘重。後來任柱率兵追趕而到,下令嚴厲禁止對“陶南山館”的焚掠,如此,“陶南山館”才免於繼續遭受焚掠的劫難。“陶南山館”所藏焚失近半,所焚多為宋元舊槧,尤以經部為多,損失當有四五萬卷,宋元舊本近百種。

2.1900,八國聯軍亂中華,楊氏家鄉聊城也被禍及,戰亂中丟失了古代文物及宋元珍本書籍一百多種。

3.1929年7月10日,河北館陶土匪王金髮攻陷聊城,司令部設於海源閣。隨帶書記官參謀,有蘭山樊天民、棠邑楊道南,均系前清生員,頗知書本,將海源閣之宋、元秘笈,及金石書畫,擇優掠去。海源閣帖片、冊頁、字畫損失大半。宋本《史記》僅剩—冊,宋本《鹹淳臨安志》殘餘兩冊。在那個年代,宋代珍本是非常珍貴的,當時有‘—兩黃金—頁書’的說法。

4.1930年,土地匪捲土重來,聊城再次遭殃,匪徒王冠軍等佔據聊城,其司令部也設在海源閣內。根據當時的報刊記載,王冠軍與當時聊城縣的縣長王克昌協議劫取宋元精版書籍,由王克昌甄別鑑定,將其精本裝入八大木箱,抬入縣府,最後兩人分贓。當時還有很多書籍被土匪拿來當柴火燒。事後,楊敬夫派管事鄧華亭點驗家藏,計損失經部十分之七,史部十分之四,子部十分之四,集部十分之三,而未運至天津存於閣內的宋元版善本完全損失。

5.1938年日寇攻陷聊城,海源閣僅存的一部分殘餘書籍和《海源閣叢書》的全部刻書物品,以及楊氏在田莊“弘農丙舍”的全部房屋盡遭火焚,損失慘重。

以上是海源閣在動亂的年月裡遭受的幾次重要的劫難。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海源閣發展史陳列


五、書的歸途

在其遭逢喪亂之後,分成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運到天津的一批書,也是海源閣藏書中最精華的一部分。

第二部分為運到濟南的一批書,1930年12月,楊氏將劫餘殘損書籍,裝五十箱運至濟南,保存於東興裡楊氏私宅中。第三部分為楊氏零售及遭劫的部分。

1. 天津之書的命運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楊敬夫深恐海源閣藏書終非己有,想投資工礦事業,亟需資金。楊敬夫還是經北平琉璃廠藻玉堂經理王雨介紹,將92種宋元版珍貴古書以8萬元的價格抵押給天津鹽業銀行。之後,楊敬夫投資工商業虧損,無力贖還。為防止這批珍藉流出國門,潘復、常郎齋、王紹賢、張廷鍔等人組織“存海學社”,集資贖買,仍存於鹽業銀行。抗日戰爭勝利後,北平圖書館復原,館長袁同禮為了紀念勝利,就商議買海源閣的書慶祝。這時海源閣的書還有92種,1207冊。此事經教育部長朱家驊同意,並撥給專款備用。北平圖書館隨後與“存海學社”各股東商議轉讓事宜,適值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視察平津,經宋子文與時任天津市長的張廷鍔商議,並商請各股東,將這批圖書作價1500萬元收歸國有。交給國立北平圖書館。

2. 運到濟南的書

海源閣藏書存在濟南的一部分,先是被楊氏運往北平,於1944年出售。消息傳來,濟南人士辛鑄九、苗蘭亭、張蔚齋等集資三百萬元購妥,復運回濟南。

1945年10月將海源閣藏書存濟南的剩餘部分悉數捐入山東省立圖書館。據統計,“此次接收之海源閣藏書,共二千五百餘種,計三萬二千餘冊,其中元版書五種,明版書四百餘種,殿版書甚多,餘則為普通刊本,而最珍貴者,則為黃蕘圃(黃丕烈)手跋之明本《前漢書》,及朱彝尊批校精抄本之《鹹淳臨安志》等數種。

3.楊氏零售及遭劫的部分

第三部分的藏書,零售的尚可按跡查尋,遭劫的其下落就難以尋覓了。

1927年,楊敬夫在天津出售海源閣子部、集部珍本26種,經北平琉璃廠藻玉堂主人王雨介紹給幾位藏書家和圖書館。半年後,有六種被大連滿鐵圖書館日本人松崎鶴雄從書賈手中以高價買走

。1946年,蘇聯紅軍利用出兵東北之機,將其包括楊氏藏書在內的十五種善本以及永樂大典數冊劫掠而走。捆裝了50個大木箱,運往蘇聯莫斯科列寧圖書館。蘇聯於五十年代歸帶《永樂大典》五六十冊,可海源閣宋刊子集六種未歸還。

除了以上六種宋本外,還有宋本《鹹淳臨安志》第二十九卷一冊為日本書肆文求堂購得,之後又高價售回國內,今藏於國家圖書館。

海源閣藏書流落於市肆中的,部分為圖書館所獲,還有一部分為周叔弢、傅增湘、李盛鐸、劉少山、陳清華、邢之襄、潘宗周、張乃熊等藏家購得。50年代初,受國家政策的感召,當時眾多私人藏書家紛紛將自己的畢生所藏捐給國家,北京圖書館接納的捐贈圖書中,便有不少海源閣舊藏,其中尤以周叔弢(tāo)先生捐獻最多。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6種於抗戰期間寄存於美國國會圖書館,上世紀60年代移存臺北中央圖書館。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海源閣史


六、結語

楊氏海源閣的歷史命運與近代中國的近代史的發展脈絡同起伏。在清王朝動盪之時,楊以增收藏了大量珍貴書籍,並將有價值的文獻進行刊刻,使得許多珍貴典籍得以保存和留傳。在民國內憂外患中,楊氏後人儘管無力護海源閣周全,也有部分賣書之舉,但在民間愛國收藏家的共同努力下,大部分珍貴典籍還是保留了下來,其中大部珍品最終轉入國家圖書館。

可以說,楊氏海源閣對中國古供文化的保護、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92年,聊城市籌措資金在原址、仿照原樣重建了海源閣藏書樓。海源閣圖書館在全國範圍內徵集並影印了部分原海源閣藏書。但由於資金來源單—,缺乏足夠的使用資金,海源閣目前的藏書僅有500多卷,遠不能與其鼎盛時期比,基本上是—座空樓。

儘管書籍已去空餘樓,但其所代表的對文化的敬畏之魂永存!


清末民初四大藏書樓之聊城楊氏海源閣的風雨歷程

古代典籍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