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攻克這兩點,疫情後期將掌握主動

覆盤 | 率先攻克這兩點,疫情後期將掌握主動


國內已經正式全面復工,疫情得以控制。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中國科技技術企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多方位、全面性的助力防疫防控,讓絕大多數人得以健康平安的度過疫情。

而疫情結束的情況下,我們不能漏的一件事就是:覆盤及反思。

疫情期間,“安防+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的一套組合拳,成為了諸多城市防疫防控工作中的亮點存在,科技“戰疫”吹響了用硬核科技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系統深度融合的號角。

但不得不說,加強防疫防控工作的同時,也暴露出部分技術在落地應用方面的一些短板,有些第一次應用的技術,效果遠沒有達到預期。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復盤一下,這次防疫防控事件中,所應用的科技技術都發揮了哪些作用,以及如何為其補充短板。

數據採集和檢測,是否發揮其價值?

我們都知道,在這次疫情中,病毒的特點主要是,傳播快、感染廣、防控難。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控制傳播速度、縮小感染範圍、增強防控效果,需要依賴不同的高科技產品。

比如,智能安防領域的紅外測溫儀、智能門禁、無人機、5G 遠程實時傳輸、巡邏機器人等,再配合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達到以下幾個作用:

  1. 海量信息採集,掌握疫情擴散情況;
  2. 出行信息監測,分析疫情蔓延動態;
  3. 滿足非接觸場景需求,減少感染率;
  4. 高效管理人員,技術和人力防控疫情。

疫情後期,為大部分地區的復工、復產引發的大人流出行,匹配的各種防控疫情的小程序、健康碼等。

覆盤 | 率先攻克這兩點,疫情後期將掌握主動

其中,騰訊雲和阿里雲都推出了免費智能社區疫情防控小程序,在多個省份和地級市上線,據統計,數據顯示已經累計亮碼達 25 億人次。

2 月下旬,疫情尚未結束,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面臨著千萬人次的返工熱,這是防疫期間對各地政府的一次“大考”。為此,為確保進入各城市居民,從出行到居家的安全,陸續的通過各地信息平臺,進行申報個人信息,憑藉平臺獲取健康碼出入小區。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各省市推出的健康碼多達百種。健康碼的無接觸、追溯源、避免重複登記、防止丟失等作用,在防疫期間形成了一種新型信息化收集方式。

但是,從落地應用來看,各個城市有各自的健康碼,一些地方推出的健康碼存在地域侷限性,一旦跨地區就不管用了。地方“各自為政”“各自為戰”,讓各個區域成了獨立存在的“信息孤島”。

覆盤 | 率先攻克這兩點,疫情後期將掌握主動

這樣就會導致人口流動帶來的阻礙,從而影響防疫工作,影響企業復工,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比如,在老家辦理的健康碼,到務工地區的時候就沒用了,又要重新辦理。所以,在實際出行和復工、復產中,你會看到以下現象,比如,你所在小區,除了讓你登記健康碼信息外,還會讓你到管理處辦理紙質的“出入證”,門口安保人員也是隻認證,不認碼。然後,你到工作單位的時候,大樓管理處也需要你登記信息,辦理“出入證”,上下班時,安保人員也是,只認證,不認碼。

以上僅是種種,比如你乘坐公交時,司機也要讓你掃碼登記,去某些機構辦事,同樣要掃碼登記。雖然,每次填寫的信息對防控防疫來說,都很重要,居民也很認真的在填寫。但,不得不說,就目前市場落地來說,還是非常不理想的,而且健康碼又沒有專門的機器進行識別,這就更加增大了安保人員認證不認人。

有業內人士透露,這次疫情來得突然,各個城市的疫情防控都有自己的舉措,對於數據收集的前端工作,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但是,中端、尾端的工作則略顯不足。

中國14億人在疫情期間,產生龐大的數據量,政府、企業、社區和其它主體,都掌握著大量的數據資源,然而由於缺乏數據共享交換協同機制,“數據孤島”現象逐漸呈現。

本應作為政府最重要資產之一的政務數據卻因大數據的量太大、太散、難以有效融合等問題而無法發揮最大價值。

比如,安防領域的智能門禁系統和健康碼背後的大數據平臺,在5G技術的基礎上,可以打造“一碼通行”的智慧出行平臺,從數據上傳到數據分析再到數據應用,實現互聯互通。

在後疫情時代,智慧城市的技術能力,如何更全面、深入、妥善地與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進行融合,是一個亟待研究的大課題,對於安防行業來說,也意味著機遇和挑戰。

跨學科研究和人才不足

在疫情發生後,醫療機構、公共衛生系統、政府部門等一線應急機構,都需要安防+大數據+AI+雲計算的深度融合技術手段,來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智能化基礎支撐體系。

在疑似病例大量增加的時候,需要對他們的CT影像儘快做出準確的分析和判斷,於是,阿里達摩院聯合阿里雲研發了全新的AI診斷技術,20秒內能做出判讀,準確率達到96%,大大節約了病情診斷時間。

由於病毒的傳染性比較強,在各種場景中,無接觸、無人化的工作就顯得尤其重要,為此,紅外測溫系統、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的角色和功能就能滿足這些場景的需求。

智能化、數字化的技術很先進,但它們大多都是首次參與這次突發疫情的防控工作,而這就出現了由於學科領域交叉,彼此互相干瞪眼的情況。

科技技術人才,對公共衛生和應急管理領域知之甚少;醫療衛生系統人才,不熟悉這些高尖科技技術手段;應急管理系統的人才,對於智能化、數字化技術和公共衛生的融合缺乏關注。

有業內人士就建議,希望科技部、教育部等政府機構能借此機會引導和支持人才結構的調整,鼓勵跨學科的研究和人才培養。

安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也需要引進或重視培養跨學科人才,加強與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讓技術應用更加地實用、落地。

醫療機構、公共衛生、城市管理等系統也需要大力引進和培養跨學科人才,擁抱智能化技術,升級管理機制,提升醫療技術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