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爾濱醫生練就“火眼金睛”,把住這第一關!

“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

哈醫大一院陳國林:

練就火眼金睛 把住篩查第一道關


目前,針對綏芬河口岸境外輸入的病例,重症和普通確診者被送到牡丹江兩家醫院進行救治,輕症患者則留在綏芬河當地,其中還有一大部分留置觀察人員。


“我的工作就是快速對所有入境人員進行篩查檢測,根據情況決定分流到牡丹江還是留在當地治療,同時每天還要排查留置人員,發現疑似病例。”20日,哈醫大一院援助綏芬河醫生陳國林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爾濱醫生練就“火眼金睛”,把住這第一關!

陳國林( 左 )


入關人數最多的幾天幾乎連軸轉


今年45歲的陳國林,是哈醫大一院感染科副主任,2月初,他赴鶴崗進行了支援。“一共10天,主要是治療重症患者。”3月31日,綏芬河防控形勢嚴峻,他最先來到牡丹江安康醫院支援,這裡收治的都是境外輸入新冠確診病例。


隨著入關人數不斷增多,綏芬河前線壓力越來越大。6日,作為專家組成員,陳國林又來到綏芬河市人民醫院支援。“從6日到9日,那幾天也是入關人數非常多的幾天,我幾乎都是連軸轉。”陳國林說,隨著8日綏芬河口岸關閉,緊張的工作狀態才逐漸緩解。在他看來,因為所有入境人員都集中在綏芬河,篩查、檢測,他必須練就火眼金睛,把住第一道關,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


快速篩查檢測 按病情分流轉治


因為綏芬河當地的醫療條件不能收治所有新冠患者,所以,對所有入境人員進行篩查檢測非常重要。在專家組成員沒有到來之前,由於當地的醫療人員大多不是傳染科專業,有一定限制,一些設備也很陳舊,出結果比較慢,加之當地居民有因發熱來就診,無法判斷是感冒還是“新冠”,對病情分類判斷困難。“專家組成員到來後,這種局面基本緩解了。”陳國林說,專家組成員參與病情的篩查、診治,以及給出治療方案等,同時還包括制定工作流程和確診轉運流程。


按照陳國林的說法,目前,經過對現有入境人員的篩查和檢測,已經有300多名普通型和重症患者被送到牡丹江,綏芬河人民醫院有45名輕症患者,還有幾百名留置觀察人員。


檢測疑似病例需要火眼金睛


“對一些疑似病例和留觀人員的檢測和確診非常困難。”陳國林說。


6日,在醫院收進的入境人員中,通過檢測,有5名疑似人員肺部CT顯示程度比較嚴重,但是核酸檢測是陰性,同時也符合一些流行病學的特徵,一時不能馬上確診。陳國林通過影像學多次判斷,並仔細詢問5名人員的病史,判斷是典型的新冠患者,事後5名人員核酸檢測都成陽性。“其中有一名疑似患者後來病情比較嚴重,出現呼吸衰竭,被送到牡丹江進行救治。”陳國林說。


對於這次來到綏芬河支援,陳國林坦言:家裡人已經很習慣了,父母、妻子和孩子都適應了,“也不是特別擔心。”陳國林說,2014年,他赴利比亞支援,當時8歲的兒子和班主任非常驕傲地說, “我爸爸是英雄,他去戰勝埃博拉病毒了。”

“如今上初三了,進入青春期了,不像以前那樣愛說話。但是他和他媽媽說, ‘我非常崇拜我爸爸’。”陳國林期待,他所救治的患者都能夠很快康復出院。


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爾濱醫生練就“火眼金睛”,把住這第一關!


不顧危險俯下身聽確診患者說話

哈醫大四院吳鵬:

是親情鼓勵醫患共同努力


“醫生啊,我老伴兒怎麼樣了?”在牡丹江市紅旗醫院重症監護室裡,有一位重症老人在住進來之後,每天看見醫生都要問上這一句話。得到醫生的回答後,緊鎖的眉頭才會鬆開一些。在牡丹江市紅旗醫院支援的哈醫大四院重症醫學科醫生吳鵬說:“是親情支撐著我們和他們共同努力,最終戰勝病毒。”


不能讓一個疑似病例因疏忽溜走!哈爾濱醫生練就“火眼金睛”,把住這第一關!


重症患者含糊問話

醫生俯身去聽


20日,吳鵬又提前幾分鐘來到了一名老年患者的病床前。老人是18日轉到重症病房的,在19日吳鵬查房時,不等醫生問話,老人就先開了口。雖然老人很努力的說,但是對於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來說,還是聽不清楚。於是他俯下身子努力聽。過了好一會兒,吳鵬才抬起身對老人說:“放心吧,你老伴她很好。” “我們共同努力,你們夫妻一定會團聚的。你也要加油,不要落在老伴兒後面。”聽了吳醫生的話,老人點了點頭。


這對老夫妻是一起住進醫院的,他一度出現了比較嚴重的呼吸困難、喘憋等症狀,而他老伴的情況要更加嚴重些,一度已經接受氣管插管輔助治療。


“我沒有騙他,他老伴兒的確正在康復,情況已經改善多了。”吳醫生對記者說。


為聽到患者一句主訴

醫護不顧危險貼得很近


距離新冠肺炎確診患者那麼近不會危險嗎?對於記者的提問,吳鵬的回答是肯定的。但即使這樣也要聽。因為患者很可能是在訴說自己的身體狀況,也可能是在提什麼訴求,對於重症監護室的醫護來說,能聽到患者主訴是十分重要的。


吳鵬說,患者們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有一定的瞭解,因此有相當一部分患者都是非常焦慮的。正因為這樣,他們吃不下也睡不好,導致免疫力進一步低下,增加了治療難度和康復進程。他們經常要從患者含糊不清的言語中搜集資料,比如患者曾用過哪些安神類的藥物,劑量是多少,這樣才有助於更好幫助他們恢復免疫力,挺過目前這一關。


親情激勵醫患共同努力

“女兒的鼓勵讓我充滿力量”


“吳鵬是一個好醫生”身邊的人都這樣說,但他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父親。自從2月份開始,他就開始了奔波,綏化、中醫大二院哈南分院、大慶、牡丹江市紅旗醫院……哪裡有需要治療的重症患者,他就會出現在哪裡,但這樣一來,陪家人的時間就更少了。


吳鵬說:“每天晚上,我女兒都會和我視頻,這小傢伙才4歲,在以往和爺爺媽媽視頻的時候,每次都說不了幾句就去玩了,但是和我卻能說很久。還會學著她媽媽的樣子告訴我多休息,做好防護。還會說‘爸爸我想你了,我愛你’。在收到女兒的鼓勵後,我全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在重症監護室,我們見過太多的如釋重負和生死離別,在這裡,親情也如暗夜中的星光一般格外耀眼。鼓勵著患者堅強,也鼓勵著我們醫生全力以赴,我想,我們會成功的。”吳鵬說。

生活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