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科舉制度在我國已經有千餘年的歷史,成為寒門子弟提升社會地位的重要途徑,無數考生夜以繼日焚膏繼晷,以期功名顯達,光耀門楣。直至今日,學歷也依舊是好工作的敲門磚,每年激增的考研人數足就見競爭的慘烈,用“一將功成萬骨枯”來譬喻也不為過。

努力學習固然重要,然而能夠考取功名,真的只是用心刻苦方可成就嗎?《現果隨錄》中的這幾個事例,不能不讓我們警醒德行與福報的重要性。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一、周秀才以卻暗中財立登科第

【原文】

明中葉有周秀才諱某。素方正。家極貧。賃婁門韓家潭子屋一間。拆舊灶。灶底方磚下。得二元寶。妻大喜。周君曰。此不義財也。豈可得乎。取筆書銀面雲。若是我的財。須是明白來。竟袖至胥門外。登渡船。擲之中流而返。舟子親見。立呼漁翁投之摸之。漁翁藏銀別處。詐言不見。二人大哄。訟之太守。太守欲加刑。二人吐實。乃押漁翁。立取銀至。見面有字。命貯庫。是秋鄉試。周公竟中。舊例本府小鹿鳴宴。每舉子有牌坊。銀百金置面前。書字銀二笏。恰在周君前。眾共驚異。後成進士。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罷翁曰。此所謂明白來也。周公絕世迂闊。成絕世方正。使染指暗物。福澤定止此矣。安有後一段奇事乎。人人知科甲為大利。當小利現前。人人忍不過。嗚呼。周公迂闊真大學問。豈易及哉。此周翼宣業師鄉友業師古君子也。累為顯言如此。

【白話】

明朝中期有周秀才,素來方正,家境極為貧寒。租住婁門韓家潭子屋一間,拆舊灶時,在灶底方磚下得到兩個元寶,妻非常歡喜。周說:“這是不義的財,怎麼可以要呢?”取筆在銀子表面上寫道:“若是我的財,須是明白來。”竟然拿到胥門外,登上渡船扔到河中間而返。船伕親眼看見扔銀子,立即叫漁翁下水尋找,漁翁找到後把銀藏到別處,假說沒找到,二人大吵起來,告到官府。官要用刑審問,二人吐出實情,就押著漁翁立即取銀子回來,見銀子上面有字,吩咐貯存到庫房。當年秋天鄉試,周竟然考中,按舊例本地官府為考中鄉試的舉人開慶祝宴會。每位舉人,分發有建牌坊用的“牌坊銀”一百兩,書寫有字的兩錠銀子恰好擺在周的面前,眾人都很驚異。周後來又考中進士。 罷翁說:“這是所謂的‘明白來’了。周公絕世的迂腐,成了絕世的方正。假使他沾染上來路不明的東西,福澤一定就到此為止了,哪還有後來一段奇事呢?人人都知道科舉考中是大利,但是當小利現前,人人都忍不住貪念,唉!周公的迂腐真是大學問,豈是容易做到的呢?周公是周翼宣老師的同鄉好友,周老師是誠實君子,多次提到這件事。”

二、張封翁以還金厚德子孫世顯

【原文】

餘崑山友孝廉張鴻乙。諱立。廉曾祖虗江先生。諱邦憲。任雲南御史。其父初操一小船為業。忽一村翁來僱船。手攜一黃布袱。問何往。翁曰。餘年老無子。止一女在某處。有田一頃已變價。攜往婿家養老矣。到岸已晚。村翁遂去。舟返原處。次早掃船。見黃布袱在。手提甚重。張公曰。此昨老人養老物。性命所繫也。仍不遠五十里艤舟到泊岸處。候至傍午。見翁杖而哭至。張公曰。汝物在。敬來還汝也。翁大感。欲分惠。公不受。生子虗江先生。登科甲。為顯官。孫魯得。乙丑進士。晉江令。魯傳。初任學愽。後亦居高位。魯唯。癸丑會魁。歷任至八閩方伯。子孫蕃衍。所居地今名張浦。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罷翁曰。虗江先生教養皆寄外家。初預童子試有名。欲就府試。到舟別父曰。已出案。欲往府。父驚曰。兒有何病出汗耶。其願撲如此。附發一笑。

【白話】

我的崑山好友張鴻乙舉人,他曾祖父虛江先生,曾任雲南御史。虛江先生的父親早先靠一小船為生,那時有一鄉下老漢來乘船,手裡拎著一黃布包。問他去哪裡?老漢說:“我年老沒有兒子,只有一女兒在某處。有田一頃已經變賣,帶著錢去女婿家養老了。”到岸已經天黑,老漢就走了,老先生的船返回原處。第二天早上清掃船,見黃布包在船上,提起來感覺很重,老先生說:“這是昨天那老漢養老的物品,關係到他的性命。”於是不顧五十里遠的距離仍然劃到昨天老漢上岸處,等到將近中午,見老漢柱著柺杖哭泣而來。老先生說:“你的東西在這裡,特意來還你的。”老漢大為感動,要分錢報答,老先生不要。後來生了兒子就是虛江先生,考上科舉,當上顯赫的官。孫子魯得,乙丑年考中進士,任晉江縣令。魯傳,最初任學官,後來也升到很高的職位。魯唯,癸丑年會試五經考第一,升任到福建一方的長官。子孫繁衍,他們住的地方現在叫張浦。

罷翁說:“虛江先生的教養都寄住在外祖家。初次縣級科舉考試就榜上有名,要繼續去府級考試,到船上告別父親說:‘已出案了(公佈名次了),要去府考。’父親吃驚說:‘兒子有什麼病出汗啊(聽錯了)?’老先生是這樣的樸實。附在這裡作為趣聞笑一笑。”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三、王奉常以累世修積科第蟬連

【原文】

大原先文肅公王錫爵。號荊石。明神廟首輔。雖貴顯終身不二色。其立朝鼎望建儲元勳。載在國史。茲略紀者居鄉一二逸事也。公為人謙恭溫厚。獨御下以嚴。好樸素。不許僕衣紈綺。或僕輩與人爭毆進前膚愬。公必曰。相府一犬。人猶別眼視。況人乎。必先責僕。公好植菊。多生千餘本。偶一里人向園丁乞菊。丁曰。明日來。明日人入園。適公低頭對菊坐。其人不知。驀拍公背曰。老伯伯昨許我菊花[妳-女+口]。公抬頭。人驚僕。公慰諭曰。莫驚莫驚。令童子取幾本送出。其厚德如此。梵字無大小。皆書額護持。晚年命工以金銀汁畵大士像。手書心經在上施人供養。不記數。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子緱山先生。諱衡。亦榜眼。孫奉常煙客翁。諱時敏。篤奉佛教。增修世德。儉歲首倡糶官米。兼煑粥濟民。請瓶窯聞谷大師至婁。創興佛法。孝廉陸允升。字子就。夢至一大寺。六人挑豆至。黃豆中雜以蠶豆。老僧曰。此皆煙客翁前生所積善業也。大善記一蠶豆。小善記一黃豆。凡六擔。子就遍告人。無不知者。今子九人。次子揆。第八子掞。次房孫厚初。皆進士。一門厚德。榮盛未艾。

罷翁曰。煙翁全福。世所希有。堅修亦復希有。每昧爽。即盥嗽。禮誦聲琅琅達戶外。嘗語餘曰。吾十七歲持金剛經。至今年垂八十。未嘗缺一日。每日持誦有定課。皆用鈴記。非夙世勇猛修習乘願再來。能有此。餘與煙翁蓮社同事四十餘年。知之最深也。

【白話】

太原的文肅公王錫爵,別號荊石,是明朝萬曆時的首席大學士,雖然富貴顯赫但終身不再娶。作為輔佐皇帝的功臣和建立太子的元勳,他的事蹟都記載在國史上,這裡略舉他在鄉里的一二件逸事。王公為人謙恭溫厚,唯獨對下人嚴厲,喜歡樸素,不許僕人穿著講究。遇有僕人們與人爭執搶先控告,王公必定會說:“相府的一條狗,人們都會另眼看待,何況人呢?”必先責備僕人。王公喜愛種菊花,多達一千多顆,偶然有一鄉里人向園丁求菊花,園丁說:“明天再來。”第二天鄉里人進入園子,正遇上王公低頭對著菊花而坐,那人不知道,突然拍王公的背說:“老伯伯昨天答應我的菊花呢?”王公抬起頭,那人驚倒了,王公安慰說:“別怕別怕。”叫童子取幾顆送出去,他的厚德如此。佛寺無論大小,都題寫匾額護持,晚年叫工匠用金銀汁畫觀音菩薩像,親自書寫心經在畫上佈施給他人供養,不知有多少。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他的兒子緱山先生,也是進士第二名。孫子時敏官任奉常,別號煙客翁,虔誠信奉佛教,更加修行為祖上增德。遇歉收的年歲首先倡議賣出官米,並且煮粥救濟難民。請瓶窯聞谷大師來婁縣,創興佛法。舉人陸允升,夢中到一大寺廟,見六人挑豆來,黃豆中加雜蠶豆。老僧說:“這都是煙客翁前生所積的善業,大善記一顆蠶豆,小善記一顆黃豆,總共六擔。”陸告訴了所有人,沒有不知道的。如今煙客翁的九個兒子,二兒子揆,八兒子掞,次房的孫子厚初,都是進士,一門厚德,榮華盛況正在興旺中。

罷翁說:“煙客翁的福分齊全,是世間稀有的,堅持修行也是稀有的。每天天不亮,就起來洗漱,禮佛誦經的聲音琅琅傳到戶外。曾經對我說:‘我十七歲持誦《金剛經》,至今八十歲,沒有一天缺過,每天持誦有固定功課,都是用鈴聲記點。’不是過去世勇猛修習乘願再來的,能有這樣的表現嗎?我與煙客翁是蓮社的同事四十多年,瞭解他最深啊。”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四、史封翁以久遠齋僧感子大魁

【原文】

狀元史大成。號立菴。前生為寧波某寺僧。號大成。為寺收盞飯。接眾飯桶若淺。必至史家取滿回寺。以此為常。不記年載。史封翁素積德。蓄一巨盌盛飯供佛。後用作盞飯已五世矣。一日忽見大成僧入戶。索之無跡。遂誕立菴。即名大成。持胎齋。雖中大魁。戒行如故。前生一僧為道友。尚相攜作伴。

罷翁曰。往餘在洪都石亭寺見公詩云。長齋不苦食無魚。入胎隔陰真性不迷。道骨禪心異熟如舊。真驗在目前也。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白話】

狀元史大成,別號立庵,前生是寧波某寺的僧人,別號大成。他為寺院化齋飯,裝眾人飯的桶如果不夠滿,必定到史家裝滿後回寺院,已成習慣,不記得這樣有多少年了。史家老翁素來積德,用一大碗盛飯供佛,後來用作盛齋飯已有五世了。有一天忽然見大成僧進門,再看他又不見蹤影了,隨後生下立庵,就取名大成。從小持素齋,雖然中狀元,還是守戒行如故。前生有一僧人是他的道友,後來還相互作伴。

罷翁說:“以前我在洪都石亭寺見過史寫的詩:‘長齋不苦食無魚。’雖然入胎隔世真性並不迷失,道骨禪心後世依然如舊。真的靈驗就在眼前啊。”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五、許子位以前生撿字得中高科

【原文】

餘友許自俊。字子位。嘉定籍。癸卯同在黃州。謂餘曰。弟前生乃天界寺撿字紙僧也。餘問何據。許曰。闈中夢身是僧號。房前置一筐籃一竹夾。傍見回邑友吳靖光。字順禎。亦僧服前。懸一腐袋。自言前生在某寺打腐供眾也。取其卷揭開。內有字二行雲。吳某欠許某米一石三鬥。銀一千兩。登賢書後。二事皆驗。子位庚戌榜中。會魁第六。

罷翁曰。其公苦行供眾。報得富貴子位。尊重聖教。家雖貧。才名冠世。老中巍科。造物報施不爽如此。宋王公一生撿字紙。以香湯洗沐焚[療-(日/小)+土]其灰。生子王曾。中三元。見之文昌敬字紙文。無論僧俗依此行持。的不虧人也。

【白話】

我的朋友許自俊,是嘉定人,癸卯年我們同在黃州,他對我說:“兄弟我前生是天界寺撿字紙的僧人。”我問:“有什麼根據?”許說:“在考場中夢到自己是僧人,考試的號房前放有一筐籃一竹箱,傍邊還有同縣的友人吳靖光,也穿僧服,前面懸掛一豆腐袋,說自己前生在某寺院打豆腐供養眾僧。取他的試卷打開看,裡面有二行字說:‘吳某欠許某米一石三鬥,銀子一千兩。’考中以後,二事都應驗了。”許在庚戌年考中,會試第六名。

罷翁說:“吳修苦行供養眾僧,得到富貴的回報。許尊重聖人教導的字紙,家中雖然貧窮,但才華出眾,老來科考名列前茅,上天的回報不差絲毫如此。宋王公一生愛惜字紙,先用香湯洗沐後再去燒埋紙灰。生有兒子王曾,考試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這事記錄在《文昌敬字紙》的文章中。無論僧人俗人依照這樣行持,確實不虛費功夫。”

六、二孝廉侮慢文昌身祿俱損

【原文】

福州孝廉林逸,王元升。累上春官不第。心甚憤憤。一日醉往梓潼廟。見帝君像指而嫚罵曰。今不作汝矣。何為復在此受饗祀乎。因上神座。盡力推像。踣趺粉碎。二人回家大發熱。帝君附體痛罵曰。汝二狂生。前世止作幾小福。上帝報汝以孝廉。且家貲不薄。已過分矣。何為狂妄放肆。毀壞吾像。惡至此極乎。立付地府鞫治。家人驚悸。連夕塐起聖像。卒不救而死。

罷翁曰。丙午餘在閩親聞此事。後詢福州衲子。眾口一辭確實不誣。

《現果隨錄》·想要考取功名?你的德行積分夠了嗎?

【白話】

福州的舉人林逸、王元升,多次科考不中,心裡憤憤不平。有一天喝醉酒去梓潼廟,指著文昌帝君像謾罵說:“如今不拜你了,為什麼還在這裡受祭祀呢?”因而上到神座上,用力推神像,像被推倒摔得粉碎。二人回家大發熱病,帝君附體痛罵:“你們二狂生,前世止作了一點小福,上帝回報你們做舉人,而且家產不薄,已過分了。怎麼狂妄放肆,毀壞我的像,惡劣到這樣的極致呢?立即交付地府懲治。”家人很驚慌,連夜塑造聖像。但最終還是不能挽救而死。

罷翁:“丙午年我在福建親耳聽到這事。後來詢問福州僧人,眾口一詞確實不假。”

《文昌帝君陰騭文》有言:“百福駢臻,千祥雲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以上種種諸跡可見,能獲功名者無不是宿世或祖上累積福德,或拾金不昧,或濟人危難,或持齋修身,或禮佛誦經,以致結得善果。若未能如願者,更應反求諸己,多多積善行德,倘若不知悔過、怨天尤人,反而自尋遭災殃。

學海無涯苦作舟,功名方寸不離心。願諸位考生勤勉治學,更修身造福,有朝一日金榜題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