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選擇工作的時候,參考的因素是什麼?

畢業之後除了勉強再做了第一份工作,其他行業中的各種企業的所有崗位我們都沒有曾經接觸過,自然而然就會對這些工作有一定的期待,期待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憧憬,認為他們的工作就是比現在的好,所以說很多人大學畢業一兩年內會換工作。


那麼到底我該如何選擇什麼樣的工作呢?

此前我們分析了三個場景,第1個場景是愛好是否等於工作,第2個場景是專業是否等於工作,第3個場景是性格是否等於工作,這3點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是會有相關性,但是這種佔比並不是非常的大。

在長達40年的職業生涯中,我們到底該如何發展呢?到底應該做什麼樣的工作呢?什麼樣的工作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

我們不妨選擇一下自己身邊40~55歲之間,事業比較成功的朋友和親戚,多找幾個10個這樣的人,當我們仔細地觀察,會發現事業的成功是有規律的。

有的人靠著關係成就了事業。

關係,是指我們自己對外的一種聯繫。關係,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有重要與不重要之分。

家喻戶曉的王思聰沒有首富爸爸王建林,是怎麼可能會成為我們天天談的“國民老公”呢?

我們都知道,世間所有的事情我們都可以選擇,唯獨我們的父母投胎是不能複製的,父母是不可以選擇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運用總結好的方法,去為我們自己未來的生活以及工作加持。


到底選擇工作的時候,參考的因素是什麼?


當在社會中我們關心的是他的投胎,他的身份,他的相貌,他的身材,他的財富,而不是尊重這個人從年輕到後來的勤奮努力,上進,剋制自信,技能和學習。那麼社會也真的是會變得岌岌可危了。

我們可以看到每年的福布斯富豪榜幾乎很少有關係上去的,基本都是白手起家,極少數靠著傳承。


網上有流傳的一句話,我們拼運氣賺過來的錢,最後永遠都會拼實力還回去。




有一部分人呢,也靠著資歷謀定了我們的事業。

這個人他也可能換過非常多的崗位,但是卻一直都在那一家公司企業不斷的發展壯大,儘管自身出身低,學歷不高,一開始也沒有什麼關係,也沒有本事,但是事業很成功,這裡成就他們成功的就是資歷。

資歷,顧名思義就是代表一個人在行業中或者在一家企業中的資格,所謂的老司機就是指在這個崗位上資格很老,但不代表在公司和行業內資格有多麼的豐富。

我們在投簡歷的時候,對方職位要求會寫明幾年的工作經驗,這裡面的工作經驗就是行業資歷。換句話來講,很多應屆畢業生是沒有行業資歷的,但是資歷並不能長久,跟關係一樣也會不在,所以說資歷只會成為成就你工作中的一部分因素,但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


還有一部分人,是謀定了高學歷人群。

學歷是指書面的證書,文憑還包括了學習的能力和學識,很多創業者已經是上市公司的大老闆,但仍然是小學文憑,但是他的學識卻十分驚人。

我們都知道一家比較好的公司會要求985 211或者海外留學背景,因為在同等情況下,學歷高的人更容易被錄取,當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選擇自己的崗位匹配相應的人群的時候,篩選學歷也是有效手段中的一種。

學歷因素對我們公司的影響,貫穿整個職場的使命。靠學歷獲取的工作是應該的,也是我們應得的,因為我們早已為此付出了成本,我們也一直在跟自己的同學比較工資,因為同學的學歷是一樣的,或明或暗,實際上我們早已承認符合學歷的工作是適合自己的工作。


到底選擇工作的時候,參考的因素是什麼?


因此從中國現實出發,三個重要因素-關係,資歷和學歷,是我們個人發展事業的非常重要一環。所謂選擇比努力重要,這才是中國一直以來的事實愛好,專業性格,這種對於我們來講重要性,沒有那麼強。應屆生和職場新人在這裡容易獲得本末倒置的影響,他們為行業企業,崗位,專業等等次要因素糾結的睡不著覺,5年後自然會覺得自己如此可笑。

我們可能選擇幾個行業中的崗位,然後去求職,但最後發現願意錄取我們的三個offer裡面,也許一個都不是我們所中意的行業。我們還是應該具體事情具體分析,應該通過自己所在的城市和企業的基本情況去選擇。

到底選擇工作的時候,參考的因素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