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值回收物誰來收?快遞包裝怎麼減量?

上海垃圾分類難點今年要逐一破解

上海垃圾分類,今年又將有哪些“小目標”?記者日前從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獲悉,今年本市將在鞏固提升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完善全程分類體系的基礎上,針對溼垃圾破袋、定時定點投放、垃圾源頭減量、低價值可回收物無人問津等“痛點難點”,進行逐一破解。

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今年,上海將實現95%以上居住區和單位生活垃圾分類實效達標,85%以上街鎮達“示範街鎮”標準。同時,確保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達6000噸以上,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1噸以上,溼垃圾日均分出量達到9000噸以上,幹垃圾日均處置量控制在16800噸以下,垃圾資源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同時,上海將繼續強化入戶宣傳,提升小區租戶、年輕白領、個體工商戶等重點群體的垃圾分類意識。比如,加強在來滬交通工具、陸海空港等交通樞紐的垃圾分類宣傳,或者向入滬的外地手機用戶,發送垃圾分類公益提示短信,提升流動人口垃圾分類知曉度。

在完善全程分類體系方面,今年將優化可回收物“點站場”體系功能佈局,完成6000個居住區服務點功能提升。新增幹垃圾焚燒和溼垃圾資源化利用總能力3450噸/日(幹垃圾2000噸/日,溼垃圾1450噸/日),基本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此外,上海還將提升分類收集、運輸能力,推廣應用新型裝備,對清運過程中跑冒滴漏、垃圾拖掛現象的進行監管和處罰,全面推行垃圾運輸車輛沖洗後再上路。加大分類收集、運輸活動執法檢查力度,對混裝混運行為“零容忍”。

提升單位垃圾分類成效

在去年的垃圾分類推進過程中,市民在實踐中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和難點。綠化市容局表示,針對破袋、定時定點、源頭減量等問題,今年都將推動基層創新,爭取逐一破解。

比如,針對誤時投放點管理、破袋投放引導等難題,將採取“科技+管理”模式,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操作規程,比如推進垃圾投放點加裝智能監控設備、建立可追溯信息化系統等。

針對投放環境,將在具備條件的居住區推廣“白菜拉拉袋”等小發明小創新,便於分類投放。對於溼垃圾的破袋和貯存小區期間的異味控制,也將制定投放點管理規範。

去年在執法監督中發現,單位分類實效不如居住區,今年申城將通過落實行業管理的方式,提升高校、醫院、交通樞紐、公共場所等的分類實效。“比如市教委已專門制定了高校垃圾分類的考核標準,今年在公共場所也將加強垃圾分類宣傳力度。”市綠容局生活垃圾管理處處長徐志平透露。

指定企業回收低值垃圾

去年,本報曾進行過生活垃圾源頭減量的調查,發現快遞包裝物、菜場溼垃圾等已成為減量“攔路虎”,而可回收物回收體系中低值可回收物,也面臨“無人肯收”的瓶頸。

針對這些難題,相關部門今年力爭一一破解。比如,計劃突破產業、政策、地域限制,拓寬資源化利用渠道,提高低價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低值可回收物無法完全靠市場進行循環利用,需要有一定的扶持政策。因此,接下來各區將確定一至兩家回收企業,進行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徐志平表示,回收體系要做到信息化管理做到來源可溯、數量可核對、物流可管控,目前相關部門已聯合城投集團完成了可回收物信息化管理平臺的建設,下一步將納入相關數據。

在源頭減量方面,市綠容局也已聯合市商務委、市市場監管局等部門,推進快遞、餐飲、旅館等行業的垃圾減量,今年會陸續出臺相關措施,推動形成綠色生活方式。比如,疫情期間快遞大量增長,而針對快遞包裝的減量,市綠容部門與市郵政管理部門正在研究方案,今年或將在部分快遞企業中試行可回收包裝箱、包裝箱回收抵部分快遞費等政策,減少快遞包裝物。而在溼垃圾源頭減量方面,本市正對菜場安裝源頭減量設施的需求摸底,下一步將制定相應政策。 本報記者 金旻矣

金旻矣

原標題:低值回收物誰來收?快遞包裝怎麼減量?

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經濟視野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