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明:推動東陽木雕藝術進化

黃小明:推動東陽木雕藝術進化

黃小明,1965年出生於東陽,16歲從事東陽木雕,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木雕藝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主持複製的北京故宮皇極殿乾隆寶座獲首屆艾琳國際工藝精品獎金獎。現任中國非遺保護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主任、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等職。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浙江省博物館舉辦木雕藝術展。

近日,由中宣部舉辦的2019年度文化藝術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榜上有名,成為木雕界唯一獲此殊榮的藝術家。這項由中宣部牽頭的國家級專項計劃,遴選出了一批造詣高深、成就突出、影響廣泛的宣傳思想文化領域的傑出人才,是“人才強國戰略”下的具體實踐。

“這項評選兩年一度,中國工藝美術界此次僅兩人上榜,也可以說明國家意識形態領域對東陽木雕藝術的認可。”4月15日,在融傳統營造與東陽木雕於一體的“個木園”內,從事東陽木雕藝術40年的黃小明再次梳理過往。這位在國內拿獎拿到手軟的木雕藝術家,近年頻頻開啟各種木雕創新試驗,把推動東陽木雕藝術進化作為自己最重要的課題。在他看來,經過千餘年發展,東陽木雕在工藝層面已是登峰造極,但在藝術層面還處於“高原”,當下業界的種種困境,都是“高原反應”的外現,“高原反應是攀登藝術高峰的必然現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業界創新動力不足,難免讓我們感覺供氧不足,唯有增強體質,才能應對這一切。”

守護傳統的精緻和典雅

去過黃小明“個木園”的人,都說他是生活在詩情畫意裡。這座建築融精緻與典雅於一體,無形中成為東陽傳統民居在當下詩意棲息的一個樣本。

“這座建築用的都是最傳統的營造和木雕技藝,但是我對建築結構作了改良,對木雕風格和圖案作了創新,於是大家感受到的就是精緻與典雅。”藝術上追求特立獨行的黃小明,有著濃重的傳統情結,許多傳統木雕題材經他翻新演繹,往往產生標新立異的效果。

荷花是東陽木雕中司空見慣的傳統題材,今人也不斷地對之推陳出新。不久前,黃小明推出了一組《二十四節氣木雕物語》海報,其中的夏季節氣,5幅海報都是荷花木雕,清晰地排列出他在荷花木雕創作上的軌跡:從最初的傳統氣息濃郁充滿“古早味”,到中期的裝飾性和變異性增強而講求對稱,再到後期的寫實造物擬物,可以看出他經歷了“寫實——寫意——寫實”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最後呈現的荷花造型藝術性更強,生活氣息也更濃郁。“最後的《金玉滿堂》我摒棄了整片池塘的傳統佈局,用一隻養金魚的玻璃缸取代,滿池荷花也縮減為一束,取意的正是‘納須彌於芥子,藏日月於壺中’的哲學境界。”因為體量的縮小,荷花的造型就要充分考慮力量的平衡與視覺的協調,所以黃小明摒棄了傳統的婀娜曲折,代之以“一一風荷舉”的直莖造型,更顯韌勁。在細緻刻畫荷莖上小刺的同時,荷葉的質感卻一反傳統的細膩光潔,刀斧痕跡模擬的肌理粗獷質樸。魚缸則以不規則裂口的“開光”露出游魚身影,極具現代感。一個傳統的“命題”,就這樣在黃小明的刀下完成了藝術“裂變”,實現了“以小見大”,不落窠臼。

傳統的精緻與典雅,非有心者不能守護。“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中國美院副院長以此詩陳述當代人對傳統經典的認識新向度。“杭間老師認為,經典固然精緻和華滋,但後人往往折枝管窺其榮,只見一斑。”黃小明說,“傳統”的一個定義就是時間過去很久,給我們造成了時空距離。在這樣的背景下,東陽木雕該如何跨越時空距離,重塑造時代審美?關鍵就在於如何看待經典。

黃小明所經手的經典之“最”,莫過於2006年為北京故宮皇極殿複製的乾隆皇帝寶座。當他把失落的傳統工藝一項項撿拾復位,把昔日皇家的審美一寸寸重現復原,他終於知道——精緻和典雅正是傳統的核心魅力。手藝的精緻、氣質的典雅,無論何時何地都是藝術的共通點。

回到純藝術的“工藝”

工藝與藝術只有一字之差,內涵卻大相徑庭。對東陽木雕來說,從工藝到藝術,首要的是解決從客體走向主體。“東陽木雕最初不是源於純藝術創造,而是作為建築與器用的裝飾手段,所以一直以來,它是客體藝術。但這並不等於說工藝就拒絕藝術,相反,我們需要回到純藝術的‘工藝’,在保證實用功能的同時,讓它更具藝術品位。”在工藝中彰顯木雕藝術本真,黃小明認為古人做得非常到位,東陽遺留下來的清中晚期建築木雕,常常讓人忘卻了建築主體,讓欣賞者為依附其上的木雕藝術而傾倒。

通過研究木雕在空間中的陳設方式,以現代視角來審視、整理、發現、展示傳統,使東陽木雕融入現代生活,這是黃小明一力倡導的東陽木雕藝術進化重要途徑。他創作的多件江南題材落地屏風,創新性地提煉江南傳統民居典型符號作為外框,再把木雕畫面巧妙嵌入其內,達成了形神合一的視覺藝術效果。“江南傳統民居的特徵就是小巧精緻,後來很多人模仿時沒有把握住這個特徵,造成了外框整體比例不協調,畫面與外框不和諧,詩意蕩然無存。”

黄小明:推动东阳木雕艺术进化

《遨遊》

掛屏是東陽木雕主要陳設形式。傳統的掛屏多有外框,存在感極強。擅長室內空間設計的黃小明在實踐中發現,這種形式在空間序列要求較強的傳統建築裡比較合適,但隨著家居極簡主義盛行,這種形式很難被年輕人接受。“如何讓東陽木雕與現代居室更好融合?關鍵就在於消除兩者的邊界。”從2010年起,黃小明刪繁就簡,捨去了掛屏的邊框,用現代感的畫面增強木雕作品裝飾性。《遨遊》一組五幅掛屏以馬爾代夫的海底世界為題材,把海藻、礁石、珊瑚枝以及各種海底動物有致穿插,立足於美術寫生基礎上的多層鏤雕讓物像非常寫實,“最大的亮點在於整個畫面的比例,天頭面積約是地腳的3倍,使雕刻內容剛好處於人體視覺平行區域,其餘部分都是空白,構成了黃金比例。”畫面空白處也大有講究,正可以展現水曲柳板材自然的水波狀紋理,免去了人工雕琢的堆砌之感。

藝術和工藝絕非勢不兩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立足於工藝母體的藝術有著更強大的生命力,這是黃小明的感悟。

木雕工藝當隨“當代”

東陽木雕既是傳統工藝,也是民間藝術。但傳統並不等於落伍,民間並不代表低微。在黃小明眼中,“當代”不僅是個時間概念,更是一種語境。通過創意賦能傳統工藝,可以讓古老的民間藝術在當下生活裡擁有一席之地併成為經典藝術。

黄小明:推动东阳木雕艺术进化

《心經》

清俊的面龐、1∶9的頭身比例、挺拔的直線型身軀,組合在一起就是俊男美女的“王炸天團”,拆開來又可以裝飾於居室的任何角落,如果不是雕刻著《心經》的底座,絕對想不到佛教題材也可以表現得如此時尚貼近。這件作品去年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後就被北京一家民營博物館收藏。“《心經》作品旨在體現身心放空的主題,修行先修心,只有放下對有形物質和無形意識的慾念,才能獲得大智慧。所以我不想遵循傳統的人物造型,或者呆萌,或者怪誕,而更強調一種無慾系的表達。”黃小明說,在這組作品中他有意識地消弭人物的各種外在生理特徵,只保留九頭身比例和貝葉狀袍袖的共性,突顯莊重的儀態,營造一種時尚的美感。

黄小明:推动东阳木雕艺术进化

《樂》

通過美術寫生,讓作品更加寫實和精緻,這是黃小明的創作方向。他近年創作的眾多木雕擺件如仙鶴、企鵝,已跳出傳統的臺屏形式,與年輕人喜歡的陶瓷、金屬擺件“並駕齊驅”,更易與空間融為一體。與此同時,他非常注重對中國畫寫意技法的應用,開創出“速寫木雕”以及“寫意木雕”。四幅掛屏《胡楊之韻》通過寫生,抽離出胡楊林的紛繁細密線條,讓畫面顯得驚心動魄。而他剛剛完成的擺件《樂》,把10人傳統器樂演奏團隊的造型用雕塑手法表現,帶著鮮明的斧劈痕跡。他說這是去年與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生交流後產生的想法,用木雕表現其他材料雕塑的藝術特徵。在這件作品裡,他對樂器與人體作了寫意變形處理,動感強烈。背景的花格門窗又非常細膩寫實,構成了虛實相間、動靜相宜的畫面。

“很多人都說,我的木雕已不像傳統木雕,它不需要依附於其他器物而存在,是一個獨立的主體。獨立是自由的,因為不設限,但獨立本身就是最大的限制,需要強化它的存在意義和藝術價值。”作為市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浙江省民間藝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非遺協會木雕專業委員會主任,黃小明不滿足於獨善其身,而是努力通過把各個層面的民間藝術愛好者聚攏起來,為東陽木雕從工藝邁向藝術積蓄文化的力量。東陽木雕要重視內涵發展,把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這是他一以貫之的理念,“思想意識提升了,才會有藝術創新的動力。”得益於不斷地自我加壓,他把自己的藝術人生,雕成了一幅畫,犁成了一首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