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1、半導體的工藝尺寸

在我們談到半導體工藝尺寸的時候,通常對於下面的一串數字耳熟能詳:3um、2um、1.5um、1um、0.8um、0.5um、0.35um、0.25um、0.18um、0.13um、90nm、65nm、45nm、32nm、22nm、14nm、10nm...有人說5nm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尺寸,也有人說1nm是半導體工藝的極限尺寸;iPhone6s的 A9處理器更出現了三星14nm工藝和臺積電16nm工藝二個版本、哪個版本更先進的激烈的爭論。這裡的工藝尺寸,通常是指集成電路的最小線寬,那麼在集成電路的內部,最小的線寬是指哪一個幾何尺寸呢?

在集成電路的內部,最小的功能單元是平面橫向導電的MOSFET,如下圖所示,這個結構及其工作原理以前的文章介紹過:功率MOSFET的結構及特點,其由三個電極:G柵極、D漏極和S源極組成。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圖1:平面橫向導電MOSFET


灰色Gate柵極的寬度、也就是溝槽寬度或者線寬,通常所說的多少多少um、多少多少nm就是指的這個寬度,而不是每個晶胞單元的尺寸。

溝槽寬度的減小,可以帶來如下的優點:

(1)溝槽寬度對應著D到S極的距離,溝槽寬度減小,載流子流動跨越溝道的導通時間減小,這樣允許工作的開關頻率就可以提高;

(2)溝槽寬度小,溝道完全開通所加的G極電壓可以降低,導通更容易,開關損耗降低;

(3)溝槽寬度減小,溝道導通電阻降低,也更一進降低導通損耗。

正因為這些優點,也驅使半導體制造公司不斷的採取新的工藝,追求更低的工藝尺寸,來提升半導體器件的性能、降低功耗。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圖2:變形的平面橫向導電MOSFET結構


圖2右上角為平面MOSFET的結構,實際的結構稍微變形,如圖2下方的所示,G極同樣也是跨在D和S之間,G極下面為絕緣的氧化層。

同一代技術,半導體生產的二大巨頭英特爾和臺積電,採用的線寬稍有差別,如下圖所示。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圖3:英特爾和臺積電工藝

2、傳統平面結構的限制

近些年來,半導體工藝不斷的向著微型化發展,基於傳統平面MOSFET結構的晶胞單元不斷的縮小,漏、源的間距也不斷的減小,G極下面的接觸面積越來越小,G極的控制力就不斷的減弱,帶來的問題就是不加柵極電壓時漏源極的漏電流增加,導致器件的性能惡化,同時增加了靜態的功耗。

增加G極面積的方法,就必須採用新的結構,如三維結構。三維的G極結構有二種類型:一是雙柵極結構,二是Fin型結構,也就是非常有名的鰭型結構,如下圖所示。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a):雙柵極結構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G極不加電壓 單G極加電壓 雙G極加電壓

(b):導通溝道

圖4:雙柵極結構及導通溝道

雙柵極結構形成二個溝道,減小溝道的導通電阻,增強了通流的能力和G極對溝道的控制能力。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圖5:Fin鰭型結構

FinFET結構看起來像魚鰭,所以也被稱為鰭型結構,其最大的優點是Gate三面環繞D、S兩極之間的溝道(通道),實際的溝道寬度急劇地變寬,溝道的導通電阻急劇地降低,流過電流的能力大大增強;同時也極大地減少了漏電流的產生,這樣就可以和以前一樣繼續進一步減小Gate寬度。

目前三星和臺積電在其14/16nm這一代工藝都開始採用FinFET技術。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功率mosfet應用與解析(4)--FinFET(鰭型MOSFET)簡介


圖6:Intel(左:22nm)和Samsung(右:14nm)Fin鰭型結構


注:圖3、圖6的圖片來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