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American Factory

較長一段時間內,最豐富的一部影片。

正片: American Factory - Netflix(版權屬於Netflix,非Netflix用戶"憑本事"尋找資源吧)

簡述: 美國俄亥俄州的代頓鎮,通用集團關閉了這裡的汽車工廠;中國的福耀集團在這裡選址,開始經營製造汽車玻璃的工廠。

中國人在美國辦工廠,主要勞動力來自當地,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衝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很多人說影片中文化差異導致了最大的衝突,我認為更底層的衝突是認知差異

為什麼去美國?

事實上,去美國開工廠這件事,曹德旺先生已經解釋過很多次,這個觀點也引發過巨大的關注:中國開工廠成本已經高於美國

。當然,真實的原因一定很複雜,比如美國作為汽車生產消費大國,能夠成為美國本土最大的汽車玻璃供應商,這件事具有戰略性的誘惑力;比如當前的時間點,也能克服關稅成本的不確定性。。。總之, 企業家到另一個國家投資,目的是獲得利益,而不是改善當地人的生活條件,讓代頓(地名)重獲新生;也不是解救通用集團留下的1萬多下崗工人。

一些文章提到劉道川(福耀美國工廠負責人)先生鼓舞員工時很滑稽,因為他(作為一箇中國企業的中國領導人)借鑑了特朗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表達。事實上這個說法合情合理:福耀美國工廠已經把最大的價值貢獻給了美國,給當地提供就業、稅收,產品服務本土的汽車企業;而且,(理想情況下)企業的價值是服務用戶,而不是隸屬於某個國家,把服務拓展到更多的國家是企業和用戶的雙贏策略,投資人王煜全先生多次強調過跨國企業要有這樣的的格局。

誰為結果買單?

“當然是老闆!!!”,員工甚至會憤怒地回答這個問題:“老闆不為結果買單,難道是我這個nobody嗎?如果盈利了,他會(等比例地)分給我嗎?”

這個回答擲地有聲,毫無破綻,老闆當然是公司的第一責任人,權責分明甚至是一種更先進的制度體現。

直到有一天,由於老闆的決策失誤,產品缺乏競爭力;最終,這位員工所在的事業部被全部裁員,這個時候,這位員工說,我說的不對嗎?老闆說,是我的責任,但是你被辭退了。

於是,拖著房貸、車貸與孩子的教育負擔,這位員工開始了新的求值旅程,5年的時間裡,他再也沒能找到薪水如之前的工作,大部分的時間處於待業狀態。這就是通用汽車代頓工廠的故事,這次被裁員的有一萬多人。

「乾貨紀錄片」《美國工廠》-- 奧巴馬出品

大概率上,每個人終究會面對真實的市場競爭,我們的工作結果,最終體現為產品/服務的部分優勢或缺陷,構成整體的競爭力。當然,讓企業看得清一個人貢獻的價值常常是滯後的,不準確的,時間會讓更聰明的人想出更好的辦法,讓這件事趨於精確。

一些混跡職場多年的人,思考與行為的模式已經被環境明顯地馴化,積累了一身“揩油”的本事。道理和事實多次說明:把安全感寄託於某個企業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風險中。就像影片中工人們的前東家通用,工會要求了高工資和高福利,員工當然站在工會一邊,於是。。。通用就破產了,因為它沒有能力cover這種制度下競爭力的缺失,即使是法律,符合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才會被良性地執行。

說到這裡,到底誰為結果買單呢?工會不會買單,企業來買單,企業買不起的時候,就讓員工來買單(裁員)。

最終是人創造的價值,為企業買單,為社會買單,為國家買單,為所有的結果買單。


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一種思維方式越來越認同:

付諸行動

如塔勒布的書名《Skin in the game》(《非對稱風險》),做事的人與旁觀者看到的風景完全不同,要讓承擔風險的人做決定。

曹德旺先生自己說了在美國開工廠成本低於中國,然後真的幹了這件事,真金白銀的投入更讓人信服。有很多人在有條件的情況下依然不會實踐自己的觀點,可能不是真的相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