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2008年初老範初次造訪拉加里主富時的記憶。2011年秋末冬初的清晨,新近修繕完工的拉加里王宮,帶著新與一絲暴發戶式的氣勢向我們撲來時,卻再也沒有了當時的感觸。四下無人,王宮的門卻沒有鎖上,於是我們就“肖小”了一把,徑直進去,以解當時無緣進入之憾。王宮內部只靠頂層的花窗採光,十分黑暗。難怪在這裡曾住了四天的五世達賴喇嘛曾這樣形容舊王宮:“白天比晚上還昏暗的寢宮。”

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可惜,我們能夠進入的新修王宮,可能由於施工的原因,所有物件都已放入他處安置,這裡空空如也,什麼都不能看到。我們在暗中,扶摸著樓梯扶手爬上王宮頂層,才豁然開朗,神清氣爽。放眼望去曲松縣城所有的建都盡收眼底。難怪拉加里王當初要選中此處修建王宮,除了軍事戰略與王宮安全上的考慮,他每天如此“君臨天下”而極目四望時,想必也是極度情悅與享受的吧!

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比翻新的拉加里王宮還雄偉的,是這裡曾有過的無比燦爛輝煌的昨天,那是與盛極一時的拉加里王朝緊密相聯的。據《曲松縣文物志》的說法,當吐蕃王朝崩潰以後,在阿里形成了以古格為中心的阿里王系,公元12世紀前後,原居住在山南雅礱地區的吐蕃王室後裔,從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贊布為首的一支嫡系,在山南曲松一帶建立了一個史稱“雅礱沃覺王朝”的小王朝,建造了一座名為“加里”的,並且在此修速宮殿行使地方統治權。從此一土番室後裔便以“加里”為名,並冠以“拉”(藏語神聖之意)字,形成了拉加里”家族。隨著歷史的發展,拉加里家族成為政教合一的地方統治集團,號稱“拉加里法”。法王去拉薩,噶廈政府要派四品官員去拉薩河渡口迎接,與達賴喇嘛會面時,他的座位僅比達賴喇嘛低一層卡整。雖然西藏12世紀後,政權變選頻仍,歷經薩迦王朝、帕木王朝、格魯派掌權等變更,拉加里王朝由於是吐蕃王室的“嫡系”後代,還是保存了政治與行政上的相對統一性。拉加里王身為曲松縣一帶的實際統治者,可以制定法律、設立監獄、打造刑具、判決案件並擁有建全的行政統治機構。直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還統轄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4個宗,方圓百里的廣大地區。

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但最初,剛從阿里返回山南的埃尊贊布,雖然血統純正,出王室,但在面對吐王朝土崩瓦解的複雜局面如“什麼長子派,幼子派,多數派,少數派金派,玉派,食肉派,食谷派

“反上之變,喻如一鳥騰空,招聚眾鳥,引生大”(引自《西藏王臣記》,五世達喇嘛著),以及各地勢力各自為政的實際情況下,就如三國時期的劉備一樣,還是要彈精竭慮心經,亂世之下,它的霸業也不可能一撮而就,至少在曲松縣,民間事裡是這樣措述的。

在我們尋訪到的民間故事中,埃尊贊布從阿里返回山南時,至少經歷過四次大的遷徙,他最初穩定的落腳點在拉日神山附近,其後是搬到拉日神山下面的洛村,最終定居在曲松。據傳拉加里王朝在曲松發展牡大以後,每年仍要派親信來到拉日神山朝拜,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加拉里王必親赴此山祭尊而拉日神山與洛村所存在的石窟,便與這個王朝最初的興起,有著千絲方縷的聯繫。

洛村石窟:塵封的歷史

村位於曲松縣填內的色吾鄉西北約10公里處公路從一個大山口往下扎進去。站在進入洛村的山口往下望。洛村如同巨大上林中隱數的一片樹葉路過的遊客在不經意就一晃而過,而斷然不會想到在這深溝巨壑之下,還藏有一個村落。而惝若滄海桑田的地球鉅變中,發生在喜馬拉雅之地的地殼運動,把洛村背後的山脈搬運到另外的地方,那洛村的“上”地貌就與阿里的扎達毫無二致了。通往洛村的公路,在一大段“之”字形拐彎,到達“土林”後,就變得格外陡峭了。有大段路面索性就在土林內開鑿,兩邊的土壁高逾五米。穿過這些土壁,轉過幾道彎,塵封於歷史的洛村,終於展現在眼前。洛村十分小,一條小河流—一色吾曲把它分成兩半。千萬年來,河流把兩岸的“土林”削成高高的懸崖。在崖壁上,密佈著大大小的潤穴,那就是洛村石窟。彷彿鬼子進村,我們一身鮮豔的戶外服裝很快引起村人的關注。而當我們掏出三腳架,再示意手中的相機後,圍觀的人們,情緒從高度緊張很快過渡到恍然大悟:哦,他們是來拍照的。人群慢慢散去,只留下極度活潑的小朋友,主動幫我們搬運揹包,起探訪他們司空見慣的洞窟。

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從目測情況看,洛村的東北、正北及正南面,都有洞窟分佈。在這幾面懸崖的立面上,有大大小小一百多個石。我們先從有寺院在上面的東北面石窟開始探訪。寺院塗著赭紅的顏色,據說有一名寺的喇嘛,可惜寺院大門鐵領一把,法進入,更不要說是向喇嘛間詢有關石窟的情況了。

拉家裡王朝,曾經的輝煌

穿過石頭鋪成的古老巷道,來到寺院上方,有個很大的石窟,為雙層形制。下層已被煙火燎黑其壁面上能見曾經置燈的方形及長方形的燈龕。上層應是一個佛窟,平面呈長方形。窟頂上有著彩繪的天花圖案,周邊為紅、藍、白三色繪出的方格狀飾邊,中間以藍,白二色繪滿如形如捲雲的紋路。粗略走訪此面的其他石窟,再沒有看到有彩繪的窟頂。探訪了東北面及北面的一些石窟,其形制基本類似,可能這個區城曾經是僧人修行生活的地方。這些石窗歷經天然的風化、雨雪的襲擾,正在逐漸失去原有風采。放眼向南,有一個最大的窟,小朋友們都說那個洞“特別好”,叫“折布拉古(藏語“牛鼻子”2意)。由於“特別好村民們在窟的前面,壘了半米高的石,上還維放著些許有刺的灌木,以起到一定保護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