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中國歷史戰將之管仲:成就齊桓公霸業

說起管仲,想到的是鮑叔牙。為什麼呢?因為沒有鮑叔牙就沒有歷史中的管仲了。

管仲輔佐的是公子糾,鮑叔牙輔佐的是公子小白(即齊桓公)。齊桓公拜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辭而推仲。但管仲在魯國,當時魯國想要幫助公子糾奪回齊國,但是大敗。齊國大兵進舉魯國,鮑叔牙趁此稱齊桓公與管仲有不共戴天之仇,必須生殺之。魯莊公此時早已被嚇的亂了方寸,將管仲關押交給了齊桓公。(當時魯莊公曾與施伯商議,施伯知道管仲才能世間少有,齊國得到管仲後,必定稱霸。但魯莊公不聽,求自保。)

細數中國歷史戰將之管仲:成就齊桓公霸業


有些人不經歷一些事,是不會聽人勸的,齊桓公也在此列。齊桓公三年,伐宋,諸侯興兵而救宋,大敗齊師。在此之前,管仲曾告訴齊桓公:內政不修,外舉事不濟。

被打敗的齊桓公終於老實了,乖乖的聽話。因此管仲在齊國大刀闊斧的進行改革,行政、軍事、經濟、外交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

首先行政設立由上而下的管理制度,使士、農、工、商各就其業,從而使部落的殘餘影響被徹底革除,行政區域的組織結構更加精細化,並且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軍事:其原則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其措施是“參其國而伍其鄙”。大體意思是在全國進行軍事劃分,基礎為五家為一軌,十軌為一里等等,從而形成了全民尚武之風。達到了守則同固,戰則同強;經濟:管仲首先把土地改成私有制,允許農民自由買賣。其次對於土地的好壞,需要交的公糧也不一樣。再者對於山林樹木,管仲明確規定,取之有度。最後管仲讓人民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發展各自的行業。管仲的經濟改革,讓齊國有了與各國打仗的資本;外交:管仲的外交主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幟,以諸侯長的身份,挾天子以伐不敬。此外交主張,讓齊國出師有名,順應天下之民。可以說管仲一系列的改革,讓齊國的軍事、經濟、人口等各方面快速的發展壯大。

既然有了囂張的資本,齊桓公按下了齊國稱霸開始的按鈕。

首先滅了譚國,為何?因為在公子小白逃亡的時候,想去譚國遭到拒絕。而且讓齊桓公不能忍受的是,我做了齊國的國君,這小小國家還不來恭賀我。於是與管仲一起商議,找個藉口,先滅了他。管仲以譚國不遵禮法,興義兵,消滅了譚國。(譚國是一個非常小的國家,實力非常之小。)

細數中國歷史戰將之管仲:成就齊桓公霸業


滅了譚國之後也沒有閒著,先前魯國來打,現在正是打回去的時候。先後交戰三次,齊國均是勝利。以至於有了曹沫劫盟之事。曹沫手持匕首,警告齊桓公說“反魯之侵地!”。齊桓公當場認慫,說道:“還”。心中不知道怎麼想呢。(此事放生在齊桓公五年,齊桓公組織會盟。但是有不怕事大者或許是由骨氣:遂國。遂國拒絕參加這種沒有說話權的會盟。這強大的齊國和小心眼的齊桓公能夠忍受,立即派兵滅了遂國。魯國一看,打又不打不過,若是再打我,還得割地求和,不如臣服,現在割地求和吧。魯國慫的也很徹底。)

齊桓公回到齊國後,想了又想。剛打下的城池要還回去嗎?當然不能夠,想到曹沫對自己做的事。立即招來管仲,讓管仲去弄他。但是管仲深明大義,勸道“齊王,你答應了歸還城池,就要還給魯國,要不然就會失信於天下,失信於想要歸附齊國的弱者。”齊桓公一聽,對啊。還給他們那幾個城池吧。

細數中國歷史戰將之管仲:成就齊桓公霸業


齊桓公六年的時候,邀請多國盟會。當時盟會上只齊國一家獨大,周天子雖在。但已經沒有了話語權,只能隨聲附和,當然也有幾個不長眼的國家,事後被教訓。齊桓公七年,管仲建議召開會盟。再次確定霸主之位。

此後管仲北戰山戎,救鄭伐楚,齊楚結盟等等事蹟。再次確定了齊桓公的霸主之位。

齊桓公的稱霸甚至很多美名,多是源自管仲。霸主之路上,基本都是管仲在出謀劃策。但是齊桓公知道自己才疏學淺,所以就很聽話,採納管仲的建議。這君臣二人,一人說、一人做,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明君奇才。

當然,管仲自身也有很多歷史典故。像尊王攘夷、智過鬼泣谷、管鮑之交、楚國購鹿、臨終忠告、愚公之谷、金龜換糧、衡山之謀、老馬識途、三歸之臺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