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野外環境複雜多變,釣魚領域與之相應的水情、魚情也不斷變化,與釣魚人而言垂釣技巧、方法也需調整。本文所探討的重點便是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有哪些改變,釣魚又如何恰當地用餌。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哪些原因導致春季鯉魚的食性改變

與冬季相比,春季最為顯著的變化是水溫的回升,而這又是影響鯉魚食性變化的關鍵,有的因素是直接促使鯉魚攝食發生改變,而有的則是間接影響。

1、水溫升高、鯉魚攝食積極:像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冬季水溫長時間處於0-10℃,而鯉魚最佳的適宜水溫在20-30℃範圍內,相比之下溫差顯著,鯉魚的活性、攝食慾望受到明顯抑制,甚至有些情況下,基本不攝食,這也是冬季垂釣鯉魚難的原因之一。冬去春來,特別是立春之後,氣溫、水溫回升,鯉魚活性提高,由冬季群聚狀態,逐漸恢復至先前的獨行狀態,開始四處遊弋、覓食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2、水體所含食物增加:冬季的河流、湖泊水質是偏清澈,水體偏瘦的這是由於大量活躍在水中的浮游生物、藻類植物無法忍耐低溫的侵襲,漸漸失去活性,最後消亡所致。而春季恰好相反,水溫回升殘餘的微生物“死灰復燃”,絕大多數綠色植物從新煥發了生機。一整冬幾乎無攝食的鯉魚,飢腸轆轆,面對豐富的食物,屬於瘋狂攝食狀態。

3、鯉魚交配、產仔:春季是大部分淡水魚交配、產仔的季節,鯉魚也不例外。鯉魚交配前,會大量攝食,特別是高蛋白的食物,補充能量;交配、產仔那段時間,則覓食不再強烈,且會消耗大量體力、能量;產仔後的時間點,水溫相比之前又有提升,鯉魚會再次大量攝食,彌補能量的損耗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春季鯉魚對餌料的偏好、選擇

上文對春季鯉魚食性變化的原因做了介紹,不難看出,鯉魚的攝食積極度與對餌料的偏好,是受多方面的影響,即有自身需要,也有外界環境所致,那麼具體有哪些改變呢?

首先,鯉魚對食物味型偏好的改變。前文提到,冬季水溫低時,鯉魚的攝食慾望受到抑制,但為維持必要的新陳代謝、生理功能,依然會攝食一定量的食物,而此時腥味、高蛋白的餌料或葷餌恰好能滿足這一需求,量小但含有營養、能量多,並且腥味能激活鯉魚的攝食慾望,水溫越低,腥味越濃越好而春季則不同,水溫提升,鯉魚依然喜腥味,但濃腥已不適合,需在加入一些香味、甜味餌料,且時間越接近夏季,腥味比例越少,甜香比例越大。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其次春季穀物類餌料對鯉魚效果顯著。冬季野釣經驗豐富的釣友清楚,鯉魚在冷冬也是吞食蚯蚓、紅蟲等腥味的葷餌的,而對穀物類食物興趣寥寥。同樣因水體環境、鯉魚食性的改變,像嫩玉米、發酵玉米顆粒對鯉魚的吸引力逐漸增大,但相較而言,早春並不太適合,仲春、春末時間段更適合一些。值得注意的是,嫩玉米色澤白亮、汁液飽滿、味道香甜,多用於釣餌,而發酵的玉米顆粒多用於打窩聚魚,兩者可搭配使用。當然並非發酵玉米不能做釣餌使用,如果做釣餌,選擇顏色呈黃色或特意加工成紅色,體積碩大的,較為合適。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最後,靈活把握餌料的綜合性與專一性。與鯉魚類似,屬於雜食性魚種的並不少見,像鯽魚、白條、麥穗等等。因此使用的窩料、餌料除去吸引鯉魚外,也會把其他魚誘集到窩點。典型的就是某大廠的一款銷量頗高的綜合餌,宣稱草鯿鯉鯽通殺,廣譜性的確不錯,但專一性不強,而自然水域鯽魚等小體型魚又偏多,常引發小魚鬧窩。再比如前文提到的嫩玉米搭配發酵玉米,對鯉魚有足夠的吸引力不假,難點在於這種顆粒且不融化的誘餌,但靠氣味分子在水體傳播,速度慢、範圍小,不如粉末狀窩料,另外自然水域鯉魚的數量較鯽魚要少得多,發窩誘集鯉魚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一些。因此不論是餌料或窩料,在使用過程中應在綜合性與專一性靈活把握、調整,像發酵玉米顆粒中適當添加一些粉末狀的商品餌料便是一種方法。

冬去春來,鯉魚的食性已變化,擺脫冬季用餌慣性,餌料選用有講究

寫在後面

本文首先對影響鯉魚食性變化的水體環境等各方面做了介紹,另外對春季鯉魚食性發生的具體變化做了陳述。不難看出,隨著季節的轉變,水體環境的變化是魚情改變的基礎條件,從而帶動鯉魚食性的改變,另外本文未曾涉及的線組搭配、釣點選擇、調釣方式等也許相應的調整。所以釣魚是個系統工程,每個環節均根據具體環境而調整、改變,不侷限於本文所討論鯉魚食性的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