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疫情持續至今,各路預言帝紛紛出馬,對疫情之後的經濟形勢發出了各種預言。

大家信不信我不知道,反正我是不信的。原因很簡單,懂經濟的不懂醫學,懂醫學的也未必懂病毒。新冠病毒說“反正你們都不懂我”。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新型流行病,到底持續多久、變異到什麼程度,誰能說得清?

01 正視未來的不確定性

疫情的未來趨勢都說不清,談何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形勢預測呢?

既然說不清,索性由著各自的立場、口味隨便說。預言結果也就大相徑庭,你說中國將會成為最後贏家,他就說中國經濟遭受重創崩盤。你說美國交出了領導權,他說美國這次放水收割了全世界——越來越牛了。

同一場疫情,預言結果是相反的,而且都是自信滿滿地劍走偏鋒。信誰?一個也不可信咯。

這也是疫情影響的可怕之處——不確定性。經濟活動多多少少都要有點超前思維,看漲看跌都沒關係,只要看準了就行。所以,“經濟人”最厭惡的就是不確定性。

最典型的比如前段時間全球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的大面積下跌,連傳統避險資產的黃金也在跌。這就是完全看不準的表現,誰都看不準,所以選擇了現金。現金還是選了美元,也不管美國這次史無前例的大放水,持有美元。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這不是他們看不懂放水,也不是長期看好美元,而是慌亂中沒有別的選擇——小幣種有堅挺的,可是誰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這麼多金融巨頭都看不透,你就能看透?

面對疫情,我們首先要承認情況不確定。全球會蔓延到什麼程度?國內會不會二次爆發?不知道。

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疫情損失有多大?不知道。

各國救市的措施有沒有效?不知道。

先承認很多情況的發展已經超出了預測能力的範圍,然後我們再來談談知道什麼。

02 最後的贏家?

最受歡迎的預言當然是中國成為最後的贏家,可依據是什麼呢?難道新冠還能將我們看不慣的國家都“整死”?儘管抱有這般美好願望的人不少,可我相信智力正常的都不會信。

最新的樂觀預言是中國將會成為國際避險資金的選擇,甚至要提前做好迎接國際資金湧入的準備。這種樂觀情緒依據是什麼呢?我還是看不懂。

先說國際環境,美國資本市場確實出現了大幅震盪,後續可能還會下行。但是,要說國際資本就此放棄美國進入中國,怕就有些想當然了。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3月10日至3月24日美股震盪情況 圖源CNBC

即便人家想跑,為什麼要選中國呢?是因為資本市場健全,還是實體經濟有利潤;即便真招來了國際資本,風險過去了,他們能留下嗎?這種熱錢遊資能幫助中國資本市場成長嗎?能打通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隔離嗎?

疫情也許會創造一個吸引避險資金的機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人家一定會來,更不意味著我們能留住客。疫情是個突發事件,它會打斷一些進程,但很難改變原來的趨勢。

病毒是不會做主動選擇的,人才會。疫情造成的經濟停擺、休克,讓我們有了寶貴的時間去回顧、思考、覆盤,給了我們重新選擇的機會。

03 逆全球化?別開玩笑了

另一個被提及得比較多的預言,是疫情過後逆全球化會加速。但其實這個故事,從特朗普上臺前就開始說了,直至疫情爆發之前,他一個任期幹完,好像也沒逆成。

這次特朗普又發狠,說是要“自給自足”,於是再來一遍“美國要退圈”。解讀的花樣千奇百怪,什麼美國時代終結、大國君臨全球之類的,一個比一個活神仙。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神仙們有沒有看美國的救市措施呢?無限QE、兩萬億美元放水,要是“退圈”了,還不把美國淹死?疫情前美國的M214萬億美元、GDP總值20萬億,這2萬億美元新增多大一塊比重?要是國內消化,泡沫得翻天,還得到全球市場上去轉。

不管“川建國“”的嘴炮打得有多響,美國全方位“退圈”都是不可能的。和誰玩、怎麼玩,才是最重要的。

和不和中國玩兒,美國有選擇權,中國自己也有。一個讓人擔憂的局面是,逆全球化沒有發生,全球化仍在,但中國卻被拋出了。

04 內需的神話,且慢當真

當然,有人會說,全球經濟不帶我們玩,也沒什麼可怕的,因為我們有內需——這也是流行一時的神話。

2008年的大基建模式開啟,我們好像找到了經濟永動機的實現方法。甭管外部好不好,只要我們搞基建就能放水,水來了經濟問題迎刃而解。這一次,依葫蘆畫瓢,再來一遍。於是,樂觀的預言帝們又來勁了。

可惜的是,新基建熱鬧了一下,很快清醒過來的人多了。除了5G可能有點影子,其他都是些什麼?超算中心?就算一個大型城市都配一個,能有多少投資?產出的效益有多少?充電樁?還嫌補貼遊戲浪費的不夠?

要知道,2008年大基建能成功,和房地產的變現渠道分不開。等於大基建的單子通過居民存款和未來二三十年的部分收入以按揭方式買了——而且主要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居民、進城人口在埋單。

那新基建靠什麼埋單?天下沒有掉餡餅的好事,每一顆打出去的子彈都要有出處。

從全域看,大基建已經結束。2014年後的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基建投入就是負資產積累,很多地方債、泡沫資產就是因此引發的。再有情懷,也不能不算經濟賬。

歸根結底,內需不能長期依靠政府投資拉動,而是要靠居民收入增加提升消費力來支持的。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這幾年,個人消費支出在增加,但是居民存款大幅下降,能保持旺盛的表面直接受益於各類小額消費貸款。借錢消費已經很普遍了,這本身不是壞事。但是沒有居民收入增長的勢頭,消費增長的潛力也就不容樂觀了。

敢借錢、敢越借越多的前提是要還得起,不管多少騰挪技巧,最後都是欠債還錢的邏輯。

疫情帶來的衝擊會加劇個人消費增長見底的趨勢,這駕經濟增長最後的馬車還能跑多遠,並不樂觀。

05 事在人為,迴歸常識

過分樂觀的預言不可取,因為災難就是災難,沒有什麼最後的贏家。但是,過度悲觀也不可取,因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是有底子的。畢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有了基本的市場機制,有了適應市場機制的習慣。

十四億人的基本需求,近九億的勞動年齡人口的生產能力,這是中國經濟的底氣。關鍵在於我們的經濟政策方向選擇,選擇很簡單,是激勵鼓勵中國人創造財富,還是干預限制中國人創造財富?1980年代改革伊始,我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所以從貧窮飢餓的邊緣發展起來了。

當代經濟三要素,資金、勞動力、技術。勞動力在現階段還是我們的優勢,資金有一點不夠,技術也有一點不夠。不夠很正常,不夠才需要在全球分工體系中尋求補充。這就是中國參與全球化的起點,心態要放平、姿態要放正。

我們沒有掌握什麼別人離不開的神奇寶藏,勞動力優勢不是不可替代的。和技術、資金相比,勞動力的可替代性是最強的。1980年代製造業可以轉移到中國,現在就可以轉移到其他國家。假以時日,亞非拉願意勞動致富的人有的是。

經濟學家的預言,一個字都不要信


資金、勞動力、技術三要素,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我們有能力改善的是市場條件。內需外需吸引投資,都離不開市場條件。只有這方面進步了,才有創造財富的十四億中國人。否則,就是十四億人坐吃山空。

因此,我們要回到改革開放的原點,擁抱市場,而不是迷信設計、計劃。疫情衝擊誰能計劃?誰能預測出來?哪個發展計劃裡預計到了?沒有什麼未卜先知,抗疫靠的是經濟發展積累的國力。

如果不是四十年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物質財富和技術基礎,這次疫情應對我們大概率會比現在要被動很多。

經濟建設不是抒情散文,懷舊腔和文藝腔必須滾開。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首先是市場經濟的成功,誰主張退回計劃經濟,誰就是在害中國。沒有這個基本認識,其他都免談。

疫情衝擊下,我們更應重歸改革開放的初心,去管制、去幹預,發揮市場機制,擺正心態,擁抱全球化、融入國際社會,將發展經濟、改善國民生活放在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