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今日新冠感染者全球人數超58萬,美國確診人數超過中國,暫居世界第一。

當其他國家在重蹈中國覆轍,國內新增確診已經多日清零,但3月26日浙江海寧又新確診一例本土感染病例。


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不斷攀升的境外輸入病例提醒我們疫情遠遠沒有結束。

3月26日外交部和國家移民管理局發佈通告,從28日起暫停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簽證和居留許可入境。

在嚴防境外輸入病例時,我們往往忽略了境內新的新冠傳染源,無症狀感染者。

所謂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指感染者沒有任何臨床表現,跟常人完全一樣,但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陽性。

據估計有高達31-5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無症狀感染者。

中國目前確診新冠病毒感染者有81285例,估計有無症狀感染者3.6-11.7萬人。

真有這麼多無症狀感染者嗎?這麼多的無症狀感染者會造成疫情復發嗎?

本文從以下三方面分析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會引起疫情復發問題。

一、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比例有多高?

二、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排毒和傳染健康人群?

三、如何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威脅?

一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比例有多高?

提到新冠病毒感染者,大家知道有四種臨床類型。

輕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

輕型患者臨床症狀輕微,僅僅表現為低熱,輕微乏力等(普通感冒症狀也是如此),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最常見是肺部CT磨玻璃樣表現)。

普通型具有發熱,呼吸道症狀,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

重型除了普通型表現外,還出現缺氧症狀。

危重型除了重型表現,還出現器官功能衰竭或休克表現。

根據中華流行病學雜誌刊登論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病學特徵分析數據,截止2月11日全國報告新冠感染人數為72314人,輕型和普通型佔比80.9%,重型佔比13.8%,危重型佔比4.7%。

其實除了上述四型之外,還有一種感染類型就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上述論文調查結果是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只有1.2%,微乎其微。

但無症狀感染者比例遠遠不止1.2%。

因為論文中提到檢測出來的無症狀感染者,基本都是新冠肺炎患者的密切接觸者,檢測的總人數較少,非密切接觸者群體中的感染者沒有檢測出來,導致無症狀感染者比例嚴重低估。

如果對所有人都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無症狀感染者佔比會大大提高。

其實無症狀感染者是病毒感染中的常見情況。

中國流感疫苗預防接種技術指南(2019-2020)指出,2017-2018年,北京市流感感染人數約為227.1萬人,總感染率為10.5%,有症狀發病率為6.9%;無症狀感染率為3.6%。

以此推算,流感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佔所有感染者的比例高達34%!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的比例又有多少呢?下面通過三個研究一探究竟。

華中科技大學鄔堂春3月6日在medRxiv 發表的研究指出,至少5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沒有檢測出來,並可能感染他人。

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3月13日日本一份報告指出,接觸過2月初從武漢撤離的日本公民的接待者中有13人被感染新冠病毒,其中4人從未出現症狀,屬於無症狀感染者,無症狀比例達31%。

3月20日Nature發表題為Covert coronavirus infections could be seeding new outbreaks 的報告,指出30%-60%的新冠感染者無症狀或症狀輕微,但具備較強病毒傳播能力,這些隱性感染者可能會引起新的疫情大爆發。

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針對全國700多名受感染兒童的研究發現,56%的兒童出現輕微或無症狀情況。或許我們都低估了兒童對新冠病毒的易感性。

以上文獻表明估計有31-59%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是無症狀感染。

二 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是否排毒和傳染健康人群?

新冠病毒進入人體後,刺激人體免疫系統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最快產生的抗體是IgM,感染後3-5天就能檢出。

這意味著在沒有抗體產生之前,無症狀感染者理論上能夠排出新冠病毒。

新型冠狀病毒診療方案第七版指出:目前所見傳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患者。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

1月28日至2月9日期間,南京市發現24例無症狀感染者,入院後只有5例患者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17例出現CT檢查異常,剩下7例一直沒有任何症狀。

這7例無症狀感染者的平均排毒期為4天,最短2天,最長一例可能有29天之久。

德國研究者於3月8日發佈在medRxiv的研究顯示,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發病早期症狀較輕時,喉拭子中的病毒水平較高。

廣東疾控中心3月19日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文章指出,新冠肺炎患者在發病不久就檢測到了高病毒量,有一位感染者從未有症狀,但他釋放的病毒量與出現症狀的患者相當。

3月26日日鍾南山也指出新冠病毒感染前期傳染性最強。

南京研究表明,每個無症狀感染者平均傳染2-3名親屬。

JAMA期刊指出1例無症狀感染者傳染了5名親屬。

以上文獻說明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不僅能排毒,而且排毒量較高,感染健康者的能力與有症狀患者相當。

為什麼新冠感染者早期容易排毒傳染他人?

因為新冠病毒感染早期,喉拭子中的病毒水平很高,只要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病毒就容易釋放出來傳染他人。

針對無症狀感染者傳播病毒的問題,民眾很關切,官方也有回覆。

3月24日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認為無症狀感染者不會造成傳播擴散!


浙江新增新冠確診病例,忽視無症狀感染者將引起疫情二次爆發

中國疾控中心認為無症狀感染者不是新冠病毒確診病例,中國的防控措施將密切接觸者都納入隔離觀察,所以不會出現傳播擴散。

基於中國疾控中心前期宣傳”疫情可防可控,暫未發現人傳人”等言論表現,很多人對無症狀感染者不會造成傳播擴散持懷疑態度。

南京無症狀感染者案例表明,24例無症狀感染者中有7例一直沒有出現任何症狀,且其中一例新冠病毒核酸陽性時間長達29天,理論上排毒期也有29天。

3月26日浙江海寧新增確診病例也說明無症狀感染者可以傳播病毒。

3月27日國家衛健委數據,中國累計追蹤到密切接觸者699396人,現有疑似病例184例,3月23日疑似病例只有132例。

如果24例無症狀感染者中都能出現7例一直無症狀,一例核酸陽性29天,理論上69萬密切接觸者中一定會有人超過29天排毒時間紀錄。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可疑暴露者和密切接觸者管理方案(第二版)指出,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的時間是14天。醫學觀察期間出現發熱、咳嗽、氣促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狀者,則立即向當地的衛生健康部門報告,並按規定送定點醫療機構診治,採集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與排查工作。醫學觀察期滿時,如未出現上述症狀,解除醫學觀察。

從這個方案來看,不是對每個密切接觸者都進行病毒核酸檢測,密切接觸者中存在無症狀感染者的漏網之魚是肯定的,而且部分無症狀感染者已經過了隔離期,可以自由活動。

可是這麼多天中國內地只有一例本土新增確診病例,武漢新增確診也清零好幾天,如果確實有這麼多無症狀感染者,理論上大多數無症狀感染者都會陸續有症狀出現,為什麼到現在只有一個浙江新增確診病例?

是中國隔離政策的原因嗎?還是大家都帶口罩阻止了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或者是又出現瞞報現象?

新冠密切接觸者隔離政策將無症狀感染者成功隔離,隔離期間出現的病例已送醫院治療,剩下的大多數無症狀感染者經過隔離期也成功自愈,極少部分長期排毒者因為自己和大家都帶了口罩,所以暫時沒有出現病毒傳染。

至於是否有瞞報,我們拭目以待。

三 如何應對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威脅?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大利、美國等國疫情爆發傳染的教訓猶在眼前。

只要有一個新冠患者,大家不做好隔離和個人防護,最終全國爆發流行只是時間問題。

國內現在對輸入性病例嚴加防範,入境隔離和檢測病毒核酸,將最大限度的減少病毒傳染機會。28日起更是暫停外國人持目前有效來華簽證和居留許可入境。

但核酸檢測假陰性問題無法完全杜絕,且病毒變異也無法檢測出來,比如冰島就出現了一人同時攜帶兩種新冠病毒,且第二種是原始新冠病毒的全新突變。

入境者如是無症狀感染者,又檢測假陰性,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禁止境外人員入境是預防輸入性病例的有效措施,但對中國人從國外返回的情況沒有限制,仍然存在病毒輸入性風險。

之前入境的無症狀感染者已度過隔離期,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內地隔離期滿的密切接觸者中無症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非密切接觸者中的無症狀感染者同樣可能成為新的傳染源。

無症狀感染者數量可能比我們知道的多得多。

如何應對?

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留距離、不聚集!

外出戴口罩,回家先洗手,這兩條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

上班也要戴口罩,每天兩個口罩只要五塊錢,就算再戴半年也只要九百塊,人人都能負擔得起。

現在各省市都在出臺刺激經濟發展措施,人口流動增多,拜年聚餐重新登場,長輩讓你去吃飯,你去還是不去?

我的建議是現在不要去。拜年還能戴口罩,吃飯總不能還帶著口罩。

如果其中有一個無症狀感染者,空氣傳播和唾液傳播都將發揮作用。

一人感染,可能全家團滅。孰輕孰重,4%死亡率自己體會。

人與人之間保持一米以上距離,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聽老婆的話準沒錯。

最可怕的風險,是未知的風險!

無症狀感染者就是未知的風險,因為你不知道哪個人是無症狀感染者,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把其他人都當成無症狀感染者,做好防護為妙。

國產新冠疫苗已進入人體試驗階段,相信在疫情爆發的大背景下會加速研發上市,在此之前,讓我們再複習一下如何防護:

戴口罩、勤洗手、少外出、留距離、不聚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