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印度電視劇《佛陀》講述了釋迦國摩耶王后如何受孕,白象降臨悉達多出世,姨母波闍波提王后如何悉心照顧,父親淨飯王如何對他教育和愛護,悉達多如何少年懵懂,與耶輸陀羅公主的愛情,成婚生子的喜悅,突然捨去家業,放棄王位修行求法,經歷盡艱辛,悟出真理成為佛陀,傳法及晚年生活,最後佛陀涅槃而結局。

劇中有一幕令我無限的感慨:

悉達多撫摸著他剛出世不久的兒子:“為什麼我不能像他一樣,不經歷悲傷,也不知何為悲傷,我多希望這樣從一切苦中解脫。”

對著已滿臉眼淚的妻子說:“我要去遠方”

“你要去哪裡?”

“去沒有痛苦,只有安寧的地方,去修行的所在”

“那我呢?”

“本想帶你一起去,但是兒子需要你,等我找到問題的答案,就回來見你和兒子。”


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劇集第二集裡,阿私陀仙人就曾預言:“王子雖生為剎帝利,但他命中註定將修苦行”,悉達多終從剎帝利轉為遁世者。

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是“神的旨意”嗎?又是什麼痛苦令悉達多必須放棄剎帝利的一切,而選擇遁世尋找解脫呢?

阿私陀仙人預言,為驅散黑暗,又有一位偉人降臨世間,這位偉人叫佛陀。

故事的開編告訴我們,在古印度有四時代的說法:分別對應為圓滿時代、三分時代、二分時代、黑暗時代,時代存在的正法在這四個時代中依次遞減。

三分時代,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主人公,阿逾陀國王子羅摩降生為至聖,同時他被認為是毗溼奴的第七個化身。

二分時代,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主人公之一,也是經典《薄伽梵歌》的講述者,奎師那借薄伽梵歌闡述了責任的意義並樹立正法,他被認為是毗溼奴的第八個化身。

時代變遷,正法衰微,不信,不公,不義,非法與迷信,滋生蔓延,恐懼令人迷失於無知的黑暗。為驅散黑暗,又有一位偉人降臨世間,這位偉人叫佛陀。

順應時代而出生的悉達多,無論成長如何,最終會舍家而去遁世苦行。

阿私陀仙人又是何人?

在古書解釋中,傳聞阿私陀仙人具足五神通,曾於過去世為佛陀說妙法蓮華經,後令侍者那勒社出家,以待佛陀成道。

劇情中淨飯王介紹他時說:阿私陀仙人曾是釋迦王族的國師,亦是淨飯王父親的導師。長年在喜馬拉雅冥想,是位廣博多聞的聖者。

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阿私陀仙人抱起這位嬰兒,無比激動:“擁您入懷,我榮幸已極,多年苦修只為見您一面” ,他忍不住流淚:“因為我年老了,將無法親眼見他成為無上覺者”。

“這孩子具足三十二相,如同偉大的喬達摩仙人,足下輪形相,指間縵網相,眉間白毫相,一位偉大的勇士,贏得生命中的每場戰鬥,那將是他自身情感的鬥爭,他將統治宇宙,眾生心靈的宇宙。”

“他會成為戰士,手握寶劍,寶劍征服疆土,您的兒子征服人心,戰爭能重給版圖,您的兒子卻將改變時代。”

淨飯王說:“就算是神的旨意,我也會抗爭到底,他將成為勇士而非覺者”

阿私陀仙人無法說服孩子的父親,他離開之時留下了這句話:世人是如此冥頑,妄圖改變他人的命運,那位掌控世界天命之人。

同為大師級的語主大師發出不同的預言“紅蓮盛開,白象自空中降臨,高貴的靈魂即將誕生,他將是一位勇士”。

阿私陀仙人看得出:這孩子具足三十二相,那麼語主大師同樣是看得出的。

三十二相是什麼?古印度人所喜愛的人身外貌中三十二個明顯的特徵,具此相者在家為轉輪聖王,出家則為無上覺者。

那麼,悉達多具足三十二相,阿私陀仙人說他將會出家,那他就是無上覺者。語主大師說他繼承父業,那他就是轉輪聖王。

語主大師指引淨飯王如何教導他的這位孩子:看這奔流的河流,若要改變它的流向,您會如何做?會挖掘河道讓河水改流,會攔截水流,建堤壩加以疏導。悉達多的人生就像這奔流的河流,您想讓他成為戰士,就要向他灌輸剎帝利的精神。阿私陀仙人是遁世者,而您是剎帝利,您就以剎帝利的方式對他施教。

淨飯王決心與“天意”爭鬥,父愛的努力卻是種下悉達多痛苦的因。

嚴厲而極力保護他的父親,慈愛的養母,讓悉達多鍛煉出很好的身體,努力學習高超的武藝,他的騎馬技術非常好,已經是一位擁有超強戰鬥技能的勇士。

故事的前半部,悉達多是快樂的,幸福的。他的出世是釋迦王國,整個迦毗羅衛城的人民都渴望已久的,他的父親說用了半生的時間在等候他的到來。

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成年後的悉達多可以說是風光無限,總能超越他的那位提婆達多哥哥,堅守著釋迦王儲的地位和榮譽,他的父親隨時準備著給他加冕。兩情相悅的妻子不僅美麗,更是一位能理解他內心世界的伴侶,並且早早為他生下了兒子。國家需處於鄰國的欺壓,但是另一個更強大的鄰國國王是他的摯友,他們可以結為同盟。

故事的轉折變化,就從淨飯王認為王儲悉達多已經長大了,必須要讓他真正成為剎帝利,派遣他去摩揭陀國開始。

一直在最美好的環境中長大,從來沒有見識過世界的各種險惡,悉達多是位勇士,他不懼怕危險,但是,他天生帶來慈悲之心,後天受教於仁愛的養母,他最不能接受的是世上的邪惡。複雜的,充滿利益爭鬥的世界,讓悉達多難以接受,他非常迷茫,又沒有辦法去改變世界而痛苦,他越陷越深。

“我無時不在掙扎,為巡視領土而抗爭,為自由與父親抗爭。我不識此身,盲目而活,與眾生迷失在無知的黑暗,只欲得安寧,我既不行正法也不行非法,只願求得解脫。”

悉達多感到未能親身感受諸般痛苦,無法理解人間的痛苦,他決心過棄絕者的生活,擯棄肉體的慾望,擯棄人生的歡愉,尋找真理。

悉達多人生的第一個痛苦是在他出生七天後,親生母親摩耶王后認為自己的使命已完成,離世了。

愛姐姐勝過愛自己的妹妹,同時嫁給了淨飯王的波闍波提王后,以親生母親身份撫養悉達多成長,悉達多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位世上最慈祥的母親居然是姨母。當知道真相後,悉達多首次感覺到親人離世帶來的痛苦。

悉達多第二個痛苦在他以剎帝利身份,對世界和平設想好了一套方案,並且信心滿滿的與當時的強國摩揭陀國洽談,正預想到好戰的拘薩羅國王會放下戰爭,百姓將安家樂業。討論還沒有結束,就收到拘薩羅國王偷襲了釋迦國迦毗羅衛城的消息。

一路回國,一路所聽所見,戰爭帶來兩國士兵搏鬥的畫面不停地在悉達多的腦中呈現,一個又一個,一堆又一堆戰死的兩國士兵,到處被戰火毀掉的百姓房屋,流離失所、老弱病殘無處安身的國民。

悉達多極度痛苦:一場惡戰,哀鴻遍野,已經不相信上主了,如果上主在,他怎會讓這駭人之事發生,為何讓人們彼此敵視,為何引發戰爭,生靈塗炭,為何剎帝利就該擴張國界?我看見了比滿園花朵還多的屍體,我不想要權力,我不想當國王,我想要平靜,我只想要解脫悲傷之法。

悉達多第三個痛苦發現從來一直是強者的父親也受了傷,只能躺在床上,他還沒有來得及平靜,就必須擔起未來國王之責任,處理戰後國家的事情。

所有的人都因為他能夠回來而歡呼,所有的人都期待著,由他帶領之下向拘薩羅國報仇。

看《佛陀》雜感:剎帝利與遁世者,悉達多為什麼舍家而去?

只有他自己知道,他不行,他這位未來的國王,無法給滿懷仇恨的臣民一個滿意答案。

悉達多第四個痛苦是至命的,是引發最後棄絕出家的最終原因,悉達多發現了“新城”,知道了阿私陀仙人的預言。

他的父親淨飯王為了防止這個預言,將國內的貧窮困苦、衰老、疾病者驅逐至此處,建立了這座無助邪惡之城。

“為了不使人起遁世之念,杜絕同情與慈悲,我們必須使悉達多遠離那些悲痛、虛弱以及年老之人”

“但這無法做到,陛下,王國永遠會有窮人、老人和病患。”

“遷走病患、老人以及窮困者,離開迦毗羅衛,在山的另一邊建造新城,如果遇到反抗,出動軍隊強行遷走。”

新城裡的所見所聞終於打倒了悉達多最後一道防線,他崩潰了:我的人生是謊言包圍的,我厭棄自己的出生,這樣的人生,非我所求。我看到了茫茫苦海,貧窮、傷痛、垂老之人,貧富之間,業力流轉,生死之界,輪迴不輟,無關窮富,人總有一死,眾生皆如此。

業使人貧窮,業使人病痛,難道沒有改變業的方法嗎?

“不想當國王,只想從痛苦中解脫,只要安寧"

"痛苦、憂愁、悲傷、仇恨擺脫這些情感,我要證得覺悟與寧靜"

最後,是阿私陀仙人的預言贏了語主大師的預言,遁世者與剎帝利是遁世者贏了。釋迦國的王儲悉達多棄絕修行,創建了佛教,成為佛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