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最後的輝煌之抗日援朝(一)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五月,日本豐臣秀吉完成了統一日本以後,入侵朝鮮。當時日本人稱為倭人,以下都稱倭人。

朝鮮釜山(今天的韓國,以前就是朝鮮)與日本對馬島隔海相望,當時兩邊的朝鮮人和倭人相互貿易和通婚。但是當時的朝鮮王李昖(yán)沉湎於酒色,致使朝鮮政務糜爛,軍隊廢弛。豐成秀吉抓住時機派遣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人率領船隊數百艘渡對馬海峽,直逼釜山鎮。偷偷度過臨津以後,小西行長和加藤清正分別攻陷豐、德諸郡。


大明朝最後的輝煌之抗日援朝(一)

明軍出兵朝鮮圖

由於朝鮮承平已久,軍隊懦弱不堪,沒有組織有力的抵抗,基本上是望風而逃。朝鮮王李昖無奈之下倉促放棄了王京,同時讓次子李琿監國,自己逃往平壤。發現平壤還是不安全,又逃往義州,向大明懇求願意到大明做個平安王爺。

朝鮮王望風而逃正中倭寇下懷,倭寇乘機渡過大同江,前鋒已經衝到平壤界。這是整個朝鮮局勢已經糜爛的無以復加,說是已經亡國也差不多了。倭寇佔領了王京,平了朝鮮王族的祖墳,把李琿和留守王京的大臣都俘虜了,搬空了朝鮮的國庫,八道機全部失守,倭寇隨時就能渡過鴨綠江進入大明境內。朝鮮王族向大明求援的使臣絡繹不絕,一波接一波的向北京派遣。

大明朝廷接到求援的要求以後,神宗召集廷議,讓眾城臣討論朝鮮的形勢,救?還是不救?經過激烈的討論,大臣們都認為“朝鮮是大明的附屬國,歷來對大明恭敬有加,是大明的藩籬,是對外的必爭之地。”於是派遣信使曉諭朝鮮王,讓他無比堅決抵抗以匡扶社稷,大明以大兵十萬(原文),隨時進入朝鮮援助。

此時,倭寇已經佔領平壤,在朝鮮苟延殘喘的朝鮮君臣越來越怕,撤往愛州避難。

萬曆二十年七月,大明派遊擊將軍史儒等人馳援平壤,但是由於對地形不熟悉,又遇著下大雨,明軍中了埋伏,戰鬥開始以後明軍就處於極端不利的位置,史儒一方面苦苦支撐,一方面派出了傳信兵向國內求援,副總兵祖承壽率兵三千前往救援,但是由於對倭寇的估計不足,明軍將士雖然奮力拼殺,但是以有備打無備,遊擊將軍史儒壯烈殉國,副總兵祖承壽僅僅以單人逃脫。戰報報到了朝廷,朝野震動,廷議以宋應昌為經略,員外劉黃裳、主事袁黃在軍中做參謀,準備出兵朝鮮。

大明朝最後的輝煌之抗日援朝(一)

萬曆二十年八月,大明準備援朝的軍隊剛剛開始集結,倭寇就進佔豐,德等郡。倭將加藤清正派使者到大明軍營行緩兵之計,言語極其恭敬,說區區日本,敬仰天朝威名,是絕對不敢和中國對抗的。時任大明兵部尚書石星也說之前史儒與祖承壽援朝鮮大敗,目前不知道前線的情況,無法應對。需要暫緩發兵,先派人探查倭寇的虛實。於是發佈招募令,尋找懂倭語的人前去倭營明裡交涉,暗地偵查。

還真有一個人應徵了,這個人叫沈惟敬,嘉興人,史書稱之為“市井無賴”。這個小角色,卻左右著大明對倭戰爭的走向。

後事如何,下篇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