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易經的三大思維,分別是符號思維,形象思維,和辯證思維。其中最重要,最難掌握,是辯證思維。道德經是古經中,除了易經之外,最具辯證思維的著作。除了它處處閃耀辯證思維的光輝之外,它的舉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道德修煉)常見的現象。所以,學好道德經,不僅可以提高我們的辯證思維能力,還可以提高我們日常待人處世的道德水平,提升我們的修煉層級。

道德經也是千年前的作品,不僅文字上有隔閡,其辯證思維的深度,也給我們現代人學習和理解上帶來了困難。即使是古代文人,他們對道德經的理解和翻譯,由於沒有思維上的深度,與道德經深遂的思維邏輯,和要其表達的真實意思,還是頗有差距的。從古至今,我們找不到一本完全正確的譯本。隨手翻開一本,前後矛盾,驢唇不對馬嘴,比比皆是。

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有鑑於此,我決定著手翻譯道德經。一方面用來培養閒派弟子的辯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也用來提高閒派弟子的道德修養。

我對道德經的翻譯,將採用意譯的方式,而不是直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便於大家理解其辯證思維的內核,以及上下文的連貫。

從今天開始,我將連續翻譯道德經,並把它陸續貼在這個專題之下,方便大家學習揣摩。

本譯本的版權歸本人所有,若需引用或轉貼,務請註明出處!

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道德經》意譯

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我這裡要論的道,是宇宙終極真理,普遍規律,神靈的最高級形式。人們可以通過修煉來了解它,甚至達到它,但它不是人們頭腦中一般理解的那個道。因為道是不可以通過讀書來概念化地認識它的,而必須通過親身修煉而逐漸體驗。道,是對既超然於宇宙萬物(時、空、天、地、人、文、事、物、自然界、靈界)概念之外,而又存在於宇宙萬物之中的一種神妙東西的名號稱謂。道這個名詞,可以用來稱呼本經所要研究的那個道,但不是通常人們對道這個名詞解釋的那麼狹義。即使在道還沒有名稱的時候,它就是萬物在還沒有開始之前的那個宇宙狀態了。當我們給了道這個名稱的時候,是因為我們認為是它創造了這個世界,宇宙萬物因它而形成,所以說它是宇宙的母親。修道真人在徹底消除了本身的慾望的時候,才可以得到道,也就是能夠無限地洞察宇宙萬物的奧妙玄機。平常人本身在還有慾望的時候,他對道的研究就只能限於對世間事物規律的觀察。這兩者,同出於道之本,但名稱雖相同而實際差別很大,但都可以說是很玄妙的。只有玄妙之中的玄妙之處,無限地洞察宇宙萬物的奧妙玄機,才是本經要講的終極之道,這才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是生髮一切事物的根本,是陰陽萬有變化的總法門。

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道德經專題-閒雲真人意譯(一到二章)

【意譯】

我們這裡說的道,本性為一,不為二;一是絕對的,二是相對的,一分為二是有條件的,不是僵化的,固定不變的,這個就是自然辯證法。所謂一,是說看問題要看整體和全局,不可以一葉障目,而看不到森林。一心才是道心,是自然心,二心是對立心、分別心,非道心也。道是絕對真理,而不是相對概念。二是怎麼產生的?當人們能夠認識什麼是美與什麼是好的時候,什麼是醜與什麼是壞的概念就產生了。有“有”的概念必然就有“無”的概念,有與無是相對產生的;有難的概念必然有易的概念,難與易是相對促成的; 有長的概念必有短的概念,長與短是相對比較的;有高的概念必有低的概念,高與低是相對才存在的;有音必有聲,音與聲是相對才顯出好聽和不好聽的;有先必有後,先與後的概念也是時間上相對比較而言的。這都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而相對的概念都是相互依存的。並且,在自然辯證法中,任何事物對立的一方,都在向對方轉變之中。孤立的一方,靜止的一方,都只是幻象。因此,我們在社會生產、日常生活和養身修行中,不可以陷於這種相對概念之中,那樣就會有心無心地追求一種極致。物極必反,有追求就會有失落,有希望就會有失望。過份的專注和執著於相對概念之一方,就會利於局部而害於全局。因為相對概念本身就是一方依賴於另一方而生存的,失去了對方,己方也就不復存在了。宇宙萬物,陰生陽消,陽長陰息,周流變化,循環往復,這是永遠存在著的自然規律,相對於那些相對的概念,這些才是絕對的東西。正因為如此,智慧的聖人賢哲們,首先要修無分別心,不是不善於區別對待,不是不知善惡的區別,而是在做事時要無分別心地去做事,不以二心去做,要看到事物轉變的一面,要知道二必須統一於一。我們不帶分別心去待人做事,身教重於言教,這個才合乎自然辯證法,合乎道。宇宙大自然,其實都是這樣運行變化,而不是一種對立僵化的概念。理論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綠。天地生養萬物而不獨自佔有,認真去成就某些東西而不是在概念裡誇誇其談,幫助了該幫助的不自認為有功,這才是辨證思維。聖人賢哲,正是因為能夠順應自然,為無為之為,且不認為自己有功,所以才能功德無量而與天地共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