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最近,看到一部很棒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

紀錄片的導演周軼君,走訪了日本、英國、印度、芬蘭、以色列5個國家,最後回到中國,探尋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色。

《他鄉的童年》:從小孩的角度,去體驗課堂,從家長的角度,去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也從不同社會的文化、歷史出發,去對教育作一個深刻思考。

周軼君首先走訪了日本,主要了解了當地兩個有代表性的幼兒園。

大阪--蓮花幼兒園

這所幼兒園,曾以鐵血的“裸體教育”為特色,過去60年一直讓孩子四季赤裸上身,鍛鍊身體,直到2019年4月迫於輿論壓力才終止了這一傳統。

1. 通過鍛鍊,喚醒身體的能量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晨練活動

幼兒園每天早上都會讓孩子進行晨練,玩各種遊戲活動。他們赤著雙腳,在校園盡情地跑步、玩耍、爬杆等等。早晨鍛鍊,能喚醒孩子的身體,讓他們度過這一天中最棒的時段。

2. 用聲音表達自我

在幼兒園,孩子要學習傳統得劍道,首先要姿態端正,然後進行一種丹田發出聲音的氣勢訓練。讓孩子學會用身體帶動自我的表達,用腹式呼吸訓練,用身體訓練聲音,更是訓練孩子們的紀律性。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幼兒園的劍道課

3.培養感覺,而非教學

在教室裡學習,上課前,學生和老師要先閉眼冥想一會,再開始上課。老師教字的速度很快,不會因為教學的對象是小孩子,而放緩速度,而是選擇一種適當的律動,節奏,反覆的動作進行,以培養孩子對學習的感覺。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老師的課堂教學

園長說:教育的目的是認同每個人的差異的同時,創造出包容差異的氛圍,讓孩子走上社會之後,依然適用的社會規範意識。

4. 心存感恩,領悟生命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孩子的用餐禮儀

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獨有的用餐禮儀:用餐前要雙手合什,說“我開動了”。用餐後也要雙手合什,說“我吃飽了”。表達對自然的恩賜、對成為自己食物的動植物們的一份虔誠的感恩之心。

學會敬畏和感恩,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溫暖和美好。

5. 最好的成長,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秋田院長說:幼兒教育,必須放在包含要把父母,社會等元素組成的大型社會構造中思考。孩子是比較弱小的,在孩子需要照顧的過程中,希望大人也一起成長。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也需要不斷地學習,用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引導孩子,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東京--藤幼兒園

這所幼兒園,以獨特的圓型設計遠近聞名。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在這裡,孩子們可以自由出入各個教室,沒有隔離。圓形的設計理念是禪,禪的理念是空無,孩子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自由,隨心所欲。

1. 觸摸自然,感受最真實的童年

幼兒園的草坪不是平整的,園長說:這樣的設計,給孩子帶來不方便更好,面對不方便人們特別是孩子會開始思考形成他的他們自己的理解。如果草坪是平的,孩子們不需要操心,就不會思考任何事情。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草坪旁邊,有一排用於洗手的水龍頭,但是下面沒有接水槽。園長說:當你打開來水龍頭洗手的時候,水流會濺在自己的腳上,這樣大家就會自覺意識的及時關上水龍頭。

讓孩子看到真實的東西,才能夠學得更多。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幼兒園裡,不僅放著很多原生態的植物,昆蟲等各種各樣的東西,還養了各種小動物,給孩子們展示動植物最自然的狀態,讓孩子們親自去觸摸,感受,讓他們有更強的生活感。

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但它必須是真實和自然的。


2. 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幼兒園教室的門口,都會畫有放鞋子的圖案,讓孩子知道拖鞋要擺正,從細小的地方培養整理的習慣。還有教室的門也設計成不會自動關上,冬天的時候離門近的孩子覺得冷,然後關門的孩子會回來再把門重新關嚴。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這些藏在身邊的細節設計,教育孩子做事情,要徹底把事情做好,如果不做完整會對別人產生影響。通過日常的小事情,讓他們學會在意和照顧他人的感受。追求完美,是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3. 自己的東西要自己守護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追求完美的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的習慣


午餐時間,孩子們會互相分享自己的食物。當院長做“我要吃你東西了”的互動時,孩子們都會很堅決地拒絕。幼兒園從小就給孩子們樹立自立的意識告訴他們,自己的東西要自己守護


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不斷的完善和進步

日本的教育,從小就引導孩子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和習慣,不斷提升孩子的吃苦、獨立精神。即使在這個追求極致完美,集體意識濃厚的國度,也依然有很多教育的弊端。

在日本,社會集體行動很重要,所以日本的父母也會有擔心,在學校裡,孩子會沒有了自己的個性。

還有校園霸凌現象,在日本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幾乎成為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當教育過分地強調集體意識,孩子就會去營造一個被認可的團體,從而形成一種類似金字塔的身份制度。在一個班級裡,強勢團體和弱勢團體涇渭分明,最後就會發展成強勢群體,對弱勢群體的暴力行為。

記得2010年,日本天皇的孫女愛子,也曾遭受到校園欺凌,當時,為了孫女的安全,日本皇家警衛隊在校內外都做了警戒。天皇能做到如此,可是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呢,怎麼辦?很多孩子在學校遭受欺凌,最後卻選擇了用很極端的方式來結束。

“孩子,是反應社會問題的一面鏡子”。不僅孩子自己有責任,父母有責任,整個社會都有責任。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教育,只有不斷的完善和進步,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願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是純真的,

願每個孩子的青春,都是美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