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法院“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十六>】老家的大瓦房

【临潼法院“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十六>】老家的大瓦房

【临潼法院“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十六>】老家的大瓦房
【临潼法院“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十六>】老家的大瓦房

老家的大瓦房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的1979年,见证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发展,陪伴着改革开放一起长大。今年,正值建国70周年这一伟大的时刻,我想起了老家的大瓦房,也想对我的祖国说:我爱你,中国!

我的老家位于西岳华山脚下的柳叶河畔,巍巍华山就在一目之遥,小时候,老家也是三世同堂,一家八口都住在高高的大瓦房里(农村的前后屋檐式大瓦房)。那时候,兄弟姐妹们都喜欢拥挤在爷爷奶奶的大瓦房里,因为那里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土炕,而大瓦房里面的阁楼,使得大瓦房冬暖夏凉,很多年间探索阁楼也成为了我孩童时代最大的乐趣。每到冬天,奶奶总是担心我们冷着冻着,早早就抱着一大堆秸秆塞进炕洞,看着跳跃的火苗,我们知道,这个冬天不冷了。上世纪90年代,邻家的大瓦房也拆除建成了“时髦”的平房,10岁的我看着邻家建房时鞭炮响起的滚滚浓烟,心里些许失落,但当冬天来临,躺在热烘烘的土炕上,我还是觉得大瓦房最幸福,也就不再羡慕平房的新潮了。

现如今,土炕已离我远去(爷爷奶奶也过世了),我也到大城市上大学了,望着城市的繁华和喧闹,我抬起了高昂的头还是没有看到高楼楼顶。坐在明净的阶梯教室里,听着老师的讲课,我立志,我要奋斗,要把老家的大瓦房也翻修成平房。可每每望着学校里崭新的教学楼后面那藏不住的教工楼大瓦房,又陷入了沉思,大瓦房孰错孰对,何去何从?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自己在大城市也有了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也住进了高楼大厦,可躺着沙发和席梦思,还是会想念老家的大瓦房和那个土炕。前些年回老家,看到父母搬进了大瓦房,还有几分诧异,可父母的回答是:“家里人多了,你们回来时没地方住,把房间腾出来给你们留着!”真的是这样吗?陕西关中的大瓦房一般位于宅院最深处,也是最高处,依此为厢房,前院门房,故大瓦房又被称为上房,都是长辈或者老者居住,逢年过节小辈都需要叩门拜见,这是一种地位和尊重的象征。可我不这么想,我的的记忆里,大瓦房住着爷爷奶奶,藏着我的童年,那是我的“根”,这个根伴将随我长大一直到老。

最近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正是一种寻根教育吗?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大瓦房,住着自己的爷爷奶奶,住着自己的童年,这份记忆就是他思想的根,人生的心,寻找初心,就是寻找“根”。可能在某些人眼里,大瓦房失去了昔日的辉煌,早已经破旧不堪,大多数农村在二十年前已经拆除大瓦房,翻建成清一色小洋楼,能留下大瓦房的不外乎贫困户——建不起。是的,我老家的大瓦房幸运的也没被父母拆除,因为家里房多人少,没必要,这也算是另一种存在吧。

老家的大瓦房,里面住着爷爷奶奶的一生,也住着我童年的记忆,或许大瓦房屋顶杂草丛生,屋内破旧不堪,但在我心里,它依然窗明几净,笑语欢声。

版/王莹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