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卷高考作文預測(五):“文化自信”


主題闡釋

十八大以來,國家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

在高考作文中,文化自信也一直是近幾年的熱點。2016年北京卷以“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為標題要求考生談論“老腔”這種傳統文化形式的魅力。17年全國卷一材料中給出的十二個關鍵詞中,“中華美食”、“長城”、“京劇”均在引導學生向國外青年展現中國的傳統文化魅力。18年天津卷對“器”的理解也無不蘊含著傳統文化的精髓。

命題方向

1.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保守

文化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文化的魅力,我們有璀璨悠久的歷史,各自鳴放的諸子百家,各色風格的詩詞歌賦曲,壯麗的河山湖海,不乏力挽狂瀾的英雄豪傑,更有危難之際當仁不讓站出來的斗升小民。一地名,一名言,一成語,一詩句,一古蹟,無不可引出其背後的歷史 ,這是我們文化的沉澱和底蘊。文化自信,不是文化保守主義。我們需要有兼容幷包不卑不亢的心態去通曉中西文化,才能最終正確的找回自己的文化自信。

2.文化自信,才能更好的弘揚、創新優秀傳統文化

五千年前,我們和古埃及人一樣面對洪水;四千年前,我們和古巴比倫人一樣玩青銅器;三千年前,我們和古希臘人一樣思考哲學......如今,我們依然屹立在世界優秀民族之林,中華文明成為唯一自古傳承至今的文明。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構成我們豐厚文化的底蘊,只有堅信文化的優秀與深刻,才能更好的繼承、弘揚與創新。

3.文化自信是民族興盛、國家發展的重要保證。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文化的自信,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自信;沒有中華文化繁榮興盛,何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一定意義上說,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然伴隨著文化復興。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高分論點

1.文化可以興國

2.文化傳承五千載,自信人生二百年

3.文化自信而不自傲

4.以己之美,美人之美

5.文化復興,從你我做起

6.文化自信承載中國夢

7.因為經典,所以自信

8.自信,自覺,自強

素材•名言名句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可怕的是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如果文化亡掉了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 ——南懷瑾

◆中國文化應該有一種自信和從容,沒有必要去聲嘶力竭地辯解。 ——於 丹

◆越是自覺自信,就越能胸有成竹、珍惜自身,同時越能改革開放,兼收幷蓄。——王 蒙

◆我寧願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丘吉爾

◆文學的衰落表明一個民族的衰落。這兩者走下坡路的時候是齊頭並進的。 ——歌 德

◆有如語言之於批評家,望遠鏡之於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愛默生

◆文化雖然不像文明那樣具有地區的廣泛性,但是,它相應地和各個國家的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具有更深刻的聯繫。——森谷正規

素材•熱點

《國家寶藏》:電視節目展現文化自信

《國家寶藏》是央視力推的一檔文化綜藝節目。節目立足於中華文化寶庫資源,從博物館“文物”入手破題文化綜藝,通過對一件件文物的梳理與總結,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與歷史,讓更多的觀眾走進博物館,在懂得如何欣賞文物之美的同時,也瞭解文物所承載的文明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內核,喚起大眾對文物保護、文明守護的重視。

“一眼千年,相隔千年宛如初見,夢見你千萬遍,只想觸摸你五官;一眼千年,沉默也勝萬語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這光陰似箭。”通過節目,很多國家級寶藏走進公眾視野:神秘的《千里江山圖》,秦人守護的《雲夢睡虎地秦簡》,曾侯乙編鐘......每一個炎黃子孫,看到那一個個飽經滄桑的國寶後都會熱血沸騰。它們是活在民族血液中的基因密碼,也是歲月長河的見證者。通過它們,我們得以觸摸到歷史的痕跡,繼而喚醒對民族根脈中的文化自信。

有專家評價節目的成功:節目極其關注中華文化,極其重視民族文化,極其熱愛傳統文化,並以民族文化為驕傲,以民族文化為自豪,以守護璀璨寶藏為己任,以弘揚民族文化為擔當。

【一得】通過節目喚醒公眾保護文物的意識,感受中國幾千年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繼而想要傳承歷史,想要弘揚文化,文化的自信就在其中。

素材•經典

餘秋雨:文化自信,成就文名

餘秋雨1989年開始向國家文化部遞交辭去院長職務的報告。辭職報告先後共遞交了23次,終於在1991年7月獲准辭去一切行政職務,包括多種榮譽職務和掛名職務。辭職後,他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系統考察中國文化的全部重要遺址。他堅信那些遺址背後蘊藏的是幾千年的文化精髓,一路與山河對話,與文明交談,足以成為他今後創作的豐富給養。他當時確定的考察主題是“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然後便是漫長的路程,一路穿越,一路找尋,千年文化盡數在他的眼中浮現,在他的筆下流淌。他在考察沿途所寫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筆記》等快速風靡全球華文讀書界,被稱為“印刷量最大的現代華文文學書籍”。他也由此成為在國際間最具影響力的華文作家之一。

餘秋雨在《陽關雪》一文中這樣感慨:“當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崇樓華堂也都淪為草澤之後,那一杆竹管毛筆偶爾塗畫的詩文,卻有可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永不漫漶。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文人的魔力,正是來自對文化的自信與親近。

【一得】文人們在文化的戰場上馳騁衝鋒,給支撐他們馳騁的動力,便是本國文化的底蘊,一位優秀的文人的誕生,一定源於本國優秀的文化。

■金題展示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寫作文。

2019年春節,一部中國人自己導演的電影《流浪地球》火爆熒屏,自2月5日上映二十多天來,熱度一直不減,票房超過44億,位列中國影史票房第二。

《流浪地球》被認為是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大片,打破了好萊塢科幻電影在中國的壟斷地位,裡面“帶著家園去流浪”“命運共同體”“每個人都是英雄”等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有別於好萊塢個人英雄主義式的文化風格,引發了觀影熱潮,很多人在各大影視網站給與好評。

《流浪地球》大火後,有網友提出批評,認為影片中的中文對白毫無科幻感,如果換成英語配音,將會更成功。

電影肩負著傳達、表現文化的功能,對本國電影的態度,一定程度上呈現出人們對本國文化的態度,請結合上述材料內容,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選好立意,自擬題目,選定文體,不得抄襲,不得套作。

【思路點撥】

材料由三段話構成,第一段介紹《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的火爆;第二段介紹《流浪地球》呈現出的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引發觀影熱潮;第三段反映出有人對國外科幻片的推崇和對國產科幻的不自信。三段話中第一段是引子,第二、三段是話題。結合最後的提示,可知二、三段中所反映的,其實是國人對待本國文化的態度。有人對本國文化充滿自信,也有人盲目質疑,自我否定。從材料的“很多人”“有網友”可知命題人的情感傾向,為批評而批評,純粹的認為英文比中文更具科幻感的思想是不可取的,缺乏對自身文化的自信,一味推崇國外文化是捨本逐末。

■考場範本

讓文化不再“流浪”

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大火,有人批評有人誇,對一部優秀的影片來說,爭議在所難免,但如某網友一般把中文對白視為影片缺陷,認為還是英語更有科幻感,這顯然已經不再是正常的批評,而是充滿著徹底“是人而非己”的荒誕意味。一部《流浪地球》,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在文化上的尷尬,對那些慣常接觸、喜歡外來文化,言必歐美的人來說,傳統文化已然被他們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放逐,像影片中的地球一樣,無奈流浪。

據說瑪雅人在行路中,總是走走停停,因為他們擔心“走得太快,靈魂跟不上”,這一具有宗教含義的話在如今的中國已成了事實。我們已經走得太快了,快到三十年走完人家一百年的經濟之路,快到以讓世界側目的速度一躍成為世界上有數的大國,快到我們的“靈魂”已經跟不上,“文化”無法補給,只好隨手拿起路邊的“文化”並視若珍寶,試圖填充精神的空虛。

於是有人一邊驕傲於自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國際的影響力日趨強大,一邊對已然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文化棄若敝屣。反映在電影上,我們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觸好萊塢等外來電影文化,卻忘了自己的文化根基,對本國電影吹毛求疵,卻同樣品質的好萊塢電影大吹法螺。

“中文對白不及英文有科幻感”的荒誕之語向我們展示了不少人文化已經在流浪的尷尬事實。但好在《流浪地球》用中國文化元素的優秀喚醒了越來越多的人們內心的那種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帶著家園流浪是那麼美好浪漫,呼應了我們幾千年來安土重遷的文化傳統和守護家園的情懷,如何比不得好萊塢科幻電影中放棄故土遠走他鄉的“成功”?當地球發生災難,所有人同舟共濟,各自發揮自己的力量共同拯救世界的“命運共同體”意識,如何比不得西方世界永遠是白人拯救世界的狹隘的民族觀念?“每個人都是英雄”的團結協作的精神如何比不得一個人大殺四方,成就孤膽英雄的傳奇?

當然,文化從來都不是那種“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互相排斥。但至少,我們需要對自己的文化葆有最基本的自信。不管我們多麼開放和包容,多麼兼收幷蓄,本國文化都應該是我們的文化血脈之基,是我們可依託的精神源泉。放任自己的文化流浪在外,顯然缺乏對文化最基本的尊重。

從這個角度看,《流浪地球》的意義不僅在於開啟了中國科幻紀年,更在於激發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像《流浪地球》這樣的好作品,需要各行各業展示我們幾千年優秀文化精髓的人和事,讓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讓文化迴歸精神家園,不再流浪。

【亮點借鑑】標題化用影片《流浪地球》,既點明主題,又形象生動。開篇借材料中荒誕的批評破題,之後聯繫現實中“是人而非己”的社會現狀,通過個別人對內外文化的不同態度來呈現文化在流浪的處境,再筆鋒一轉,具體分析影片蘊含的讓人自信的優秀文化,三個反問構成排比,情感強烈,氣勢非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