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這件事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已經有11名兒童因此住院!


疫情期間,隨著孩子在家時間增多,發生意外傷害的事件也越來越多。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梳理發現

兒童高空墜落受傷較往年有所增加。就這兩個月,醫院共接診了8例高墜、2例車禍患兒,還有1例誤吞高錳酸鉀出現化學灼傷的患兒。

疫情期間,這件事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已經有11名兒童因此住院!


5歲男孩從自家六樓窗戶墜傷


近日,5歲的男孩小雨從自家六樓窗戶墜傷。當時,奶奶正在家中做飯,聽見響聲下樓查看時,小雨已經俯臥在地,但意識清楚,有哭鬧,能和人交流。進一步查看發現,小雨的左耳道出血,左手腫脹顯著,鄰居幫忙撥打120,把他送至兒科醫院。


疫情期間,這件事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已經有11名兒童因此住院!

經過急診評估,小雨全身多處骨折,平掃左側硬膜下出血,左側枕骨顳骨巖佈局顱底骨折乳突積液。進行了保守輸血等治療,血壓不能維持後,進行急診手術剖腹探查,並切除脾臟。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陳偉明惋惜地表示,雖然小雨最終得到了救治,但身體卻落下了無法修復的傷害。


疫情期間,這件事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已經有11名兒童因此住院!

1歲多孩子誤服高錳酸鉀


孩子長期留守家中,家長尤其要注意,避免孩子誤食、誤吞物品。


1歲多的小孟平時非常調皮,喜歡翻找家中存放的小東西,或用手或用嘴去感受一切。疫情發生後,父母為了消毒購買了10g高錳酸鉀是粉劑放在專用瓶中,消毒使用了一大部分且收在較為隱蔽的櫥櫃中。


殊不知,孩子在家翻出瓶子拿在手上玩,外婆沒引起重視。換尿布時,孩子咬開了瓶蓋,瓶中粉末直接進入口中並快速與口中唾液發生反應,導致化學灼傷,但仍然沒有引起家長重視。


疫情期間,這件事情一定要引起警惕!已經有11名兒童因此住院!

幾天後,父母發現孩子進食時出現反覆咳嗽,呼吸聲逐漸加重,同時睡覺時開始打呼嚕,於是,帶著孩子來到兒科醫院就診。通過喉鏡檢查,醫生髮現患兒口咽部瘢痕攣縮狹窄,僅見一小孔與喉咽部相通,於是緊急收入住院。


患兒入院後危重症、五官科、消化科、普外科、放射科等多學科緊急會診,討論後確定了最終治療方案。因患兒口咽部瘢痕攣縮導致患兒呼吸、進食受影響,繼續加重可能影響生命,專家組決定要儘快手術,完善檢查後,五官科通過內鏡下將咽部狹窄部分切除,擴張瘢痕攣縮部分,修復顎咽併成形。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賀駿表示,患兒術後10天呼吸平穩,夜間睡眠無打呼,可以正常發聲,複查喉部CT,提示喉部狹窄好轉,局部傷口有腫漲,預計術後1-2月消腫,可以出院休養。


“這次手術雖然解決了患兒通氣的問題,但是因為咽部組織受損易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及肺炎,反覆感染會導致手術效果下降,患兒可能再次出現進食咳嗽、睡覺打呼、呼吸困難等症狀。”陳偉明坦言,出院後患兒需經管飼餵養一段時間,積極防治肺炎,定期至醫院門診隨訪,檢查口咽部情況,若患兒出現口咽部狹窄影響通氣,則需面臨再次手術的風險。


5歲兒童遭遇車禍


3月23日,兒科醫院急診搶救室接到了一位5歲的車禍外傷患兒,送來時患兒神志不清,重症顱腦損傷,下肢碾壓傷。醫院立刻為患兒開通了綠色通道進行手術,終於,在通力合作下,孩子轉危為安。


陳偉明醫生分析,疫情期間,因為太久沒有外出,活潑好動的孩子們只有從窗戶、陽臺觀望,有些地方安全設施不健全,於是在這過程中,悲劇發生了。


“交通事故傷之所以在復工期間出現,也與孩子終於可以出來活動有關,而家長在這一過程中卻容易放鬆警惕性,導致傷害悄悄來臨。”陳偉明醫生表示,不幸中的萬幸是,近期收治的10例病例,經過兒科醫院重症醫學科、神經外科、普外科、骨科、放射科等多學科綜合治療後,孩子全部生存下來。但不幸的是,這些傷害給部分小朋友留下了終身殘疾,更留下了心理創傷。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鄭繼翠醫生和賀駿主管護師特地為孩子和家長準備了抗傷害寶典!


宅家有宅家安全之道,即為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而不是一味的阻止!


1、防跌落


窗臺、陽臺柵欄、防盜網要裝好


窗臺、陽臺下方不放桌椅板凳


不讓孩子單獨在家


時刻告知孩子,高處物品需大人幫忙


2、防異物


進食避免哭鬧、嬉笑,不驚嚇或打罵孩子


小的玩具或部件遠離孩子


孩子玩玩具,家長在身旁密切關注


瓜子、花生等堅果,嬰幼兒要慎重


3、防燒燙傷


熱水、熱飲、熱飯遠離娃


小電器放好


天暖了,取暖器可以收起來了


教會孩子如何識別熱水


4、防孩子接觸化學物質


不要拿酒對孩子進行引逗;用酒精擦拭降溫時,用量須適當


酒精及家中酒等應及時收納,放在孩子無法觸及的位置,藥品過期及時清除


千萬不要用飲料瓶等存放化學物品,在危險的化學物品或藥品包裝表面黏貼“有毒有害物品”貼紙,並讓孩子認識,明確貼有該貼紙的物品是不能接觸的


化學物品和藥品存放在孩子不可觸及的地方,如放在矮處需用兒童安全鎖等,明確告知孩子不要碰觸




發生傷害後,緊張驚慌要避免!選擇正確的現場急救方法,儘快帶孩子到醫院就診。


誤服化學物品怎麼辦?


當發現孩子已經誤服了化學物品時,家長需第一時間撥打急救電話。同時,可以使用刺激咽喉的方式催吐。但要注意,當誤服具有腐蝕性的藥物,如石炭酸、來蘇爾等時,不宜催吐,以免食道和咽喉再次受到損害,應儘快喂服牛奶、豆漿、蛋清水等,可緩解毒性;對於嬰兒和失去知覺或伴抽搐的孩子不宜催吐。


催吐前服用大量清水,可使毒物連水嘔出,效果更好;服用大量牛奶(可為500毫升)可減少毒物吸收;豆漿或蛋清水(一杯清水+一隻雞蛋的蛋白)和藕粉稀糊也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無論何種情況下,送孩子至醫院時,應帶上吃錯的藥或藥瓶。如不知何藥,把孩子的嘔吐物、汙染物或殘留物帶到醫院,以備檢查,為醫生的診治提供線索。


沒有“偶然的”事故 ,只有“可預防”的傷害 !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兒童傷害預防中心主任翟曉文教授呼籲:

防疫同時也別忘了防止意外傷害

多多留心孩子們的安全問題

希望每個家庭都能順利安全度過疫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