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性侵犯(Sexual assault)指一切與性相關、且違反他人主觀意願,對他人作與性有關的行為,其中性騷擾和強姦都算是性侵。

2015年,國內的一份健康調查報告顯示,14-55歲人群中,曾經遭受性侵犯的比例超過了70%,並且很多人表示,自己不記得是否曾被性侵犯,也就是說,真實數據可能遠遠超過了這一數字。這一驚人數據的背後,其實隱藏了眾多心理學規律。

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長大你就知道了

在傳統文化中,性是羞於啟齒的話題,更是隱秘的,很多家長在性教育方面往往採用迷糊不清的說法,並搪塞說:長大你就知道了。但長大後真的清楚了嗎?在我們的教育中,性也是無法在公共場合被大肆宣講的,這在某種程度上讓被性侵者無法進行自我的防衛和在侵害後無法讓不法者得到正義的制裁。

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許多性侵案件發生在年幼時期或者是青春期,家長對性教育的忽視以及和對孩子自我保護的疏於引導,讓許多不諳世事的孩子受到壞人的侵犯,而許多孩子在年幼時受到的傷害會隨著年齡增長最終成為其心理陰影,並導致一系列的心理疾病,這無疑是讓人悲痛的。

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70%的受害者遭受到的都是來自“熟人”的侵犯

所謂談性色變,我們總是會將兒童教育和性教育保持距離,這不僅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產生良好的性認知,也無法辨別什麼是性侵犯。美國《人物》雜誌曾做過一項數據調查,結果顯示,70%的受害者遭受到的都是來自“熟人”的侵犯,而這部分恰恰是容易被人忽略的,很多兒童甚至會這些不過是認為親人、朋友的親密行為罷了。

但是,生活中關於性教育不乏有好的例子,比如,許多媽媽會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讓別人觸碰自己內衣覆蓋的身體部位,如果有人強迫你,一定要告訴父母和老師,這就是一種簡單的性教育引導,這樣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護孩子,所以,進行性教育是孩子啟蒙時期就必須要開始的。

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

被性侵是恥辱的,更是被人厭惡的,這是許多受害者的想法,曾幾何時很多人在譴責不法行為的同時往往也會對受害者進行惡語相向。比如,你為什麼去酒吧,為什麼穿得少,為什麼獨自走夜路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權力,這並不是我們受到惡意侵犯的理由,社會輿論的錯誤導向往往會讓被害者在事發後不敢報警,不敢向別人講出自己所受到的侮辱,他們覺得將這件事告訴別人往往要比事情本身對自己的傷害更大。

從很大層面上講,侵害者往往就是利用這種輿論導向導致他們有僥倖心理,他們抓住了被害者的敢怒不敢言的心理,讓他們有恃無恐。

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相比於女性,男性被性侵,在社會常識中彷彿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事實上,男性在性侵後,社會輿論和傳統認知給他們的壓力還要高於女性。我們傳統意義上講的性侵,被害者往往我們都會假想成年輕女性,但實際上,違背個人意願而進行發生性關係或是行為言語影響都算是性侵。

而且,男性在被性侵之後的曝光率遠遠低於女性,相當於女性來說,男性在時候通常會產生更大的自責感,在同性侵犯中,更容易產生自我認知偏差,生理上的作用讓他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取向。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講,男性在被性侵之後會產生比女性更大的心理障礙。

超過7成的人曾經被性侵?——性侵犯的心理學解釋

許多人一直以為“性侵”這個詞離個人很遙遠,但事實告訴我們,不法侵害可能就在我們身邊,增加自己的防範意識,改變輿論導向,才能有效避免類似慘劇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