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現在的新冠論文可能大多數是錯的?預印本論文是“原罪”

什麼?現在的新冠論文可能大多數是錯的?預印本論文是“原罪”

圖片來源:DAVIDE BONAZZI | SCIENCE

距離世衛組織宣佈 COVID-19 全球大流行已經過去了近一個月,這期間美國本土確診人數不斷攀升,目前已有超過 43 萬人確診,將近 1.5 萬人死亡,美國成為了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很多主流輿論指出,美國未能控制疫情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能在病毒傳播早期提供足夠的檢測試劑盒,進行有效的感染排查——在本國供給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官員們卻拒絕接受來自國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的試劑盒。


負責協調政府科學應對疫情的醫學專家 Deborah Birx 上個月曾向公眾解釋,來自國外的試劑盒檢測準確率非常低,假陽性率可達到將近 50%。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局長 Stephen Hahn 則在接受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採訪時表示,“根據一篇最新發表的論文,其他國家試劑盒的檢測錯誤率為 47%,這樣的檢測結果和拋硬幣也沒什麼兩樣。”然而根據 NPR 的調查,指導這兩位政府專家做出這一決策的,是一篇已被撤稿的論文


據悉,這篇論文 3 月 5 日發表,數日後就被作者撤回。然而,作為知名艾滋病專家、資深傳染病學者的 Deborah Birx,以及美國最重要的衛生健康機構領導者 Stephen Hahn 卻依然將這篇論文納入了決策參考。這其中或許存在一些科學以外的因素,但是拋去這些不談,在面對這種大部分仍隱藏在未知中的新型威脅時,將自己的信任託付給某一篇特定的論文和它的結論,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將我們置於危險之中


超負荷運轉

現代科學被認為是對抗未知的有效手段,在席捲全球的這場疫情中,它則是我們用來戰勝病毒的武器。根據《經濟學人》的統計,2020 年頭 80 天裡 PubMed 中與冠狀病毒有關的學術論文數量達到了 1245 篇,而 2019 年結束時這個數字只有 755 篇——這意味著,自 2020 年 1 月 1 日以來,學術界已經通過學術期刊或出版平臺發表了至少 500 篇和冠狀病毒有關的研究,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經過同行評議的正式出版物

什麼?現在的新冠論文可能大多數是錯的?預印本論文是“原罪”

1960 年以來 Pubmed 收錄的關於冠狀病毒的論文數量變化。圖片來源:《經濟學人》

相關論文發表數量瘋狂增長的背後,是一個馬力全開、甚至超負荷運轉的學術評價和出版體系。作為醫學界最有名、也最具權威性的兩大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和《柳葉刀》(The Lancet)成為了學術出版界對此次疫情響應速度最快的前沿陣地,在 1 月 24 日疫情爆發早期,這兩本期刊就分別發表了兩篇來自武漢一線的臨床病例報告。隨著疫情逐漸擴散到全球,全世界的傳染病學者和醫生都開始了相關研究論文的投稿活動,NEJM 執行編輯 Edward Campion 在接受 The Scientist 的採訪時表示,NEJM 疫情爆發後關於冠狀病毒的投稿量暴增,最多的時候每天高達 40 篇。


為了應對爆發性增長的論文投稿,從中篩選出真正有價值的研究,需要加班加點的不止是期刊編輯,為這些論文做同行評議的審稿專家也面臨著不小的挑戰。來自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冠狀病毒的計算生物學家 Andrew Ward 對 The Scientist 的記者表示,“以前我一年也就收到一兩篇冠狀病毒論文的審稿請求,現在每週都有三四篇論文找我審稿,我現在每星期審一篇論文,堅持這個速度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而來自愛荷華大學(University of Iowa)、專門研究冠狀病毒的微生物學家 Stanley Perlman 面臨的挑戰則更加艱鉅:

他每個星期能收到將近 20 個審稿邀請,一週實際要審 5-6 篇論文,是他此前審稿工作量的至少 4 倍


讓更多人儘快獲得關於疫情的最新知識,從而尋找合理的對策,是很多掌握了一線情況的醫生和學者投稿的初衷,也是期刊加快論文出版速度的目的。然而,論文數量在短時間內的爆發並不會催生出一個更準確的科學結論。撤稿觀察(Retractionwatch.com)網站的創始人Adam Marcus 和Ivan Oransky 認為,急迫是科學嚴謹性的大敵。當下疫情的特殊環境極大地壓縮了相關研究的週期:通常情況下,一篇論文完成後要經過幾個月的評審和編輯才會發表,更不要提這之前需要花費數年的時間去做研究。而現在,一篇和疫情有關的論文可能只需要 24 小時就能登上知名期刊的版面


儘管出版方一直向讀者強調在這種非常規態勢下期刊不會降低所發表論文的質量——NEJM 執行編輯 Edward Campion 曾估計過最終被接收的論文應該不到投稿量的 2%——

但是論文缺乏足夠評審的風險一直沒有消失:《病毒學》(Journal of Virology)的主編 Rozanne Sandri – Goldin 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從事冠狀病毒研究的資深科學家人數有限,不能夠滿足期刊短時間內大量的審稿要求,編輯就不得不去選擇那些經驗沒那麼豐富的、甚至沒有相關研究經驗的審稿人。這增加了論文中研究設計或者分析錯誤被遺漏的風險,可能導致期刊將不準確的信息公表於眾。


退一步考慮,就算期刊能夠保證找到足夠多且經驗足夠豐富的評審專家,完全信任某一篇經過同行評議的論文就對了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美國部分專家因為一篇論文而拒絕引入外部檢測試劑盒的決策,錯過了疫情控制的時機,這讓很多人付出了健康和生命的代價。


預印本論文的“原罪”

如果說期刊論文的快速發表是特殊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應急手段,那麼出現在 bioRxiv,medRxiv 等預印本平臺上的論文手稿,可能會給公眾帶來更加難以辨別的信息陷阱。


由美國冷泉港實驗室運營的 bioRxiv 和 medRxiv 是發佈生物醫學類論文手稿的預印本平臺,旨在加強學術信息的開源和透明。由於這類平臺允許用戶在沒有同行評議的情況下上傳文章,因此早在 1 月 19 日 bioRxiv 就發佈了關於新冠病毒的第一篇預印本論文。目前 medRxiv 上發佈的疫情相關論文手稿已經超過 1000 篇,平均每天會收到 25-20 篇相關主題的文章。


根據該平臺聯合創始人 Richard Sever 的說法,疫情早期,來自中國的 COVID-19 論文佔了大約 40%,但是隨著疫情發展為全球大流行,這一比例正在改變。由於公眾對於疫情的高度關注和對相關信息的渴望,沒有付費壁壘阻隔、信息流動快的預印本論文開始在社交媒體上被大量轉發,還有不少媒體將預印本平臺作為了他們的報道選題庫。但是缺乏同行評議環節的論文手稿所呈現的信息的準確性無法得到保證,這些本應在學界內部討論的數據和結論有些時候不能被公眾正確解讀,大範圍傳播後造成的信息誤導成了預印本論文的“原罪”

。比如今年早些時候一篇來自印度學者的手稿對新冠病毒序列做了分析,並認為它可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這個可怕的結論被廣泛傳播和報道,激起了人們的恐慌情緒,直到業內學者出面認定它的結論存在缺陷、作者撤回論文,這場風波才得以平息。


bioRxiv 和 medRxiv 為此採取了行動:所有和冠狀病毒或 COVID-19 相關的論文手稿在發佈前都要經過一組專家的審查——專家不發表評論意見,而是審核該論文的研究工作是否被認真完成;對於那些少數可能會引發問題、或者有明顯錯誤的論文,平臺將拒絕接受。與此同時,medRxiv 還將“預印本論文未經同行評議,不能作為臨床實踐或健康決策的指導,也不能在新聞中作為已確定的結論進行報道”的提示用更明顯的形式貼在了網站首頁上。


什麼?現在的新冠論文可能大多數是錯的?預印本論文是“原罪”

medRxiv首頁有一串醒目的提醒。

哈佛大學醫學院教授 Jeffrey S.Flier 認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不僅在短期內改變了包括信息傳播在內的社會活動,還會對未來產生更長遠的影響。人們對相關信息的渴求會變得越來越急切,對科學傳播方式和質量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然而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一種做法可被稱為完美


應該相信誰?

既然經過同行評議的期刊論文和預印本論文都存在問題,那我們到底應該相信誰?


這可能需要換一個角度思考。在 Adam Marcus 和Ivan Oransky 看來,未來會有越來越多關於疫情和新冠病毒的論文被證明是錯的,但這並不是壞事。科學問題本來就不是能一次到位被解決,新的知識也不是被等來的——這些都來自一點一滴的積累。對於那些習慣了坐在科學綠皮車上搖搖晃晃駛向終點的科學家們來說,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或許將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趕上了名為 COVID-19 的高鐵。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每看到一篇新出現的研究論文時,不論它是來自知名期刊還是預印本平臺,都要保持警惕:“

這是一項新證據,但它很可能會有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