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蛙共育 蛙肥稻香

潁上錦程農業專業合作社採用生態養殖技術,還原黑斑蛙自然生活環境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雖到寒露時節,但在潁上縣垂崗鄉陶大郢村錦程農業專業合作社,依然能夠聽到陣陣蛙聲。每天一大早,伴著“呱、呱、呱”的蛙鳴聲,合作社負責人陳晴和工人們就開始了在養殖基地的巡池、餵食、消毒工作。

  

  記者在錦程農業專業合作社養殖基地看到,錯落有致的蛙田頗具規模。蛙田呈“回”字型,四周用白色的紗網紮起來圍住,上方還有一層防護網,防止飛鳥啄食小青蛙;蛙田中間種植水稻,綠油油的稻穀連成一片,一隻只綠色的黑斑蛙在稻田壟中覓食,呈現一派稻蛙和諧共生的場景。

  

  “以前只知道種稻子,現在稻田裡邊養青蛙,收益更高,俺們在這打工也能多掙點錢。”陶大郢村貧困戶張安華在合作社務工已有一年,正在給青蛙投食的她告訴記者,以前和老伴就指著家裡的幾畝地過日子,平時生活緊巴巴的。如今在合作社務工養青蛙,每個月可以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經濟也逐漸好了起來。“這裡的工作也不累,每天主要就是餵食青蛙、打掃衛生,有時還能跟著合作社的技術人員學習‘稻蛙共育’技術,如果學好了,我也準備在自己家的稻田裡養青蛙,不費事還能掙到錢。”

  

  所謂“稻蛙共育”,就是一種生態養殖技術,基本還原了黑斑蛙自然生活環境。其中,水稻可以起到保障蛙的休息、遮陽等作用,同時在吸收蛙的排洩物、改良水質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青蛙則可以吃掉稻田裡的害蟲,保障水稻不用打農藥。這種模式既節省了人工,又能提供高蛋白低脂的蛙肉和純天然無公害的稻米,同時還降低了化肥農藥對環境的汙染,避免土壤板結,實現了水稻種植和青蛙養殖雙收益。

  

  “青蛙學名黑斑蛙,具有生長快、抗病性強的特點,其肉質細嫩、低脂肪、糖分低,營養豐富,可用於烹製多樣的餐桌佳餚,市場前景廣闊。”說起養殖青蛙,陳晴表示,自己曾經也是一無所知,5年前從朋友那裡聽說“稻蛙共育”技術,就前去學習,然後在自家的幾畝田裡試著養殖,並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堅定了她繼續擴大種養殖規模的信心。

  

  多年過去了,陳晴的種養殖規模已經從2015年的5畝擴大到60畝,錦程農業專業合作社也成為全省範圍內技術較為成熟的養殖示範基地,形成了孵化、育苗、馴養及銷售“一條龍”服務,實現年產值200萬元,畝均利潤近2萬元,收穫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發展過程中,合作社還為周邊農民和貧困群眾提供了就業崗位,帶動不少農戶實現了穩定增收。

  

  談及合作社的未來,陳晴信心滿滿,她表示,目前正積極創建特色種養業扶貧基地,著力在成品蛙養殖、新技術開發等方面下功夫,探索“專業合作社+示範基地+工廠+農戶”的發展模式,廣泛吸納周邊群眾尤其是貧困戶通過土地入股、帶資入股、勞動就業等方式參與到合作社的發展進程中來。同時,計劃延伸產業鏈條,陸續開展青蛙飼料銷售、青蛙肉深加工等業務,帶動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

  

  農民要致富,產業是出路。得益於豐富的水資源,潁上縣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20.2萬畝,茭白、芡實與龍蝦等魚菜共生模式達2萬多畝,“稻蛙共育”也成為潁上縣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的主要途徑之一。

  

  “一直以來,我們立足於潁上實際,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大力發展‘水稻+’種養結合模式,積極培育‘稻蛙共育’、‘稻蝦共養’、‘稻鴨共養’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走‘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道路,努力實現可持續脫貧。”潁上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大力推進“四帶一自”、“四更一增”模式,著力構建形成“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收入”的產業扶貧大格局。

稻蛙共育 蛙肥稻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