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對不起你的人,比你還硬氣?

為什麼對不起你的人,比你還硬氣?

這是一個關於舅舅和外甥女的故事。

農曆“七月節”

在進入工業社會之前,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衍生了一些關於農耕的節日,比如今天故事裡提到的“七月節”。七月節的起源、範圍無從考究,文主所知也就是家鄉那一片小區域。

七月節的具體內容是這樣:在每年農曆七月這一個月裡,每個村子都會選定七月的某一天作為本村的代客日,並非一個村子代客,而是家家戶戶代客自家外村親戚。村子代客的前一天便有商人前來村子的街道劃定自己的地盤,代客這天早上五點左右攤位就擺開了,調料、菜、肉、饃、酒、筷子、紙杯……凡是代客用得著的商品應有盡有。村子裡的人起得早,一般會出去三五趟才能買夠代客要用的。

文主特別驚訝的是村子裡人的默契,所有的買賣活動都會在早上十點前結束,十點以後外村的親戚就會陸續前來,那個時候要是出來看看街道,彷彿早晨的熱鬧是一場夢。當然這樣的默契還有很多,比如每個禮拜的趕集、每個村子選定的代客日子,都是在無形中形成的默認規矩,而且沒有一個人去打破這種默契,這樣的默契唯有那個時代、那種文化下才能形成。

當然,吃吃喝喝並非七月節的目的。七月節的形成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親朋好友的相聚,另一個是耕種經驗的交流。對於農民來說,一年與親朋好友相聚的日子也就是一個春節,但是一年一次又太少了,村裡人自發搞出一個“七月節”,在麥子收割以後,相互探望相互交流。

為什麼對不起你的人,比你還硬氣?

舅甥嫌隙

又是一年七月節,外甥女一家到舅家來作客。

舅問今年收成咋樣啊?答:把地租給別人了,每種地。

舅問不種地那你幹啥了?答:養了三十頭豬,忙不過來。

舅問情況咋樣啊?答:七月節這段時間賣出去了二十五頭,落了不少錢。

舅說,那就好,那就好。

妗子(舅的妻子)聽者有意,直言:你舅正愁著,看人家種葡萄掙錢了,也想給地裡種上四畝地的葡萄。不過眼下手頭有點緊,你看你賣豬把錢掙了……外甥女一看,舅不說話是不好意思,妗子也是會挑時候,不能當著這一屋的親戚面薄了舅的面子,就答應了。

四天後舅上外甥女的屋了,沒有直接提錢的事,外甥女也不提。外甥女不提錢的事是壓根沒有想過借錢給舅,也不會想到一向自尊的舅會找晚輩借錢,當初答應借錢也就是個話,為了不讓舅在親戚面前難堪。外甥女不借錢是另有打算,就想靠著這點錢置辦點東西,提升一下生活水平。舅臉皮薄不開口,最後硬著頭皮空手回家了。外甥女後來從母親(舅他姐)那裡得知,自己耽誤了舅的事,後來舅四處跑才借到錢,把損失降到了最低。

再後來,外甥女沒去過舅家。過年給母親拜年時,舅也去給他姐拜年,一個屋子氣氛有些尷尬,外甥女不搭理舅,舅作作為長輩更不會抹下臉去主動和這個不搭理他的外甥女說話。就這樣外甥女做了對不起舅的事,但是比舅還硬氣。

為什麼對不起你的人,比你還硬氣?

為什麼沒理的人反而硬氣?

外甥女不理舅,第一層原因是不好意思,無論出發點為何畢竟是自己答應下來的事,結果沒有兌現,導致舅在經濟上有了損失,還薄了舅的面子;第二層原因是因為外甥女也是個自尊心極強的人,她不能接受這個模稜兩可的錯誤,更不能接受以後總是覺得欠舅的,舅甥關係就變味兒了;第三層原因是她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化解這場尷尬,她更無從解釋從頭到尾她心裡的一系列想法與情感變化,也有跟自己賭氣的成分。

世間的誤會有千萬種,大多跟“默契”相關,而“默契”卻不能長久,最後只剩下“猜測”,一旦開始了猜測誤會就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