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清朝享國268年,有過12個皇帝,要問哪個皇帝最傑出,答案多半是清聖祖康熙。

智取鰲拜、削平三藩、一統天下、開創盛世,聖祖光輝子孫們難以企及,乾隆主動退位以示尊敬,康熙大帝名頭屬實響亮。

康熙是個優秀的帝王基本得到公認,不過如果把目光拉遠到世界格局,或許會得到一些不一樣的結論,有個最好的參照對象,就是同時期的沙俄帝國和他們幾乎與康熙同時期的君主彼得大帝。

清聖祖玄燁的生卒年月是1654年到1722年,彼得大帝彼得一世·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生卒年月是1672年到1725年,可以看到基本處於同一個時代,那我們就從時間線上來捋一捋兩人的貢獻。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康熙即位之初還是八歲孩子,政事並不直接出自他手,要到康熙八年推倒鰲拜收回權力之後他才獨掌朝政。

掌權之初的康熙頗為勵精圖治,康熙十二年(1673年)起用了9年的時間削平三藩,康熙二十二年統一臺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起兩次擊敗侵入黑龍江的沙俄遠征軍,簽下《尼布楚條約》,十幾年內從西南到東北,康熙武功赫赫,清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同時期的俄國卻有點慘,1673到1685這十幾年裡,老沙皇阿列克謝一世在1676年去世,即位的費多爾三世體弱多病,五年後就病逝,隨後皇位發生動盪,一番爭奪後彼得和異母兄弟伊凡五世並立為沙皇,但攝政的是伊凡的姐姐索菲亞。

1689年,彼得發動政變奪得權力宣佈親政,這一年他17歲,康熙奪權時是16歲,兩位帝王在差不多的年紀收回了權力,兩個帝國的走向很大程度上由他們個人意志決定。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近代中國和俄國,從這時起開始走向了分水嶺。

改革的彼得

這時候的俄國已經是個龐然大物,擁有超過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大過大清帝國。體量雖大,俄國其實是虛胖,它是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黑海和波羅的海被瑞典、土耳其等強鄰封鎖,彼得一世必須做出選擇——往哪個方向發展。

他選擇了往西,打開黑海和波羅的海。在這一時期,西歐資產階級革命已經開始,英國在1689年已建立起了君主立憲制,其他歐洲主要國家也開始改革,大航海時代接近尾聲,歐洲飛速發展並超過了亞洲,領先優勢已顯而易見,變革的時代已經來臨。

與西方國家相比,這時的俄國一窮二白,向西擴張當然沒那麼容易,1695年彼得一世帶兵遠征土耳其的亞速堡壘就失敗而歸,碰了一鼻子灰。

失敗後的彼得一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派出一個龐大的使團出使歐洲列國,自己則化名為彼得·米哈伊洛夫,以一名軍官的身份跟隨使團出訪,到荷蘭、英國等多地學習航海和造船技術。

這次18個月的歐洲之行改變了彼得一世的想法和戰略,除了看到和歐洲強國的差距,他還改變了戰略,把擴張目標從黑海轉到了波羅的海,目標從土耳其換成了瑞典。

更換目標並不能帶來勝利,俄國的崛起來自於彼得一世發起的改革,他的改革由內而外,由上而下,一共頒佈了3000多條法令,涉及幾乎所有領域,如此徹底的改革相當於一場風暴,是康熙想都不敢想的。

彼得一世的選擇為俄羅斯帶來了帝國的擴張和文明的外延,時至今日,彼得大帝都是大部分俄羅斯民眾心目中最偉大的俄羅斯人,可以說沒有彼得一世就沒有俄羅斯的今天。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保守的康熙

再看清朝。

從國家角度看,康熙平定鄭氏後大清帝國已趨於穩定,開始進入鼎盛,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康乾盛世”,到過中國的外國人也對清朝一片讚美,比如之後的伏爾泰就說中國是 “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這時的中國是領先於俄國的。

康熙被認為是清朝最聰明的皇帝,他的武功不遜於彼得,對於接受西方事物,他也一點都不保守。

在他朝廷裡任用傳教士主持欽天監,如湯若望;用西方人當顧問,如徐日昇、張誠;派西方人任使臣出使歐洲,如閔明我、白晉;用西醫西藥給自己治病,如洪若翰、劉應帶來的金雞納霜也就是奎寧,巡幸熱河時隨行的外國醫生羅德等;還有音樂家德里格、畫家馬國賢等藝術家也都為康熙服務。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康熙本人熱衷於學習西方知識,自然科學、數學、醫學、藝術都是他興趣所在,這些在宮廷任職的西方人許多都曾當過康熙的老師。康熙也很聰明,學什麼一學就會,說他是歷代皇帝中最懂科學的帝王並不是誇大。

但康熙學習西方主要是為自己服務,從統治者層面來說,他從未想過像彼得一世那樣把西學推向全國。

康熙的對外政策用四個字就可以歸納:“閉關鎖國”。閉關鎖國大家都很熟悉了,無需詳細解釋,簡單來說就是儘量減少與外國的接觸,減少中西交流。既然對外都閉關鎖國了,對內的改革就更別想了,對內的政策也用四個字就能概括——“持盈保泰”,意思就是要謹慎小心,保持原來的地位。康熙所做的是重農輕商,進一步強化封建集權,大興文字獄等等,力圖保證統治的穩固。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就如同彼得一世確立了改革的基調之後,他的繼任者們沿著他開闢的道路往下走一樣,康熙在位61年,定下的國策也是根深蒂固,經過雍正、乾隆沿用下來,某些地方還要變本加厲,這一晃就是將近一個半世紀。

等到道光被英軍打醒,才發現大清早被俄國拋開不止一個身位,昔日“羅剎國”現在已經是惹不起的沙俄帝國,再想追趕已無可能,甚至很快東亞老大的位置也不保,被革新後的日本教做人,近代中國的積弱,實起自於康熙時期。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領路人的作用

雖然彼得一世的改革只是起了個頭,俄羅斯真正廢除農奴制還要到100多年後的亞歷山大二世,但這個領路人恰恰是最重要的,他給繼任者指明瞭方向。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不能親手建成和看到一個強大的俄國,但我的繼承者一定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直到目標的實現。”他的繼任者們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等也正是這麼做的。

彼得一世接手的俄國,經濟總量、貿易額、城市規模、綜合國力都遠落後於清朝,而康熙的後人們也是沿著康熙的道路走下去,結果是大清在經歷康乾盛世百餘年的王朝頂峰後開始滑落,在自嗨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被堅船利炮從睡夢中喚醒。

舉幾個例子。

彼得一世重視海軍,1725年俄國海軍已擁有40艘戰列艦,海軍總艦隻近千艘,兵員28000餘人,他也被稱為“俄國海軍之父”。

彼得一世開始打造海軍的時候,清朝卻下詔:“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邊衛充軍。”要到光緒十一年(1855年)清朝才詔設海軍衙門,第一支海軍福建水師在1861年才建立,這還是在被英法聯軍痛打後才做出的反應。

至於陸軍,即使清朝開展洋務運動後用先進武器武裝起了軍隊,制度上卻一點也不近代化,只是一支手持先進槍炮的中世紀軍隊,結果被後進的日本一戰打回原形,洋務運動裝扮起的門面被砸個稀爛。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彼得一世既然敢自己出國親自學習,教育上更是相當開放,除了興辦各種學校培養專門人才,更不斷派貴族青年出國學習,保持與世界同步。著名的俄國科學院在1724年就建立起來了,已經下設有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

中國第一批出國留學生,其實我們也不乏耳熟能詳的名字,如蔡紹基、詹天佑等,可惜時間不對,那是1872年。科舉制度的廢除則還要過33年要等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離大清滅亡也就差了7年。

工商業方面就更不用談,“重農抑商”是康熙起制定的國策,聖祖遺訓,子孫誰敢違背,按照設計好的路走下去就是,祖制那是不可違的。

從宏觀上來看,彼得一世和康熙算得上是站在同一個十字路口,兩人迥異的選擇決定了之後兩個帝國發展的道路,兩位雄主也是兩位領路人,他們一個選擇了遲暮的封建主義,一個選擇青春的資本主義,導致的結果就是兩個帝國在政治和文明上一個內卷,一個外擴。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小院之觀

當然,話說回來,把閉關鎖國的責任全部加之於康熙,或許也有些不公平,畢竟從順治開始為了防範東南沿海的抗清力量,就下達了閉關鎖國的命令。如果再從地緣來看,中國和俄國不同的地緣位置也決定地處東歐,鄰近西歐的俄國要比清朝更容易接觸到西方體制,完成統一後的清朝長期承平,不像俄國受到鄰國威脅,缺少改革的內在動力,此外儒家“重義輕利”和“修齊治平”的理論也從思想上影響了君主。

雖說如此,也要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阻力同樣巨大,甚至親兒子阿列克謝也在守舊派支持下對他公認反對,最終都被他鐵腕鎮壓,鐵一般的決心之下,才成就了他大帝的名聲。

康熙往左,彼得一世往右,兩位大帝治下的帝國,為何走向截然不同

所以康熙作為一位最瞭解西方科學的帝王,責任還是很大的。這位清朝最聰明的帝王,是位優秀的統治者,在世界的變革中卻成為不了一個改革家,以康熙之手段和魄力尚且如此,他的後代們能力既不如他,又在祖制積威之下,更難以成功。

康熙和彼得兩個聰明人,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中國和俄國也就在近代化的路口背向而馳,結果就是俄國迅速崛起,大清帝國卻越來越力不從心,成為近代中國衰弱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