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長恨歌》楊貴妃愛情故事描寫的來源嗎?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其中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白居易被稱為"詩魔"。

他寫的一首描寫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悲劇愛情詩叫《長恨歌》,可以說是千古流傳,詩中雖然是描述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

白居易之所以能有這樣千古名篇誕生,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隱隱約約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有他一生對自己的愛情的感悟。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長恨歌》楊貴妃愛情故事描寫的來源嗎?

白居易出生官宦家庭,在白居易11歲那年,為了躲避家鄉的戰亂,隨他的母親將家遷到他父親白季庚當官的地方叫徐州符離,也就是今天安徽宿縣境內,也就是,在這裡他結識了一個比他小四歲的鄰家女孩名叫湘靈,湘靈聰明活潑,還通音律,唱歌也很好聽,於是兩個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到了白居易19歲那年,湘靈15歲了,兩個人情竇初開,開始戀愛了。白居易為此曾創作過一首名叫《鄰女》的詩,讚美了湘靈的美麗和悅耳的嗓音,藉以表達對過去的那段情的痴迷。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貞元十四年,也就是公元798年,這一年白居易已經27歲,為了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他江南的叔父家,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其中一首叫《寄湘靈》、《寒閨夜》、還有《長相思•汴水流》: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從他的詩中釀造成低徊纏綿的情韻。表達了哀怨憂傷的氣氛。以“恨”寫“愛”的方式,表現人物的複雜感情。後來有學者認為,《長恨歌》同樣也是借恨寫愛的形式借對歷史人物的詠歎,寄託自己的心情之作。作者為失去與湘靈相會之可能而痛苦。“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正是詩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劇,抒發自己的痛苦與深情。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長恨歌》楊貴妃愛情故事描寫的來源嗎?

貞元十六初,29歲的白居易考中進士,回符離住了有十個月,白居易向他母親提出要和湘靈結婚的要求,母親拒絕了他的懇求,因為他母親有“門戶之見”,嫌棄湘靈她們家的條件配不上白居易。白居易非常無奈,懷著極其痛苦的心情離開了家。

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白居易在長安做了“校書郎”,需要把家遷至長安,他回家後再次懇求母親同意他和湘靈的婚事,母親再次反對,這個時候白居易33歲了,他已是大齡青年,古代的人十幾歲就結婚了,足以看出他母親是強烈反對這門親事。在搬家離開符離的時候不讓他倆相見,而且在此後將近8年時間裡不准他們倆見面,在家裡連提起湘靈都是不允許的,從這我們可以出來,白居易是封建社會婚姻觀念的犧牲品。

白居易卻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達他對湘靈的愛,他一直不結婚,期間寫了許多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寄遠》等等。直到他37歲的時候由於母親以死相逼,他才結婚。不得已情況下他和他的同事楊汝士的妹妹結婚了。但是,他的心裡始終還是想著湘靈,因為直到元和七年還創作詩歌來思念湘靈,比如《夜雨》、《感鏡》等。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長恨歌》楊貴妃愛情故事描寫的來源嗎?

元和十年六月(“元和”唐憲宗李純的年號),白居易因為得罪了宦官集團被貶到江州任司馬,在江州他寫了著名的一首詩叫《琵琶行》,其中兩句詩“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他在被貶江州途中,和楊夫人一起遇見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白居易和湘靈抱頭痛哭了一場,這個時候白居易已經44歲,湘靈40歲了,但她還沒結婚。但是湘靈一直守護著自己的諾言一直還沒結婚,白居易懷著一顆既內疚又痛苦的心寫下了題為《逢舊》的詩: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我們看到白居易再次用了“恨”字,由此可見,白居易親身經歷的這段悲劇般的愛情與《長恨歌》有著必然的聯想情思。其中《長恨歌》最後四句結尾“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某些時候是對自己愛情的一種寫照。

白居易的愛情故事是《長恨歌》楊貴妃愛情故事描寫的來源嗎?


後來,很長時間,一直把《長恨歌》作為一個經典來研究,對於《長恨歌》為代表愛情有多種解讀。也有很多人對於楊貴妃與唐明皇的歷史瞭解是源於《長恨歌》的作品的廣為傳唱。

其實,任何一部能稱得上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有生活的來源,才能真實,感動。任何好的作品都是有著歲月的陳釀。這也是文學作品的兩個主要要素,時間與事件。

所有的愛情悽美,都在於他的曲折與孤獨、真實與遺憾,留給讀者的是痛惜的感動。美好的愛情總是擦肩而過,美好的愛情與殘酷的現實社會的矛盾總是背道而行之。

因此才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