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這幾個特點的學生,最有可能在考試中成為“黑馬”

01

在19世紀的英國政治家本傑明·迪斯雷利的小說《年輕的公爵》中,有一處對賽馬比賽的精彩描寫。比賽剛開始,兩匹奪冠聲最高的馬一路領先。不料在最後關頭,一匹不起眼的黑馬忽然從後面奮力追趕上來,風馳電掣般地把那兩匹馬甩在後面,率先抵達終點。從此,黑馬一詞不脛而走,用來比喻出人意料的獲勝者。

每年的中高考,就有太多這樣的黑馬。平時可能並不顯山露水,但在考試中卻脫穎而出。

至於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成為黑馬的學生更為常見。

如果我們沒有成為學霸,那麼成為那個在關鍵時刻一鳴驚人的黑馬,是許多學生的願望。

一般來講,如果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成為黑馬的可能會更大。

02

一是做事有計劃。

計劃性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舉個例子說,在學校我們有作息時間表,這就是計劃性。

在學校,什麼時候上什麼課,課程內容是什麼,都是規定好了的。

可以想象,如果學校沒有作息時間表,學生想在教室就在教室,想去操場就去操場,老師想上課就去上課,想休息就休息,教育教學不可能搞好。

我們個人的時間也是如此,需要做出明確的規劃,如果做什麼總是處於隨機狀態,學習效率一定上不去。

沒有計劃的努力就是瞎忙,每一個成績好的學生,都有一份自己的時間表。

具有這幾個特點的學生,最有可能在考試中成為“黑馬”

03

二是基礎紮實。

以高考為例,試卷中題目難度比例(易:中:難)一般是5:3:2或3:5:2。

也就是說,就算是你難題一道不會,只要保證簡單題和中等難度題目都做對,也能取得80%的成績。

在滿分750分的高考中,你只要取得80%的分數就是600分,會超過一本線80-100分,足以讓你考上一所不錯的學校。

所以,打牢知識基礎至關重要。

而且,如果基礎知識掌握得紮實,也有助於難題的理解。

換言之,只要你基礎足夠紮實,成績就不會差。

04

三是做題的準確率高。

很多時候考得不好,不是因為難題不會做,而是會做的題沒得分。

一般來講,只要你會做的題都做對了,得分就不會低。

數學最後那道大題,不會做也沒有關係。

理綜最後那道大題,不會做也沒有關係。

作文減掉幾分,還是沒有關係。

750分減掉50分,還剩700,這700分能拿到手,你就可以目空一切。

有人做過統計,只要得分率超過93%,基本上就可以上清北線。

沒有人能把所有的題目都做對,我們在考場上需要做的,是把會的題目都做對。

在知識量已經定型的情況下,增加做題的準確率,是成功的法寶。

最終決定你分數和名次的,其實並不是那道你不會的大題,而是你會做卻沒有拿到分的小題。

05

四是良好的心態。

我們都知道“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總想著走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

每年的中考和高考,都有一些“種子選手”發揮失常,就是“瓦倫達效應”在作怪,他們對考試抱的希望太大,身上承受的壓力也太大,最終對考試產生了負面影響,以至於發揮失常。

而一些“沒心沒肺”的孩子,把考試沒當回事,反倒最有可能發揮出最好水平。

所以,在考試之前調整心態特別重要。

06

五是努力和堅持。

我印象特別深的一匹黑馬,是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上,女子500米短道速滑決賽中的李堅柔。

當時,主項是長距離的她並不是奪冠熱門,決賽槍響之後,她也只是排在了四名選手的最後一位。

當時,人們基本上已經知道,奪冠無望。

但過了兩個彎角後,戲劇性的一刻開始了,爭搶位置的意大利名將和英國名將突然摔倒,而這個意外也影響到了在前面的韓國名將樸升智,她踉蹌幾下後也跟著摔倒!

此時,跑在最後面的李堅柔變成了第一!

之後,比賽變成了她一個人的表演,最終順利奪冠。

不可否認,李堅柔的那次奪冠有相當大的運氣的成分。

但如果她中間放棄呢?恐怕來了機會也抓不住。

李堅柔的金牌像是“撿”來的,但她取得了決賽資格,並且堅持到了最後,才有了這樣的幸運。

幸福不會從天降,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的可能性越大。

07

特別喜歡一句話: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不到最後一刻,每個人都有機會。

我們現在需要做的,是努力提高自己,默默積累實力。

只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咬牙堅持到最後,說不定,我們也能成為那匹後來居上的黑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