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還鄉》分析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

托馬斯.哈代是維多利亞時代受眾多讀者喜愛的作家,其作品多以批判現實主義為題材的小說為主,在英國文學史上,其文學地位可以與莎士比亞和狄更斯相媲美,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代表作主要有《苔絲》《還鄉》等。其作品中充斥的宿命論思想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該思想認為人的命運是由天註定的,世人無法改變,只能坦然的接受。

從《還鄉》分析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

現實命運是悲慘而又無法改變的

哈代批判社會黑暗現象,揭露奢靡成性與驕奢淫逸的上層社會的所作所為,同情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關注掙扎在底層勞動人民的生活疾苦。在維多利亞時代,哈代在人民心中聲望頗高,但其作品也頗受爭議。原因在於哈代在作品中會加入大量的宿命論思想和超自然主義的描述,這些思想和言論使其小說變得晦澀難懂,有人認為哈代的作品陷入了一種宿命論的困局。

關於宿命論的由來,我們還得追溯到一百多年前的維多利亞時代,那是一個長期保守的時代。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繼衝擊,舊的世界體系逐漸崩塌瓦解,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資本主義開始擴張,血腥擴張的同時,是無數的底層人民,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開始淪為資本生產的奴隸,遭受資產階級無情的壓迫和剝削。哈代的作品反映的是英國資產階級社會環境下悲觀現實。

認清這一悲觀現實卻又無力改變,無法找到底層勞動人民矛盾生活的出路,看不到未來生活的希望,因此,他不得不將心中的鬱悶悲觀情緒對準於神秘上帝,寄希望於神命運的安排,這便是宿命論。

宿命論對人類來說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其思想對人類的精神世界是否有幫助?倘若不瞭解哈代宿命論產生的根源,我們將很難理解他的作品,將很難發現哈代作品中的現世價值。哈代的宿命論思想並非純粹的宿命論,而是藉助宿命論來表達資本主義社會註定的悲劇。在《還鄉》中,所反映出來的便是人民抵抗生活的悲劇,不管是誰,只要想抵抗荒原,抵抗當下的生活環境,那他將或多或少都會受到神的懲罰。

從《還鄉》分析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

環境和性格早已暗示了悲劇的降臨

以《還鄉》為例,哈代在小說中並沒有用直接了當的語言來陳述宿命論的思想,其描寫方法都是通過某些創作技巧來體現的,將宿命論思想很好地隱藏在了字裡行間,這是其寫作的突出風格。

比如說環境描寫的應用。小說中對環境的描寫是最主要的部分,作者通過大量的環境描寫來揭示隱藏在其中的人物、事件和特定環境中的信息,通過這種描述,讀者可以在作者所渲染出來的環境氛圍中直接感受到小說各位主人公典型的人物特徵。

小說的開頭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其所生活的荒原中的景象,這一點和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很多小說都不一樣,這也體現出哈代高超的寫作技巧。小說中大部分的場景都是在荒原上進行的,在描述荒原的景象時,哈代多采用消極悲觀的詞彙,營造出荒原陰鬱淒涼的氣氛,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小說悲劇性的結尾。

其次是通過對人物的的性格描寫來體現其宿命論的思想。比如說尤斯塔西婭.尤苔莎的矛盾反抗性格。人們通常認為,人只有勇於和不公平社會作頑強鬥爭才能體現出批判的價值意義,克林的還鄉歸故里就比較符合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想,但是哈代並不這麼認為,這一點通過尤苔莎的性格可以體現出來。

尤苔莎的童年是在朴茨茅斯度過的。明亮的沿海城市生活給了她很深的印記。後來她的父母死亡,尤苔莎跟著她爺爺回到了荒原生活。這對美麗的年輕的尤苔莎來說是一個非常不同的世界。從始至終,荒原上的大部分人都覺得尤苔莎是個非常自私好色的人,雖然尤苔莎長得非常漂亮,或者可以說是這個荒原上最漂亮的女性,但荒原裡的人們對她的印象還是很不好。她不愛和荒原上的人接觸或者說她瞧不起這裡的人,瞧不起這裡的生活。她曾經是在光鮮亮麗的都市生活過的人,荒原在她眼裡,不值一提。所以她在人們心中通常是以壞女人的形象出現的。

尤苔莎是厭惡荒原的,她說,“從這可怕的黑暗和孤獨中解放我的心”(哈代,1994)尤苔莎是個非常有野心的女人,哪怕身處淒涼之地,她仍然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從她計劃與克林結婚時可以體現出來。然而,這只是幻覺的開始。她奮力和命運抵抗,像一個烈士一般,卻仍然擺脫不了命運的悲劇,最終以落水而亡結束了她的抵抗之旅。哈代借荒原上發生的事給讀者呈現出了一個清晰可悲的定義,即命運不會因為人的

內心力量的影響而改變,命運承載者可以抵抗,但不可能逃避它,因為那就是命運,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勞無功的。

從《還鄉》分析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揭示了宿命不可違抗

哈代出生於英國西南部的一個小村莊,緊鄰多塞特郡的大荒原。在哈代年幼和中年時期,他所在的家鄉幾乎無近代工業。這樣的自然環境日後成為哈代作品的主要背景。《還鄉》是英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哈代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小說發生在十九世紀英國的埃頓荒原上,以英國偏僻的埃頓荒原為背景,描寫了生活在荒原上的幾個青年男女的戀愛故事,作者巧妙的借這些離奇曲折的故事深刻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醜陋的面貌以及資本社會對人性的無情摧殘。在哈代看來,資本主義社會是註定悲劇的,這在《還鄉》中尤苔莎和克林兩個角色中也體現的很明顯。

和命運負隅頑抗,誓死捍衛野心和慾望造成了尤苔莎命運的悲劇。

尤苔莎是一個聰穎優雅,個性鮮明的女性,卻終未逃脫悲劇的命運。在《還鄉》中,尤苔莎憎恨單調乏味的荒漠,她的心裡渴望愛情和浪漫,每天夢想著去巴黎生活,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情感來實現自己的夢想,這也是她悲劇發生的根本原因。

當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一步步升級,她必然要為自己的渴望而付出代價。尤苔莎利用克林妄想回到巴黎,最後因為知道了克林不想回大城市而轉身投奔達蒙,兩個人在逃離荒原迴歸倫敦時,墜入河中而死。

理想的幻滅和現實的差距造成了克林命運的悲劇。

克林是這一小說中的重要人物。他從繁華的巴黎返回到荒原,拋棄光鮮亮麗的都市生活,捨棄珠寶行業,建造學校,從而改造家鄉的閉塞、落後和迷信。他對荒原充滿了真摯的感情,在他眼中,荒原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這裡的人們淳樸善良,人們不會用金錢來衡量情感和價值。滿懷希望的他渴望在故鄉開創出一番新天地,然而現實世界讓他舉步維艱,他明白了過來,荒原不再是曾經的那個荒原,故鄉早已經物是人非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無情地折磨著克林的身心,使他成為了一個孤獨的荒原佈道者。

克林和尤苔莎的婚姻也註定是一個悲劇,兩人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很難將這段感情維繫下去。尤苔莎渴望熱烈的愛情,她希望克林可以帶她逃離這片荒原,而克林卻無意再重回慾望都市,這一點預示著這段愛情的悲劇結局。 生活理想的劇烈反差使得兩個人最終走向愛情和婚姻的悲劇。

從《還鄉》分析托馬斯.哈代的宿命論

縱觀哈代的作品,多以悲觀的思想來進行創作的,但當我們回望時會發現,哈代筆下的主人公,不管是尤苔莎還是苔絲,她們都是在歷經了生活的坎坷挫折後仍然對生活對未來抱有希望,仍然沒有放棄對悲慘命運的抵抗,不管她們所處的環境有多麼惡劣,她們始終沒有向命運屈服,反而是一直在積極地和命運作鬥爭。約瑟夫.伍德.克魯契曾在《現代傾向》中提到:悲劇實質上不是絕望的表現,而是戰勝絕望的表現,是相信人生價值的表現。這也是哈代想傳達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