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眾所周知,在重男輕女的古代,女性對於自己的婚配完全沒有選擇的權利,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就成為了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束縛。儘管當時的社會環境奉行包辦婚姻,但古代男女也想出了許多對策,藉助這些另闢蹊徑的招親方式,他們得以與自己心儀的異性在一起,從而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無論是歷史記載還是影視劇中,我們最常見的招親方式,就是比武招親。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比武招親源於數千年前的“搶婚”制度,那時候只要男性孔武有力,就可以抱得美人歸,對此,詩經也有相應記載,“羔裘豹飾,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孔武有力的人,不僅是最佳的配偶選擇,而且還能參與政務,治理國家。

與影視劇中的比武招親不同,真實歷史的比武招親並不會讓女性親自出面比武,而是由女性的家屬出面,安排幾個武藝高強的人,讓應聘者比試武藝,從中選出乘龍快婿。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就拿唐高祖李淵來說,北周時上柱國大司馬竇毅為女擇婿時,用的就是比武招親。當時竇毅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規定同時射中兩隻孔雀的人勝出。在場的公子王孫沒有一個達到條件,只有李淵百步穿楊,成功射中兩隻孔雀的眼睛,於是順利取得竇氏女。

除比武招親外,繡球招親也是大家在影視劇中最常見的。不過正史中對其記載很少,因為它是西南少數民族的一種民俗,據說關於繡球招親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傳說故事的女主因為思念愛人將眼睛給哭瞎了,她想將繡球當作信物送給遠方的愛人,於是用千針萬線做好了繡球,但過程中因為眼盲,針線經常扎手,鮮血滲到繡球上,於是繡球就被染紅了。

再後人,世人便將紅繡球視作愛情信物,在招親時,將紅繡球從姑娘的繡樓中拋下,砸到哪位男性他就是如意郎君,這便指望著月老牽紅線,全憑命數。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當然上述只是傳說,真實歷史中的拋繡球可不簡單,首先要報名參選,排除已婚者,年長者,門不當戶不對者以及相貌醜陋者等,同時姑娘也會勤練拋繡球,保證精準拋球。而且拋繡球還包括邀請、回覆、會集、對唱等繁多環節,都是為了保證選出一個如意的新郎官。

此外,“同年大會”也是古代青睞的招親方式之一。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可不是空穴來風,每到科舉考試時,也正是相親娶妻的最好時機,朝中權貴如果家裡有女兒的,往往都會從這些人才中挑選良婿。其中最出名的“同年大會”擇婿,莫過於宋朝陳世美。

陳世美在進京趕考高中狀元后,他隱瞞自己有妻子的事實,被宋仁宗招為駙馬,後來秦香蓮攜子進京尋找陳世美,最終還是包公出面,引發了一場“鍘美案”。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另外,還有一種方便古代男女自由戀愛的招親方式,那就是在元宵節和上巳節的時候。

古代女子不允許隨意出門,但在元宵節這邊是允許外出遊玩賞燈的,這樣一來,就給了年輕男女相親的機會了。說是賞燈,其實也在暗自觀察自己心儀的對象,所謂眾裡尋她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一旦相中了眼,留下姓名和聯繫方式,男方就可以上門提親了。

除了比武招親和拋繡球,古代還有什麼招親方式?

​上巳節跟元宵節有些相似,這天久居閨中的女子可以外出踏青,於是在明媚春光裡,少男少女若是彼此愛慕,便可折柳為誓,通過山歌表達自己的愛意,最終喜結良緣,當然上巳節多流行於兩廣地區。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通過招親方式,久居閨中的女性,也得以擁有追求愛情幸福的權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