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何為假大方?你是否也在做假大方的家長?你是否因為礙於情面成了假大方的受害者?你的假大方有沒有傷害到你的孩子?給予上述問題的答案,我們要先了解什麼是假大方。

有一類人,把自己孩子家穿小的衣服強行送給他人,衣服上還殘留洗不掉的汙漬,話說自己家孩子長大了,衣服扔掉很浪費,被贈予的人如果不接受會覺得傲嬌無比,接受了卻是發自內心的嫌棄,其實假大方的給予就是真正的吝嗇;

還有一類人,朋友家的孩子過來玩,喜歡自家孩子的玩具,臨走時家長自作主張把玩具贈予人家,朋友很是高興還誇自家孩子如何如何懂事和大方,都是教育的好呀。這都是我們所說的假大方。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你的假大方,對孩子是重重的傷害

1.不經允許,不可隨意動寶寶的東西

捫心自問,你有沒有這樣對待過你自己的孩子,寶媽們帶著孩子們一起玩玩具,別的小朋友過來,你就主動把玩具借與會贈予他人,有沒有細心觀察你孩子的神情,他是不是很不開心。

他覺得這個世界上同我最好、最愛我的人居然把我心愛的玩具拿給別人,是對事件本身的傷心,同時也是對你的痛心,因為你根本就不懂他。

所以我們要做到的,就是分清你我,不論彼此是何種關係、年齡輩分高低、高職大小等,都要尊重他人的每個財物,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千萬別自作主張,孩子小,但他有獨立的思維和立場,不可以欺負孩子小而隨意動他的東西甚至將其更換主人。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2.寶寶不同意,就不可以做

一方面,別人給我們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喜歡就要拒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也是當今社會交往中重要的一課,學會拒絕。

那麼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別人送的衣物、吃食、日常用品,要主動去問孩子是否喜歡、是否需要,他同意接受方可代收,不同意接受就要拒絕這一切。

另一方面,他人再向我們索取孩子的所屬物品時,我們也要徵詢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玩具或其他物品贈予他人,若孩子表現不情願或是很是不高興,就不要強制孩子去分享。

寶寶們本是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有對自己物品的管理權力,我們家長不可對其干預過甚。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久而久之,他也會不尊重任何事物。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孩子的自私往往是備加珍惜

1.每一個物品對孩子來說都是有靈性的

家裡養的小花,園區裡的小草,魚缸裡的小魚,每天遊戲中的玩具,隨身的衣衫和鞋襪,對於孩子們來說都是他的夥伴。

在寶寶們的眼裡,小草和小花都是生命,他們也會感覺到來自陽光雨露關懷,能感受採摘與踩踏的疼痛;每天餵食的小魚是他們的朋友,可以聽懂我們所說的話語,可以感覺他們的快樂與悲傷;

玩偶也是會說笑的,玩具也是知心友人;衣衫與鞋襪都伴隨他們成長的夥伴。孩子們早已把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物品視如瑰寶,是不容侵犯的。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2.自私才是孩子保護慾望的根基

對於自己物品的守護,源於他們對自己物品的愛惜,有了愛才會備加的珍惜,有了愛才會想要去保護他們,而這也是孩子們人生歷程中學會保護的第一課。

他們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去保護自己珍愛的物品,才能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去保護他愛的人、他想守護的事與物,才能更勇敢的去保護弱者,才能更堅持著正確的觀念與真理,才能在自己的立場上堅定而又自信,而這些正是一個成功人士所具備的優質性格。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學會真正的分享才是教育的真諦

1.教會孩子自私,並不是真正的自私

要理解孩子對每個事物的態度,才能真正的同他站在一個角度去理解事物的本質,我們以身作則,為孩子創造一個生活的原則,讓他意識到何為真正的自私、自私的立場應是如何。

我的就是我的,你的就是你的,若你非要我的,我也青睞於你的,那我們可以作一次交換,而不是贈予,保護了自己的自私,也保護了他人的私心,誰也不吃虧,誰也都不失面子。

2.分享要源於真心,才能感受分享的樂趣

對於事物本身,不要單純考慮一方面,要兩個角度兩個立場共同參與,對於孩子們爭搶玩具的時候 ,我們可以讓他們試著去交換玩具,而只是借用玩,不是給予玩。

這樣孩子們在相處的有限時間裡可以玩到對方新奇的玩具,同是也沒有失去自己的玩具,這種分享的樂趣遠遠要大於自私的效益,讓孩子學會分享,同時找到分享的快樂,他們才會願意分享。

真“小氣”往往比假大方,更能讓孩子學會做人,這些家長該瞭解

對於他人贈予衣服的事件,其實我們身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我也收到過來自親戚朋友的衣物贈予,有的是整整齊齊都燙洗過的,而且沒有任何的汙漬,清新到你能感受她們的用心。

而有的真是不堪入目,統統被我扔進了垃圾桶,你會覺得髒衣物就如同我們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是隨意可以打發的,沒有接受到愛心,沒有得到尊重,反而是一種無言的踐踏。

在社會交往過程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方與自私往往成為對一個人的終極評價,真正的假大方還是虛偽的真自私,我們都要從容的去面對,寧願讓孩子真小氣也不要讓他成為假大方。

不做讓他人為難的事,同時也不接受他人的為難,與人與己都要做到舒心,而孩子們對於這種立場不會一下子形成,要由我們不斷的引導與示範。

教育本身就源於生活,我們對生活的態度往往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孩子們就會複製我們的方式去接人待物,所以我們總說家長是孩子們最好的導師,最孩子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關於假大方的問題,你是否也有相關的見解?歡迎與我們一起探討並分享新的教育理念。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